徐沛宇



中國天然氣市場當前最大的問題在于,需求增加的速度總是高于供應增加的速度。這其中到底是何緣由?
冬季天然氣市場供應幾乎年年都有缺口,不同程度的“氣荒“連年都在上演。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近日在“迎峰度冬能源保障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今年天然氣供應形勢好于去年,迎峰度冬期間預計天然氣總需求882億立方米,總供應量820億立方米,缺口是62億立方米。
的確,62億立方米的缺口從過去十年來看并不算大。但是,今年的居民、公服、采暖用戶的新增需求量分別為14.2、6.8和53.3億立方米,合計74.2億立方米,占新增需求量的62.9%,均為剛性需求,保障全國天然氣供應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在近十年的時間里,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迅速,但是最大的問題在于,需求增加的速度總是高于供應增加的速度。這其中到底是何緣由?天然氣供應增加的難度到底有多大,而需求增加的速度為何如此兇猛?
從國家層面來看,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被更廣泛地鼓勵消費。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要大力發展天然氣,積極發展能源替代,加強儲備應急能力建設。同時,要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 。
但是,從供應的一側來看,價格高昂的進口氣、高成本的非常規天然氣,以及增產困難的國產氣讓增加供應的難度十分巨大;同時,在調峰壓力越來越大的形勢下,供與求的平衡成了一道愈加復雜的難題。
供應與需求的落差
11月中旬,南京已是初冬。在南京東郊的南京港華燃氣公司天然氣東陽門站里,接收輸配天然氣設施的擴建工程正在進行收尾。
南京港華燃氣公司副總經理李勝華還清楚地記得,2004年4月28日那天西氣東輸一線的天然氣首次抵達南京的情形。“當年也就是通過東陽門站將天然氣送到了南京,轉眼這個門站已用了十年。2004年我們一共在南京銷售了4000萬立方米天然氣,而今年我們的銷售量預計接近6億立方米。”李勝華說,“東陽門站的擴建工程完成后,我們的輸送能力將提高一倍。”
盡管供應量逐年上升,但各地的供氣缺口仍然存在,南京也是如此。李勝華對《能源》記者說,從2007年開始,南京港華經營區域的冬季缺口就開始出現了,冬夏之間的峰谷差已逐漸擴大至3:1。冬天氣不夠用,只能關停一部分工業用戶的供氣。
天然氣需求增加過快與其價格的水平有重要關系。我國天然氣的歷史價格水平較低,加之近年來原油等能源價格快速大幅上漲,目前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僅相當于等熱值原油價格的三分之一左右。多位接受《能源》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天然氣與其他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的不合理,造成價格信號扭曲,導致各地紛紛進行油改氣,爭上以天然氣為原料和燃料的高耗能化工項目,加劇了天然氣供求矛盾 。
安迅思息旺能源燃氣產業鏈總監黃慶預計,近十年來,天然氣以其較大的經濟性和環保性贏得了大量的工業用戶,大概替代了七、八成的柴油、燃料油用戶,未來隨著天然氣價格的上調,經濟性會有所下降,但是政府的環保壓力在不斷加大,天然氣的環保價值會更加凸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相信天然氣的需求量還有大量提高的空間。
增加進口量、增加氣源是當下國內天然氣市場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但是增加國內氣源增加產量實非易事。據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開發部高級工程師周兵介紹,四川盆地雖然是天然氣主產區,但是自從2004年開始川渝地區就開始出現用氣緊張的局面了。
2004年到2010年這六年間,幾乎每年四川盆地可以增產1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是用氣需求每年增加得更多。2011年到2013年,由于老氣田自然衰減,接替的新氣田遲遲沒有找到,川渝地區的自產氣不得已出現了下降的情況。
“這幾年里,我們生產部門壓力十分巨大,本來每年開兩次的全體生產大會,一年要開五次。為了多籌一點氣,一些產量低、幾乎沒有經濟效益的氣井也只能繼續開采,一丁點產氣量都割舍不了。”周兵感嘆說。
好在四川盆地現已發現了新的大氣田,隨著安岳氣田磨溪區塊龍王廟組氣藏等新區塊的陸續投產,從2014年起,四川盆地的天然氣產量又將進入上升的階段。
然而,供氣缺口壓力并未減輕。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副總工程師、生產運行處處長張威說,預計今年11月到明年3月,川渝地區每月的供氣缺口均比去年同期有20%左右的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天然氣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而天然氣市場需求主要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市場供求的地域矛盾相當突出。
在此情況下,增加進口的壓力也就相應增加。黃慶建議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開放進口天然氣上游資源的各種門檻,讓天然氣的上游資源更加市場化。黃慶還表示,增加市場化天然氣的供應量主要有兩大問題,一方面由于價格上漲使得一些承受能力較差的行業和用戶難以繼續增加使用天然氣,甚至還會減少使用量,所以在價格上漲的同時供應量的增加不能盲目超前;另一方面,不管是進口天然氣還是國內非常規天然氣,增加供應都需要有一定的過程,并不是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增加的。
鑒于供應的不足,安迅思息旺能源將預計的2020年國內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從3400億立方米下調至3280億立方米。不過,從長期來看,完全市場化定價的天然氣資源將逐漸增加。目前,能夠市場化定價的資源,包括進口LNG、國產非常規天然氣等,約占整個天然氣供應量的22%左右,安迅思息旺能源預計到2020—2025年,市場化的上游資源會占到整個供應量的50%左右。
調峰成本誰承擔?
在天然氣供求難平衡的難題里,應對居民用天然氣造成的峰谷差則又是難中之難。調峰的手段并不復雜,難題在于成本誰承擔。
每年冬季用氣高峰,政府部門都會強調,用氣高峰要優先保證居民用氣。國家發改委在今年的“迎峰度冬能源保障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生產企業要保持氣田滿負荷生產,同時增加進口,確保冬季進口天然氣250億立方米以上。此外,還要求凡是用氣需求峰谷差超過3:1,民生用氣超過40%的地區,要按照年消費量10%的比例建設儲備設施。
儲備設施是調峰的主要手段。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儲備應該占到年消費12%或15%,現狀按照2000億來算,應該有3百億立方米的庫存能力,但現狀只有30、40億立方米,夏季富裕冬季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
城市燃氣用氣量增加是峰谷差的來源。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營銷處經濟師張川說,十年前,川渝地區的城市燃氣、工業用氣和化肥企業用氣比重各占三分之一,如今城市燃氣的比重已提高至55%以上,調峰壓力與日俱增。今年重慶相國寺儲氣庫投入使用后可以緩解調峰的壓力,但是即使不算儲氣庫的建造成本,儲氣庫注采氣的運營成本也完全沒地方消化。
作為城市燃氣公司,南京港華燃氣公司對調峰的感受也很深刻。李勝華說:“我們在2008年建造了兩個LNG儲氣罐,后來又陸續再建了四個,一共投資了約3億元。此外,LNG儲氣罐采購的LNG成本遠高于我們對外銷售的價格,有時候采購價高達4、5元/立方米,價格倒掛2元/立方米多。”
“調峰所需要的不僅是儲氣設施的建設運營成本,儲氣設施還需要有土地、安全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李勝華說,“我們現在還想繼續擴建儲氣庫就面臨找不到合適土地的難題。”
比南京調峰壓力更大的地區還有很多,并且很多城市的調峰更多的還是依賴上游生產企業的儲備設施。北京的情況最為典型,北京是全國天然氣用量最大且資源全靠外埠調入的城市,其天然氣峰谷差高達13:1,中石油建設了大港、華北兩個儲氣庫群,還有其下屬的唐山LNG接收站也于去年加入了冬季保供的行列。可是,這些調峰的成本并沒有體現在天然氣的銷售價格上面。
對于調峰難題的解決,南京港華燃氣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林對《能源》記者說,其實就三個辦法,一是政府直接投資建設運營儲氣設施;二是出臺相應的價格機制體現調峰的成本,誰用誰付費;三是政府補貼相關付出調峰成本的方面,別再讓企業獨自承擔調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