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連友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中醫院 石阡555100)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1]。該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且易復發,難以治愈。若治療不積極,貽誤病情,易引發胃出血、幽門梗阻等一系列并發疾病[2]。本研究隨機抽取96例胃潰瘍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收治的經病理證實的胃潰瘍患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齡36~70歲;病程8個月~15年。診斷標準:參照《上消化道內鏡學》中胃潰瘍診斷標準,并結合臨床表現以及患者描述:(1)患者出現上腹部脹悶,伴隨節律性鈍痛,且出現噯氣、反酸甚至惡心嘔吐等癥狀;尤其在餐后1 h嚴重,后逐漸緩解。(2)慢性周期性的疾病,與季節、飲食習慣和病人心態有關,臨床發現患者普遍易怒,心理素質不佳。(3)胃鏡檢查:出現胃黏膜類圓形潰瘍,局部黏膜伴隨充血、水腫、糜爛現象;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8例,兩組患者性別、患病程度、病程、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三聯療法:分別口服阿莫西林1.0 g,奧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0.2 mg,均2次/d,飯后口服,連服3周。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基本方藥:黨參20 g,茯苓10 g,白芍20 g,延胡索15 g,海螵蛸12 g,白及15 g,黃芪 15 g,蒲公英 25 g,甘草 10 g,烏藥 15 g。加減:伴有惡心、嘔吐癥狀者,加砂仁、陳皮;有便血癥狀者,加三七粉和地榆炭;食量下降者,加厚樸、佛手;有惡寒癥狀者,加干姜。每日1劑,加水煎分三次口服,連服1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療效標準 痊愈:患者描述無鈍痛、噯氣、反酸、嘔吐等癥狀,并通過胃鏡觀察潰瘍愈合,瘢痕形成,且1年內不再復發;有效:患者描述癥狀減輕,但不能使用刺激性食物,胃鏡觀察潰瘍面積減小,水腫消失;無效:胃鏡下潰瘍面積無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沒有明顯減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治療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25%,實驗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胃潰瘍是臨床中的常見病,導致發病的原因較多,直接原因是對胃部起保護作用的保護屏障受到各種損害,從而導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自身消化[3]。主要病因有幽門螺桿菌、胃酸分泌過多、十二指腸液反流、消炎藥對胃的傷害等,此外還包括一些患者的自身因素,如抽煙、酗酒、易怒、飲食不規律等。胃潰瘍屬于中醫“胃痛”范疇,常見病因多為外邪犯胃、飲食傷胃、脾胃虛弱、肝氣犯胃等[4]。病機為胃氣失和、氣機不利、胃失濡養。因此理氣和止痛為其治療大法。自擬湯藥中黨參、黃芪長于補中、補氣,茯苓兼能除濕,三藥相合具有中濕得除、健脾益氣功效;白芍、延胡索具有活血止痛、斂陰養血功效,減少胃酸分泌過多并能調節胃蛋白酶的分泌;海螵蛸、白及除濕止酸、止血斂瘡,有治療胃痛吞酸作用;甘草性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功效,能緩解胃潰瘍水腫;蒲公英消腫清熱;甘草調和諸藥,防止諸藥辛溫太過:諸藥配合可止酸止痛、健脾益氣、消腫止血,促使胃潰瘍愈合。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25%,實驗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胃潰瘍的效果顯著,且無明顯副作用,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李進榮.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86例[J].當代醫學,2010,16(1):158
[2]陳廣煥.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4):405-406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 740-1 752
[4]李勝昔,曾斌.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76例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7):4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