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冰

“茗約佳人”從哪里來?
在上海浦東新區有一座占地32畝的徽派古宅群落,其中大部分建筑是從安徽黃山移建而來的。日前,茗約茶文化藝術中心入駐此地,在一幢頗有氣派的清代大夫第內“安家落戶”。
一進入這個院落,腳步不自覺地放慢。鮑麗麗對筆者表示:她希望打造一個全新的客戶體驗感。“這里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我們想把中國文化的根留住。當然空間只是一種載體,我們要傳遞的是什么才最重要。”
鮑麗麗大學畢業后,面對知名茶企、研究機構、大學等單位的多重選擇,卻覺得“沒有地方可去”。在她的內心,有一個更大的目標,“我就是要打造中國在國際上的茶文化第一品牌。”于是,一個80后姑娘帶著一群90后的女孩,開始了創業。在這里,她們被稱作“茗約佳人”。
“從茶的美學,再到茶的科學,倘若沒有專業和科學的支持而單單去講茶文化,茶文化恐怕是玄的,是虛的。”茗約佳人劉祥琪坦言。
提到“專業”和“科學”,值得注意的是,鮑麗麗的團隊只招收茶學或茶文化專業的畢業生,哪怕對方沒有工作經驗也沒關系。一群熱愛茶文化的年輕人,在青春洋溢的年齡與茶仙子相識,共同享受茶的清芬與靜雅的時光。“這是一個成長型團隊,我們有理想,有激情,包括茶學的學士、碩士,還有兩個博士,成了我們的骨干。這個小而精的團隊,在做中國最美麗的茶文化傳播事業。”鮑麗麗笑言。
劉祥琪是一年多前來到茗約的,當時她剛剛從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的研究生畢業,“本來我打算讀博士的,但發現學校基本上都是在搞化學。在一次講座中我遇到了茶仙子,有緣加入她的團隊,參與了茗約從前期的積淀,到目前梳理成型的發展期,真的很驕傲。”
另一位“90后”佳人雨倩來到上海才三個月,作為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畢業生,她曾將自己的專業看作一個可有可無的備選專業,經歷了一陣迷茫期。“但現在覺得,冥冥中好像有點注定的味道。跟隨茶仙子以來,我越來越喜歡茶了。茶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靜雅生活,是蠻幸福的一件事。”
愛茶的腳步追隨著關于茶的一切:有人焚香、有人撫琴、有人插花、有人作畫,將中國最美的傳統文化與茶交融,演繹一杯好茶的生命,綻放出茶最美的姿態。
為你獻上一杯好茶
不過,鮑麗麗坦言創業的壓力其實很大,“對外大家都看到我們是茶文化的使者,對內要做的工作其實是很多的。如果我現在只是在辦公室里給你泡上一杯茶,你不會有任何感受的。所以茶是一個不確定的藝術品,我們需要各個環節,讓人綜合體驗到茶的完整性。”
鮑麗麗自問自答地說:為什么星巴克可以開遍全球,而中國茶做不到?“這是因為中國茶不是一個完整茶品,不是很容易獲得的。所以在客戶體驗方面,我們要讓人感受到這是一個飽滿的茶品。講座、沙龍、茶會只是一部分。”
“這些年來我得到了很多很好的機會,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杯中國茶做好,并且讓跟隨我創業的小伙伴,在茶文化的推廣中獲得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收獲,過上有尊嚴的日子,茶人如果自己沒有尊嚴,中國的茶也是沒有尊嚴的。”鮑麗麗說。
至于未來的計劃,茗約團隊還在步步為營地布局。“我們喜歡悄悄地把這些事做成型,就好像蓋房子,等蓋好了人們自然不就知道了嗎?”
那份最初的夢想支撐著他們前進。在多年的摸索和嘗試中,茶仙子和她的團隊越來越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傳世的東西不外歡喜,故用歡喜心來制茶,無不成就;珍貴的東西不外結緣,故用結緣觀來賣茶,無不成全;持久的東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來藏茶,無不成倉;執著的行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來行茶,無不成事。”
100種云南古樹茶與100種生命
大夫第內,一股屬于茶葉的干香撲面而來,而往二層走時,這種香氣越來越濃郁。茗約的員工推開了一間屋門,迎面景象令所有人都睜大了眼睛:縱深的空間好似圖書館,只不過在一排排整齊的木質架子上,擺放的是一包包以筍殼包裹的茶葉。
原來,這些都是鮑麗麗等人近幾年來在云南景邁山千年萬畝收集的生普洱。這一茶園于公元613年就開始有種茶的記錄,保留了較為完好的古茶樹生態群落。據說屋內收藏有8000多桶,但還有更多的茶餅藏在云南的庫房里。為了確保這些茶葉搬家后品質依舊,茗約的工作人員可沒少做防腐防蛀的工作,以及對溫度、濕度方面的監控。
在不同的區域筆者會聞到不同的味道,有的清新凌厲,有的醇厚柔和。“主要是年份不同。茶的奇妙之處就在空間和時間的積淀,特別是普洱。”劉祥琪說,“有的普洱茶生長地之間只相差十幾公里,只是因為光照、溫度、水分的差別,造就了其或溫柔、或剛猛的口感。保留了自然的原味,在時間中慢慢發酵這也是普洱茶的價值所在。”
屋子外,一面“中國云南古樹名山茶葉基因庫”的背景墻更加引人注目。一盒盒茶葉靜靜地躺在格子間內,包裝上書寫的名字,甚至不知道該怎么讀。
“這里陳列的是整整100座茶山的樣品茶。”據不完全統計。在已被證實是茶樹的發源地的云南,有300多座山頭產茶,其中100多座產的是古樹茶。近年來,茗約派了不少專業人士前往當地采集,再經茶業專家選評后,打出了每種茶的圖譜。
為什么這樣做?鮑麗麗告訴筆者,“基因庫”是她對中國茶文化發展總結和梳理的一部分。“近年來我梳理出了中國茶的三大文明:從自然文明,到技藝文明,再到演繹文明。即從探索茶與環境的關系,到探求茶與人的關系,再到探尋茶與自己的關系。”而“靜雅之行”的課程也是據此思路設計的。
“在云貴地區,當我看到3200年的古茶樹時,真是熱淚盈眶。這是活著的文明。”“茶仙子”激動地對筆者說。
“茶是有生命的。”筆者下樓時在墻上發現這樣一句話。100種古樹茶,正好似100種生命站在我們面前,與好奇的人們打著照面。
用心來感受每一杯茶
開課的第一天,大夫第內甚至略顯擁擠——金融行業白領、教師、女企業家、全職太太、復旦大學國學班成員……他們從蘇州、廣州、新疆等全國各地趕來。還有茶葉行業的同行,也特意從珠海趕來旁聽。鮑麗麗以泡茶開場,將茶盅端給換上漢服的每一位學員。
該如何善待每一杯茶?當晚的“醒悟七碗茶會”或許給了些許答案。所謂“七碗茶”的典故,起源于唐代詩人盧仝。他有首著名的詠茶七言長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被稱為《七碗茶詩》。講的是盧仝在午睡時突然收到孟諫議送來的茶,于是立刻煎茶連吃七碗,隨即達到品茶極境。全詩最妙的就在于后面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的茶道失傳很久了。”鮑麗麗表示,這是古人充滿智慧的一種方法,是人與茶的一種對話方式,為此她還特別請專家為七碗茶設計了專門的茶杯。從坐姿、呼吸到喝的方法,七碗茶會也有一套設計。“試著用心去感受一杯茶和溫度與芳香,還有一點點清苦。”
茶會結束后,復旦大學國學班的顧淑蓮不由得感慨:“我們懷抱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一直在尋找的路上。一種茶緣就從今晚的七碗茶開始了。這是我以前一直在尋找的一種中國的生活方式。我的心落地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