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錦游
(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廣東 中山 528400)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是黨中央于我國國情和時代發展提出的新思想新戰略。中山市作廣東省宜居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試點先行、典型引路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原則和試點建設工作要求穩步推進城鎮化發展。在城市進一步優化發展過程中,如何開發利用現有條件優化城市居民生活環境,搭建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活社區是新型城鎮化的突破方向。筆者通過走訪和調研,認為有必要通過以城市主干道為軸心構建現代公共交通體系,把城市主干線沿線建成主城區高端要素集聚、現代服務業完備、輻射效應顯著的交通中樞和適宜創業、創新、居住的示范片區。本文以中山市博愛路為例,分析博愛路沿線現有條件,勾畫博愛路沿線發展藍圖,為加速城鎮化,優化城市居民生活環境提供參考。同時為翠亨新區和岐江新城等新城區以及鎮區城鎮化建設提供先導經驗。
博愛路快速接駁廣珠西線高速廣澳高速和中江高速聯動珠三角經濟圈位價值十分顯著。博愛路區是中山城區向東西兩冀擴展的戰略片區,極潛力發展成為一個環境優雅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綜合片區。
1 道路規劃建設較好
博愛路是中山城區東西走向主干道,規劃和設施好,從沙溪鎮的寶嘉上筑至火炬開發區的君華新城全長約16公里,與南北向的悅來南路、興中道,起灣道、長江路、逸仙路等主干道相交,是城區的交通大動脈。
2 通行效率高,交通流量大
博愛路沿線設有分隔帶,建有下穿隧道 4座,下穿人行地下通道7座,只有4個平面交通路口設有紅綠燈,通行效率較高,是貫穿中山市城區東西方向最快捷的道路。博愛路由于路面寬、紅綠燈少吸引了眾多車輛通行,交通流量日益增大。按博愛路沿線28個樓盤5.9萬戶住戶,每戶擁有1輛汽車計算,汽車擁有量可達5.9萬輛,加上外圍主干道進入的車輛,今后的交通流量將不斷增大。
3 綠化景觀水平較高
博愛路綠化選用包括喬木、灌木等70多個苗木品種,一改以往單一樹種的模式,間種了香樟樹、菩提榕、木棉、蘇鐵、紅背桂等品種,植物色彩層次分明,城市景觀水平較高。
隨著博愛路的不斷建設和完善,沿線的樓盤數量逐步增多。從西線博愛一路的寶嘉上筑起到東線博愛七路的君華新城,博愛路周邊住宅項目密布,新舊樓盤布局從中段分別向東西兩端延伸,脈絡清晰,被譽為“中山黃金居住長廊”。據博愛路沿線28個樓盤統計,住宅套數已達59131套,按2012年城鎮居民戶均人口3.19人計算,總人口可達18.8萬人。大型的住宅區有遠洋城(7990套)、世紀新城(6274套)、寶嘉上筑(4000套),還有多個大型樓盤正在開發。隨著博愛路沿線樓盤不斷建成,住戶紛紛入住,對沿線的交通、消費、教育、文化娛樂設施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目前博愛路片區還處在外延快速擴充發展階段,內涵式發展還存在諸多不足。
博愛路沿線的商業設施少,城區中心成熟的生活區相比還有差距博愛路沿線居民購物消費不夠方便,商業設施的數量和檔次還需逐步增加和提升。隨新建大型樓盤自身配套設施的完善,小區內的超市使小區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得到部分滿足,但一些舊小區由配套不足,居民購物消費十分不便。如第一城小區由于配套不足而自發形成流動小販占道經營,地面污水橫流,垃圾隨處可見,嚴重影響小區環境衛生。
1 交通路口需要改造
目前博愛路存在兩大擁堵點,上下班高峰時段路口擁堵現象嚴重。一是博愛四路銀通街路口,東行車龍最長到立交橋上,西行車龍最長到下穿隧道內;另一個是博愛一路翠景路路口,西行車龍最長到中山二橋東段,東行靠近105國道,尤其在惡劣天氣條件下,擁堵更嚴重,車輛需等待2-3個以上紅綠燈方可通過,且常有追尾、剮蹭等交通事故發生。以博愛一路翠景路路口為例,擁堵主要由三方面因素造成,一是該路口的紅綠燈設置不夠科學,東西向車流量大大超過南北向,另外博愛一路紅綠燈設置左轉燈號,相應占用車道和時間,造成東西向車流大量擁堵;二是很多車主不按車道行駛,直行、左、右轉方向互相占用車道,行駛到攝像頭位置前才壓線變道插隊,增加了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加重了擁堵情況;三是中信左岸小區、藍波灣小區與博愛路的連接出口無交通控制標志,小區駛出車輛與博愛路的車流疊加,進一步加重了擁堵情況。隨著博愛一路片區住宅、寫字樓和商業設施的建成,對交通路口的改造勢在必行。
2 道路設施需要完善
一是工程收尾需給力,在悅來南-博愛路下穿隧道往東方向入口處旁邊,第一城待拆的樓房使隧道口外博愛二路地面被壓縮成一車道且限高兩米,僅能讓一輛小轎車通過,大型汽車需繞道而行,行人和非機動車經過則險象環生,形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在衛生局門前新鋪設的人行道不足3個月已經出現下陷的現象,地面不平整影響通行安全;博愛六、七路建有綠道卻沒有人行道待建人行道位置雜草叢生等。二是噪音擾民需要改善,中山二橋離民居的距離極近沒有設立隔音屏障。一方面影響城市的景觀,另一方面交通噪音對附近居民造成影響,建議設立隔音屏障,達到美化環境,減少擾民效果。
1 公共交通線路設置不夠合理
博愛路的交通便利只是相對于有車族而言,沿線公交車站和線路少,且公交車站之間距離長,沿線只有36、030路公交車超過3站在博愛路上???,沒有一條貫通全線的公交線路,居民出行很不方便。文化藝術中心和寶嘉上筑直線距離只有5.2公里,由于沒有直達的公交車,市民至少需要換乘1次,行駛里程6.96公里,再加上步行700多米才能到達。有市民認為部分車站設置不盡合理,難以保證乘坐換乘公交的方便。
2 公共自行車站還需加密
目前博愛路沿線共建有公共自行車站18個,樁位487個,、市民出行需求還存在差距,市民希望加大公共自行車站的密度,實現公交車站與公共自行車站無縫銜接。
1 部分路段還需整治
一是亟待三舊改造。由歷史原因,博愛路存在工業區與住宅區混建現象。沙崗村的原居民大多搬出,舊居多作為出租屋,有些空置無人居住,造成垃圾成堆,嚴重影響城市的景觀,需要結合三舊改造和工業轉型升級對原有用地塊進行整合。興建并完善一批交通、文化等基礎設施,促進城市硬件的現代化。二是景觀不夠協調。中山二橋下兩塊空地與城市景觀不協調,靠近藍波灣的空地原是小廣場是居民嬉戲游玩的休閑點現被分成多塊菜地,雜亂無章。近世紀新城一旁的空地原種植綠化苗木,苗木挖走后垃圾滿地與岐江一河兩岸美景不協調。三是配套提升不足。紫馬嶺公園南門廣場只鋪設沙石路面,雨天過后路面積水和泥濘對市民出入不便。市民希望鋪設廣場磚,設立停車標志和標線。
2 衛生保潔水平有限
博愛路沿線人行道、綠道和綠化帶上飯盒、飲料盒、塑料袋等垃圾沒及時清掃,博愛六路和七路的臟亂現象尤為嚴重,施工的泥頭車余泥灑落路面。小鰲溪綠道驛站草地、池塘的垃圾隨處可見,附近的民宅施工侵占綠地令臟亂現象更甚使的綠道上的精品工程失色。
博愛路示范區的建設和發展應當確立人本理念,按照精細、精致的要求,著力完善服務功能,方便市民生活,以功能提升實現品位提升,突出精品意識,創造獨特的城市輪廓。
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優化公交線網和公交站場布局應在博愛路率先實現,便引導市民改變出行和生活方式,消除交通擁堵現象使市民暢通出行。
1 改造交通路口。市民強烈建議對博愛一路翠景路路口進行改造。近期改造可從多方面進行:一是東西向不設左轉燈號,西面利用105國道立交橋掉頭、東面利用中山二橋掉頭;二是優化紅綠燈設置,增加東西向車流通行時間;三是上下班高峰時段加強警力巡查,糾正壓線變道插隊的違章情況;四是中信左岸、藍波灣小區改造道路出口;五是貨車高峰時段限行。遠期來看兩大擁堵點的改造可將平面交通改為立體交通,建下穿隧道或立交橋。從而使貫穿中山城區東西的博愛路可實現全程快速通行。
2 落實公交優先。優化公交線網和公交站場布局,設置貫穿沙溪至火炬開發區的公交專線,加快博覽中心公交樞紐站建設,增加公交車投放。規劃建設如地鐵模式的地面公交骨干網,以博愛路為試點先試先行,設置公交專用道,重點發展大運量、快速度的BRT公交系統。
3 優化慢行系統。完善博愛路綠道網配套設施,解決公交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低成本換乘體系,提升城市交通系統的通行能力。今后博愛路要加大公共自行車站的密度,實現公交車站與公共自行車站銜接,提供騎乘自行車的良好硬件,讓騎行在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的綠道上成為市民一種愉悅的出行選擇。
加大環境衛生宣傳力度,以杜絕亂倒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和現象。提高道路環境衛生管理水平和質量,對納入環境衛生清掃的保潔公司及責任單位明確責任,保潔公司負責所承包區域、路段的清掃保潔,城管部門負責對保潔公司實施精細化、規范化的監督和管理;建立道路環境衛生門前責任制,對違反道路環境衛生管理的責任單位按照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市民及新聞媒體對清掃保潔不到位、不潔凈的道路進行監督和曝光。
搭平臺與綠化契合。博愛路可助力中山花卉苗木產業,成為其展示平臺,通過搭建優美的展示平臺(中山是為數不多的有園林上市公司的城市之一),減輕政府在綠化、美化方面的支出,形成花農展示、環境美化、政府減負、市民獲益的局面。博愛路人行道及兩旁沒有綠化的公共用地,政府可提出綠化的要求和標準,由本地花卉苗木公司承包綠化養護,作為企業展示區域,減少財政支出。游客在博愛路乘車穿行,便可領略到中山花卉苗木的特色。
隨著博愛路沿線房地產的開發經營和交通環境的改善,將催旺沿線的人流和物流,形成人口集聚和商業集聚效應。而隨著居民密度日漸加大,購買力逐步增強,將帶來連串的商機,博愛路沿線成為眾多商家開店選址的新目標。針對目前中心城區商業網點分布過于集中的局面,應著力引進大型零售商業企業,加快博愛路商貿次中心的建設進度,盡快形成新的商業中心,以減輕老城區商貿區的壓力。根據人口聚集區域和先期規劃完善布局商業網點,通過不斷豐富商業層次,合理布局小區便利店、肉菜市場、大型超市、餐飲小店、酒樓和酒店等生活服務設施,吸引市民入住相關樓盤,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中山市主城區的建筑群整體風格偏于樸素,且缺少大型標志性建筑物。博愛路的建筑要增加文化氣息,融合嶺南文化、中山元素和增加人文關懷。
1 增加文化氣息。博愛路建筑要增加文化氣息,減少千城一面,體現文化特色。建筑色彩要與博愛路整體協調,和諧一致。建筑物應有立面要求,外觀、墻面、高度、亮化等有規劃,標志性建筑物要亮化,博愛路兩旁的城中村通過改造、或用高大喬木進行遮蔽與廣告牌遮擋、美化相結合,沿線廣告牌留出一定版面和比例用作公益廣告,提升城市品位。
2 融合中山元素。在博愛路沿線打造一批現代化且具有嶺南文化和中山元素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物,將使主城區擁有“首位”的視覺形象,更好地展示中山風采。在博愛路新建筑推廣應用騎樓建筑。騎樓與本地的氣候環境結合得很密切,適合中山多雨、炎熱的氣候,解決通風、遮陽、擋雨、節能環保等問題。為鼓勵開發商配建騎樓式人行道,以減輕財政壓力,在計算超容積率補地價時,騎樓式人行道建筑面積不計入容積率指標,以此提高積極性。古鎮新城區的沿街商鋪很多都使用騎樓設計,既方便顧客選購商品又提高舒適度,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城市交通布局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形態,影響城市環境的性質和居民生活方式,建設和完善博愛路,建設優質生活區,引導市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1]城市道路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華章,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