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旺聯
摘 要: 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后,農村商業銀行成為農村金融市場最重要的機構之一,也是服務“三農”的主力軍。本文分析了農村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對策,提出了農村商業銀行在支農惠農上存在的問題,同時,為農商行更好地服務“三農”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看法。
關鍵詞: 服務“三農” 農村商業銀行 金融機構
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及農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村信用社為適應發展,將合作制演變為股份制,建立了農村商業銀行。目前,改制后的農村商業銀行已經成了農村最主要的金融機構。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領導的重視。解決“三農”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前提條件。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11個“一號文件”,都是有關“三農”問題的。2014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職責”,“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國家連續多年出臺有關“三農”的政策,足以可見對“三農”的重視。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這就要求各地農村形成完善的、能切實服務“三農”的金融體系,并且把服務“三農”的措施和對策落到實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農村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工作。
一、思想上,強化“三農”服務意識,構建“農銀”一體化的思想理念。
作為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產物,農村商業銀行成立之初,便被無形地賦予了更好地承擔起支持“三農”的使命。由于歷史原因,國家長期依靠行政權力干預信用社的正常經營,政府對農村信用社資金的來源與運用都具有壟斷性的支配權,更注重改制后的農村商業銀行對地方的貢獻。改制后的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一個企業主體,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目標的差異和沖突容易導致農村商業銀行對農業和農村中小型企業的金融支持不足。然而,金融實體無論是被稱作農村信用社還是被稱作農村商業銀行,都不能改變農村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事實,農村商業銀行要始終立足農村這塊市場。盡管農村這塊市場不像城市市場那么成熟,農業的金融服務需求也遠沒有城市金融服務需求那么大,但農村金融市場前景廣闊,開發潛力不可估量。因此,農商行應當在指導思想上明確服務“三農”的目標,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
思想上有了先行目標,行動上才有切實的努力。農村商業銀行為農民利益著想,與農民捆綁在一條船上,利益共沉浮,形成“農銀”一體化共同體。原來,經辦農村金融業務的除了農村信用社外,還有中國農業銀行,而現在,中國農業銀行正在慢慢收縮農村業務,農村商業銀行變為農村主要依靠的金融力量。農村金融機構的這種格局對于農商行來說,其實是一種巨大利好,少了競爭對手后,農商行應當抓住這難得的機遇,逐漸壯大自己的力量。
二、體制上,理順農商行內部機制和法律規范,形成常態化的金融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既存在正規的金融機構,如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又存在各種形式的民間非正規金融。但是近年來,農業銀行基層營業網點不斷收縮,經營目標逐漸轉向非農產業。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在功能上只是一個糧食收購資金供應銀行,郵政儲蓄過去多年的“只存不貸”,導致農村資金大量流失。所以農村商業銀行逐漸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支柱,在整個農村金融市場中起著主導作用。
“改制不改向”是農村商業銀行改革的基本原則,這就要求改革后的農村商業銀行在走商業化道路的同時,承擔政策性支農的職能。但是,由于受農商行本身內部體制不健全和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影響,農商行的政策性支農作用沒有得到更好地發揮。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改制后的農村商業銀行內部管理機構還沒有完全理順。由于農村信用社舊體制的慣性影響,改制后的農村商業銀行其法人治理結構無法有效運行。農村商業銀行的產權歸全體股東所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作為農村商業銀行產權所有者的小股東往往缺乏行使權利的動力和能力。農村商業銀行的所有權歸眾多小股東所有,股東數量過多,股權過于分散,多數股東因為其產權微小,自身利益與銀行利益相關性不大,無意識行使對農村商業銀行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導致“內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干預”現象突出。農村商業銀行目前的關注點是內部治理機制的完善,通過內部管理控制機制優化銀行的治理行為,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真正形成以董事會為核心,由監事會、經理人等共同構成,各司其職、相互制約的銀行公司治理架構。
第二,我國《商業銀行法》沒有明確農村商業銀行必須承擔支援農村的政策性任務,我國更沒有出臺專門的《農村商業銀行法》規范農村商業銀行的支農作用。在農村商業銀行必須體現“支農”還是“支城”方面,沒有清晰或強制性法律依據,致使改制后的農村商業銀行在自覺履行支農義務上態度不積極、方向不明確。因此,農村商業銀行如果要更好地體現支農作用,就需嚴格按照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構建公司治理結構,更多地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特別是農民利益,不僅要考慮公司價值的最大化,更要注重銀行本身的政策性支農任務。
三、業務上,開展多樣化涉農金融業務,切實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
作為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的企業,農村商業銀行一定要確立正確的經營目標。其經營業務要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相結合,積極尋求政策和市場的最佳結合點,通過支農業務的創新與發展,促進其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更進一步促進支農業務的發展壯大,最終建立自身經營管理和支農業務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實現支農的社會效益與自身經濟效益的“雙贏”。農村商業銀行貸款的決策要由經驗決策向科學化、民主化轉變,力求做到定性、定量分析,為貸款項目提供必要性、安全性、效益性的科學依據;要抓住由原來的多級法人轉化為一級法人的有利時機,實現貸款管理由粗放式管理轉向集約式管理,同時貸款監督由單項靜態監測轉向動態全方位監測;要實施審貸分離,發揮制約機制。借貸方式要由信用擔保轉向質押、抵押擔保,以減少或轉嫁風險;要委派業務素質高的人員擔任信貸工作,實行量化考核,信貸質量高低與信貸人員經濟利益掛鉤,獎罰分明。
目前,農村商業銀行在利益動機的驅使下,有信貸擴張動力,但缺乏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導致信貸資產質量下降,信貸風險增大。此外,其經營方式和手段落后,員工整體素質不高。今后,農村商業銀行應當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開發更多適合農村發展的金融業務,包括一些中間業務。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信用社已無法適應其發展要求,因此,農村信用社改制農村商業銀行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社在改制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信用社的產權尚未明確、資產充足率還不高,只有對我國農村信用社改制進程中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對此提出相應措施,包括改善農村信用社的人員問題、解決農村商業銀行的法律邊緣化等問題,方可促進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郭暉.金融學概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2]宋鳳軒,于艷,芳菲.財政與稅收[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