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格+周鵬翔
【摘 要】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西部區域經濟安全既有積極影響,也有不利沖擊。西部地區既要利用好新絲路經濟帶建設的發展機遇,增強經濟建設能力,更好維護經濟安全;也要警惕和預防由國外因素引起的項目投資中斷、經濟效益低下、外資利用不當的風險,以及由國內因素引起的區域功能被替代、投資泡沫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受損的風險。
【關鍵字】經濟安全;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地區
一、西部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區域經濟安全的不容忽視
2013年9月,習近平提出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斷推進中國與中亞地區的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與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這一戰略構想,獲得廣泛支持和配合,激發了人們對復興絲路繁榮美好想象和參與熱情。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將西部大開發與向西開放集為一體,給西部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有利于維護我國邊境地區穩定,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
一個地區經濟安全程度取決于兩種能力,即區域自身的經濟建設能力和區域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當地區經濟自身安全防范能力薄弱,或受到國外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外部沖擊影響而面臨經濟風險,并能夠威脅到國家整體經濟安全時,就存在地區經濟安全問題。
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把“雙刃劍”。西部可借此發展機遇,增強經濟建設能力,完善區域產業體系,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但中亞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民族與宗教矛盾,開放合作中的外資涌入等問題,將給西部經濟安全帶來外部沖擊。
二、建設新絲路經濟帶對我國西部區域經濟安全的有利影響
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戰略性資源的接替基地,中亞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有多種礦產資源儲量居世界前列。能源、冶金、化工、機械電子等是兩地共同的主導產業,結合各自的特色工業和優勢產業,雙方能在多個領域實現資源互補和產業協同。這有利益于我國西部地區更好吸引、承接和利用中部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完善區域產業體系,實現產業高級化。交通與通信的便捷暢通是發展絲路經濟的前提,西部是基礎設施投資重點區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有助于西部地區升級區域功能,提高國際影響力,吸收外資和技術。西部地區通過完善經濟結構和產業體系,提高經濟建設能力,增強經濟安全防范能力。
三、建設新絲路經濟帶對我國西部區域經濟安全的不利影響
1.源于國外的不安全因素
(1)中亞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民族與宗教矛盾以及猖獗的恐怖活動,威脅絲路的暢通和安全,存在項目中斷、投資泡湯的風險。大國因素和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動,決定絲路經濟帶的發展前景。近年來,俄與美、歐之間沖突不斷,相互間的制裁與反制裁、封鎖與反封鎖,給絲路經濟帶的前景蒙上陰影,也激化了該地區民族與宗教矛盾,滋生恐怖活動,危害我國邊疆地區的穩定和安全。
(2)中亞地區與我國西部地區的主導產業存在同構現象,雙方將在原料、市場、招商引資等方面展開競爭,限制了產業協同能力和效果。理論上,中亞地區相對落后的工業化水平和單一的經濟結構,適合承接我國西部富余產能轉移,但中亞地區缺乏相應的投資待遇、投資保護等軟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硬環境,項目的根植能力差,容易形成產業孤島,存在經濟效益低下、前期投資難以收回的風險。
(3)絲路經濟帶建設與西部大開發蘊含的投資機會,將吸引大量外資進入;作為絲路暢通的先行條件的交通和通信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也需要外資的廣泛參與。西部地區的很過產業項目涉及到基礎領域、國民經濟命脈和國防科技等,如果對外資規模、流向、進入方式的控制不當,可能引發投資結構失衡、外資流向失控、局部資本積累過大、控制權流失等問題,威脅區域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
2.源于國內的不安全因素
(1)絲路經濟帶是一種“大框架、大格局”的戰略,需要國內各大經濟圈的廣泛參與。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經濟圈借助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契機,強化了自身的優勢。環渤海經濟圈,可與蒙古、俄羅斯的鐵路聯通,直接經由第一亞歐大陸橋通往歐洲。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頗有起色,川渝經濟區將鐵路直接連到蘭新線上。西部地區基礎薄弱,自然條件惡劣,與歐洲的經濟互補性差,削弱了其作為陸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特殊地位和吸引力,面臨被其他經濟區域“空間替代”的風險。
(2)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尚無具體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容易被誤讀和炒作,蘊含巨大投資泡沫風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絲路經濟帶建設的前景盲目樂觀,判斷失誤,造成投資超前、投資超額。二是部分地區出于招商引資、提高城市競爭力、升級區域功能、爭取國家優惠政策的目的,大量上馬同類項目,同質化競爭,引發的重復投資。
(3)長期以來,西部地區憑借資源條件,建立起以能源、冶金、化工、機械制造等為支柱產業的重工業體系,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增長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生態破壞嚴重。向西部地區轉移的產業項目也多集中在資源型、污染大的化工類、礦產類、機械類工業部門。但該區自然條件復雜,生態系統脆弱,環境承載能力弱。若不重視生態保護,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危害本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顧海兵,張安軍.我國區域經濟安全動態監測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7):95-103
[2]王寶忠等.“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體化戰略路徑及實施對策[J].經濟縱橫,2013(1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