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高莉敏+隋潔++陳運起
摘 要:測定分析了草炭、蛭石、珍珠巖、菇渣等單一基質及其不同配比復合基質的容重、總孔隙度、通氣孔隙度、持水孔隙度、pH 值及EC值等理化指標,并以章丘大蔥為試材,比較不同復合基質對大蔥幼苗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單一基質的綜合理化指標難以完全滿足大蔥幼苗生長對基質綜合性狀的需求,復合基質優于單一基質;在參試的5種復合基質配方中,草炭∶ 珍珠巖∶ 蛭石=6∶ 3∶ 1(體積比)配比的大蔥幼苗生長最佳。
關鍵詞:大蔥;無土育苗;基質配方;篩選
中圖分類號:S633.104+.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4)11-0046-04
傳統大蔥育苗采用育苗畦土壤育苗,這種育苗方式存在用種量大、成苗率低、育苗期長(山東一般秋季育苗,育苗期長達8個月)、土地利用率低、苗床草害重、人工除草勞動強度大等缺點。因此,改進現有育苗方式,開展大蔥集約化無土育苗技術研究已是大勢所趨。
基質育苗是無土育苗的主要方式,優良基質與優化基質配方篩選是基質育苗的基礎。為此,筆者開展了基質材料與復合基質配方的理化性狀測定和優化復合基質配方篩選,旨在為開展大蔥集約化無土育苗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為‘章丘大梧桐。參試基質材料為菇渣、草炭、珍珠巖、蛭石,以土壤作對照。復合基質配方分別為:菇渣∶ 草炭∶ 蛭石=1∶ 1∶ 1(配方一);草炭∶ 珍珠巖∶ 蛭石=3∶ 1∶ 1(配方二);草炭∶ 珍珠巖∶ 蛭石=6∶ 3∶ 1(配方三);菇渣∶ 草炭∶ 蛭石=3∶ 4∶ 2(配方四);菇渣∶ 草炭∶ 蛭石=3∶ 1∶ 3(配方五)。育苗容器為50 cm×30 cm×20 cm的塑料箱,統一營養液配方(表1),統一田間管理措施。
1.2 試驗方法
1.2.1 基質理化性狀測定 測定基質容重、孔隙度、pH值、EC 值。測定方法參照《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1] 、《土壤化學實驗》[2] 。
1.2.2 復合基質優化配方篩選 將參試的5種復合基質配方,分別裝入育苗箱內,分兩段時期育苗,每處理重復3次。2010年10月15日播種育苗,為了保證每個處理的育苗數量一致,于10月30日進行二次分苗定苗,株行距為2.5 cm×8.5 cm。11月20日開始取樣測量幼苗生長量,每30天取樣一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質理化性狀測定
2.1.1 基質容重 容重大小直接影響育苗基質的理化性狀。由表2可知,參試單一基質的容重均顯著小于土壤。用基質材料代替土壤育苗,能顯著改善育苗基質的理化性狀。但是,不同基質材料的容重差異較大。幾種參試復合基質的容重比較接近,在0.21~0.28 g/cm3之間。據相關研究表明,基質容重在0.2~0.8 g/cm3范圍內栽培作物效果較好[3]。由此看來,復合基質適宜進行大蔥基質育苗。
2.1.2 pH值 Ingram等[4]研究表明,基質pH值在5.0~6.5之間有促進根系吸收微量元素的效應。蔬菜幼苗對基質的pH值反應比較敏感,而且不同的蔬菜作物幼苗對基質最適的pH值要求不同。由表2可以看出,除草炭pH值4.55呈酸性外,其他參試材料的pH值均在6.79~8.42之間。而參試復合基質均呈弱酸性,pH值在5.66~6.38之間。參照理想pH值的范圍,可以看出與單一基質相比,復合基質更適宜進行大蔥育苗。
2.1.3 EC值 育苗基質的EC值反映基質中原有可溶性鹽分的多少,EC值將直接影響到營養液的平衡和幼苗的生長狀況[5]。由表2可以看出,參試的單一基質其電導率有明顯差異,這為調控栽培基質的電導率提供了可能。幾種復合基質電導率也有很大差別,配方二、三的EC值分別為392.0和457.0μS/cm,而其他配方EC值均在1 000 μS/cm以上。Klock等[6]研究表明,基質的EC值在500~650 μS/cm比較合適。在此范圍內既能使基質保存養分減少損失,又不會影響到營養液的平衡。由此看出,在參試的復合基質中,配方二和配方三的EC值與適宜范圍比較接近。
2.1.4 總孔隙度、通氣孔隙度與持水孔隙度 總孔隙度反映基質材料的透氣性與持水性,基質的孔隙性差,植物的根系生長弱,抗病性也隨之下降[4]。可以說,保持通氣孔隙度與持水孔隙度的合理比值,是對良好基質的基本要求。
由圖1a看出,單一基質材料的總孔隙度存在明顯差異。除草炭外其他參試材料的通氣性均優于土壤;持水孔隙度除草炭、珍珠巖低于土壤外,蛭石、菇渣的持水能力與土壤相當。
由圖1b可以看出,復合基質配方五的總孔隙度最低,不足40%;配方一和配方四的總孔隙度為70%~72%;配方二和配方三總孔隙度為60%~62%。通氣孔隙度方面,除配方五不足5%外,其他配方之間差異不大,均在12%~14%之間。持水孔隙度,除配方五在30%左右外,配方二和配方三的持水孔隙度為48%~49%;配方一和配方四的持水孔隙度為56%~57%。
孔隙度是基質吸水和容納空氣能力的重要指標,理想的孔隙度范圍在60%~90%之間[3],通過比較本試驗的孔隙度指標可以看出,復合基質更接近基質孔隙度的理想范圍。
2.2 不同復合基質配方對蔥苗生長的影響
2.2.1 不同復合基質配方對蔥苗生長量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5種配方植株鮮重與假莖鮮重的變化趨勢一致,試驗中期除配方三外,其余幾種配方植株鮮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這可能是植株有緩苗的過程,配方三由于基質配方合理,大蔥的緩苗時間短,生長快,植株的增長量多于植株的損失量,而其他基質配方大蔥的緩苗時間長,生長緩慢。配方四和配方五在試驗的最后階段植株鮮重也比較高,但是前期的生長量較小,主要原因可能是此種配方不利于植株緩苗,但是有利于緩苗后植株的快速生長。endprint
2.2.2 不同復合基質配方對蔥苗高度和假莖長度的影響 將圖2a與圖3a比較得出,不同復合基質配方對蔥苗鮮重的影響與對蔥苗高度的影響是相互對應的。在試驗中期,配方三的植株高度明顯大于其他基質配方;到試驗后期,配方三的植株高度除略低于配方五外,均高于其他配方。從假莖長度(圖3b)看,配方三蔥苗中后期生長快,后期假莖長度均高于其他配方。由此看出,配方三優于其他配方。
3 結論與討論
根據不同基質配方的理化指標與對蔥苗生長的影響,本試驗篩選出的優化基質配方是參試的復合基質配方三,即草炭∶ 珍珠巖∶ 蛭石=6∶ 3∶ 1(體積比)。該優化基質配方的主要理化指標是:容重0.21 g/cm3,總孔隙度 60.6%,通氣孔隙度12.12%,持水孔隙度48.48%,pH值5.66,EC值457.0 μS/cm。
本試驗對單一基質主要理化性狀的測定結果表明,單一基質無法完全滿足大蔥育苗對基質綜合理化性狀的要求,將多種單一基質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復合基質,性狀互補,能給大蔥生長提供更優越的根際環境,復合基質理化性狀優于單一基質,復合基質的容重小于土壤,便于生產管理和運輸;孔隙度接近于基質理想范圍,有利于根系對氧氣和水分的吸收,也利于養分的平衡;復合基質的微酸性,也適于大蔥幼苗生長。但不同蔬菜作物對基質理化性狀的要求不同,本試驗結果是否適于其他蔬菜作物育苗,還需進一步試驗。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土壤學會農業化學委員會. 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2] 駱洪義,丁方軍. 土壤化學實驗[M].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83.
[3] 程智慧,周艷麗,孟煥文.番茄有機基質理化特性和栽培效益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7):266-269.
[4] Ingram D L,Henleg R W. Growth media for container grown ornamental plants[R].Bulletin241.Florida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Florida,Gainesville, 1991.
[5] 崔秀敏,王秀峰.蔬菜育苗基質及其研究進展[J].天津農業科學,2001,7(1):37-42.
[6] Klock K A,Fitzpatrick G E.Growth of impatients ‘ Accent Red in three compost products[J].Compost Science and Utilization,1997,5(4):26-30.
[7] 韓曉陽,張麗霞,王日為. 茶樹育苗基質的篩/選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0(1):36-39. 山 東 農 業 科 學 2014,46(11):50~51endprint
2.2.2 不同復合基質配方對蔥苗高度和假莖長度的影響 將圖2a與圖3a比較得出,不同復合基質配方對蔥苗鮮重的影響與對蔥苗高度的影響是相互對應的。在試驗中期,配方三的植株高度明顯大于其他基質配方;到試驗后期,配方三的植株高度除略低于配方五外,均高于其他配方。從假莖長度(圖3b)看,配方三蔥苗中后期生長快,后期假莖長度均高于其他配方。由此看出,配方三優于其他配方。
3 結論與討論
根據不同基質配方的理化指標與對蔥苗生長的影響,本試驗篩選出的優化基質配方是參試的復合基質配方三,即草炭∶ 珍珠巖∶ 蛭石=6∶ 3∶ 1(體積比)。該優化基質配方的主要理化指標是:容重0.21 g/cm3,總孔隙度 60.6%,通氣孔隙度12.12%,持水孔隙度48.48%,pH值5.66,EC值457.0 μS/cm。
本試驗對單一基質主要理化性狀的測定結果表明,單一基質無法完全滿足大蔥育苗對基質綜合理化性狀的要求,將多種單一基質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復合基質,性狀互補,能給大蔥生長提供更優越的根際環境,復合基質理化性狀優于單一基質,復合基質的容重小于土壤,便于生產管理和運輸;孔隙度接近于基質理想范圍,有利于根系對氧氣和水分的吸收,也利于養分的平衡;復合基質的微酸性,也適于大蔥幼苗生長。但不同蔬菜作物對基質理化性狀的要求不同,本試驗結果是否適于其他蔬菜作物育苗,還需進一步試驗。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土壤學會農業化學委員會. 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2] 駱洪義,丁方軍. 土壤化學實驗[M].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83.
[3] 程智慧,周艷麗,孟煥文.番茄有機基質理化特性和栽培效益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7):266-269.
[4] Ingram D L,Henleg R W. Growth media for container grown ornamental plants[R].Bulletin241.Florida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Florida,Gainesville, 1991.
[5] 崔秀敏,王秀峰.蔬菜育苗基質及其研究進展[J].天津農業科學,2001,7(1):37-42.
[6] Klock K A,Fitzpatrick G E.Growth of impatients ‘ Accent Red in three compost products[J].Compost Science and Utilization,1997,5(4):26-30.
[7] 韓曉陽,張麗霞,王日為. 茶樹育苗基質的篩/選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0(1):36-39. 山 東 農 業 科 學 2014,46(11):50~51endprint
2.2.2 不同復合基質配方對蔥苗高度和假莖長度的影響 將圖2a與圖3a比較得出,不同復合基質配方對蔥苗鮮重的影響與對蔥苗高度的影響是相互對應的。在試驗中期,配方三的植株高度明顯大于其他基質配方;到試驗后期,配方三的植株高度除略低于配方五外,均高于其他配方。從假莖長度(圖3b)看,配方三蔥苗中后期生長快,后期假莖長度均高于其他配方。由此看出,配方三優于其他配方。
3 結論與討論
根據不同基質配方的理化指標與對蔥苗生長的影響,本試驗篩選出的優化基質配方是參試的復合基質配方三,即草炭∶ 珍珠巖∶ 蛭石=6∶ 3∶ 1(體積比)。該優化基質配方的主要理化指標是:容重0.21 g/cm3,總孔隙度 60.6%,通氣孔隙度12.12%,持水孔隙度48.48%,pH值5.66,EC值457.0 μS/cm。
本試驗對單一基質主要理化性狀的測定結果表明,單一基質無法完全滿足大蔥育苗對基質綜合理化性狀的要求,將多種單一基質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復合基質,性狀互補,能給大蔥生長提供更優越的根際環境,復合基質理化性狀優于單一基質,復合基質的容重小于土壤,便于生產管理和運輸;孔隙度接近于基質理想范圍,有利于根系對氧氣和水分的吸收,也利于養分的平衡;復合基質的微酸性,也適于大蔥幼苗生長。但不同蔬菜作物對基質理化性狀的要求不同,本試驗結果是否適于其他蔬菜作物育苗,還需進一步試驗。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土壤學會農業化學委員會. 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2] 駱洪義,丁方軍. 土壤化學實驗[M].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83.
[3] 程智慧,周艷麗,孟煥文.番茄有機基質理化特性和栽培效益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7):266-269.
[4] Ingram D L,Henleg R W. Growth media for container grown ornamental plants[R].Bulletin241.Florida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Florida,Gainesville, 1991.
[5] 崔秀敏,王秀峰.蔬菜育苗基質及其研究進展[J].天津農業科學,2001,7(1):37-42.
[6] Klock K A,Fitzpatrick G E.Growth of impatients ‘ Accent Red in three compost products[J].Compost Science and Utilization,1997,5(4):26-30.
[7] 韓曉陽,張麗霞,王日為. 茶樹育苗基質的篩/選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0(1):36-39. 山 東 農 業 科 學 2014,46(11):5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