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豐


“價值量的決定”這一知識點在人教版新課程《經濟生活》課本中是難點,但是教材編寫者一直沒有處理好知識點本身的內在邏輯和邏輯與生活的關系,導致其高度抽象,同時給教學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本文試圖引入新課程的生活理念,結合高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所發展的心理特點,設計一種既依托生活實際又高于生活實際的突圍思路,讓“價值量的決定”在師生面前柳暗花明。
一、邏輯起點在哪里
高一《經濟生活》教學進程發展到此處,學生應該掌握: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由于不同商品使用價值具有不同的性質,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商品交換的實質是一種勞動交換關系。商品1=商品2就意味著彼此價值量或者勞動量相等。如果繼續思考,我們就會遇到一個新的問題:怎樣衡量商品蘊含勞動量的大小比較合理?
事實上衡量商品勞動量應該考慮很多因素,但是為了學習和研究的便捷,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勞動時間變量進行考察。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或者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時間的多少可以用來衡量勞動量或價值量的大小。到此,我們找到了突破“價值量的決定”這一知識點的邏輯起點。
二、思維過程有哪些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同一種商品不管誰用了多少時間生產,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出售價格基本一致。但是生活又向我們展示了如下情景:
情景1:在一個簡陋作坊里,生產者靠純手工生產,生產一雙布鞋要1小時。
情景2:在一個現代化生產廠房里,生產者生產一雙布鞋要20分鐘。
情景3:據調查,社會上大多數的布鞋生產者生產一雙布鞋要花40分鐘。
上述三則情景是對這樣一種普遍事實的概括:任何一個部門或者行業都有一部分生產者生產效率高或者低,大部分生產者的效率趨向于這個行業的平均效率。我們已經知道商品價值量由勞動時間決定,按照這一觀點,材料中提到的布鞋價格應該是不一樣的。似乎矛盾發生了,怎么辦?
生活中,同一商品有許多生產者,彼此勞動時間必然存在差異,這叫“個別勞動時間”。如果商品價值量由此決定,同一種商品就會出現不同價格,而且會出現越懶惰、技術越差的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價格高,這顯然不合情理。商品價值量絕對不能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那么上述三則材料中,布鞋用哪一種勞動時間衡量其價值量才能解決矛盾呢?如果由1小時決定,那么通過剛才分析得知不符合事實。如果由20分鐘決定,那么大部分生產者將無法生存,而且生活中漲價能賣掉商品,不到萬不得已,用20分鐘的企業是不會主動降價的,譬如蘋果公司。排除法預知布鞋用40分鐘衡量其價值量。
(二)從生活到抽象,化抽象為具體。
研究一個重要概念: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里所說的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現時某一生產部門(行業)大多數產品生產已經達到的技術裝備水平。
上述材料中40分鐘就是一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此概念,中學生難以透徹理解,我們只要知道,只有讓一個生產部門中的大部分企業所使用的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才能合理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大部分可以簡單理解為平均數。那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如何解釋生活呢?以三則情景為例,假設40分鐘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將會出現效率最高的企業盈利能力最強,大部分企業正常運轉,少部分劣質企業將被淘汰,正所謂“優勝劣汰,自然法則”。此時,可以順勢得出第一個結論: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能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只能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二者成正比)。
(三)分析綜合,完善邏輯。
首先看下面表格中的數據變化:
通過解讀表格,我們可以對各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歸納,從而進一步對此進行系統理解。
1.勞動時間與勞動生產率之間是什么關系?無論是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個別勞動時間,還是社會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彼此均成反比關系。
2.個別企業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生產率之間分別是什么關系?個別勞動時間越長,個別企業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越少;個別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越多。
3.在單位時間內,無論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怎樣變化,商品價值總量變還是不變?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只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有關,所以商品價值總量不變。
4.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關系變化怎樣決定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該企業將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反之,則可能虧損。
5.個別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是否會導致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個別企業競相提高勞動生產率,必將引起社會平均生產效率的提高。
以上結論,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表達:
三、生活意義有幾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
經濟學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對人類不斷發展的需求,資源總是呈現出稀缺性的特征。如何把有限的經濟資源投入到最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地方,是一個主要的經濟難題。
由于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個別企業只有不斷改進技術,改善管理,進而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伴隨這一進程,必將發生:全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資源被配置到最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的領域。還會出現:由于在單位時間內,無論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怎樣變化,商品價值總量不變和生產者之間的充分競爭,人們將會享受到遵循經濟規律帶來的物豐價廉、物美價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