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摘 要: 環境保護教育是對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隨著人口激增和非綠色產業的發展,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改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還要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與行為,實現環境保護和地理教學的高度統一。
關鍵詞: 環境保護 中學生 環境保護意識
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由于人類自身的發展已嚴重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導致世界各國都產生了程度不同的環境問題,有些問題如全球變暖、大氣污染、水污染、酸雨、臭氧層的破壞等已開始越過國界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高中地理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環境,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已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人們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結果產生了許多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種滅絕等,所有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在我國存在,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做好環境保護就顯得非常困難,除了生態脆弱外,更主要的是人為原因,人們更多地關心眼前的經濟效益,而生態環境意識淡薄,致使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愈加突出。1998年長江發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此次洪水不僅水量大,而且高水位持續時間長,對流域內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究其原因除了降水量大這一自然因素外,長江流域植被的嚴重破壞、水土流失的加劇致使河床抬高,以及湖泊圍墾使行洪蓄洪區域大幅度減少也是此次特大洪水產生的重要原因。這些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
地理教學中突出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也是未來環境的承受者,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水,中學地理教師不僅要向他們傳授地理知識,而且要傳授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因此,加強對中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教育,是廣大中學地理教師的使命。
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高中地理教材中許多內容都和環境教育有關,而現實中的許多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情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又可能對人類有潛在危害,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如農藥的使用、氟利昂利用的興衰、核能發電等),讓學生認識到這點非常重要。因為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制約,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有不同存在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看法,因此,在地理課上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必須把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利害關系講清楚,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地理教學中許多內容與環境保護教育內容類似,雖然教學目的有所不同,但都與學生生活實際關系密切,而且多處于變化之中,教師進行教學時根據所學科學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看待環境保護問題。
二、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中學地理教材內容有利于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設計的高中地理課內容體系,無論是必修模塊還是選修都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論題,并以此為主線構建和編排。因此,可以說,高中地理課程為開展環境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地理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有效形式。
1.案例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地理案例教學便于學生理解知識。通過地理案例教學,便于學生加深對抽象地理知識及原理的理解。由于地理案例不僅具有相關背景數據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觀、形象、典型等特點,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深化,有助于學生深入探討和思考,也有利于將抽象地理知識形象化,地理概念具體化。案例教學的側重點在于討論和交流,清晰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并力爭說服對方。而且,案例是對現實問題的重現和預演,通過有針對性地分析案例,可以加強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增強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地理案例教學,學生經過準備、討論、歸納等一系列學習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探究興趣。
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和形式的多樣化,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法,既要看學生對環境問題理論的認識和環境科學基本知識的了解,更要看參與和解決環境問題實際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注意結合鄉土地理,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例如:在進行高中地理《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教學時,以流經本區域的一條污染河流為考察對象,讓學生通過對該河污染源的調查,評價城區工業布局的合理性,并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意見,這樣教學不僅形象具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2.利用與環境相關的節日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可以結合環保紀念日,讓學生參與環保實踐,提高環保意識。結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樹節、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10月6日世界糧食日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環保活動,如走上街頭宣傳環保知識、舉辦環保專題講座、舉辦環保知識競賽、征文競賽、舉辦環保繪畫比賽、植樹造林、清除白色垃圾、參與環境打掃等。
3.參觀、訪問、調查本區域工業的環境保護措施,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內容后,帶領學生到工業區考察,參觀污染嚴重工業企業的布局,造紙廠的污水處理設備,并聽廠領導的介紹,使學生對工業“三廢”的治理過程有清晰了解,不但可以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感受中潛移默化地增強環保意識。
另外通過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會調查、野外考察、郊外遠足、參觀訪問等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環境觀測,水污染采樣化驗,調查對比,以及鄉土地理環境、生態調查,通過這些環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環境知識,陶冶情操,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自覺投身到環境保護行列中,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行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一是教材以大量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各種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全面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二是教材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環境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勢必造成人地關系失調,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從而損害他人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讓學生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三是行為教育內容,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地參與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環保事業。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是每一個地理教師的任務,從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同學等多角度著手,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讓他們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從而推動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蘇茂祥.在地理教育中培養生環保意識[J].西北職教,2006.
[2]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研究.學周刊A版,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