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方 黃文峰 聶劍
(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 萍鄉337000)
肝癌是臨床上較常見的疾病類型,在我國肝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分別居第一位與第二位[1],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與健康。近些年,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微創方法在臨床治療中已經占據較重要的地位,其包括[2]激光治療、微波消融治療、射頻消融治療、肝動脈栓塞治療等。因微創治療具有操作簡單、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的特點,而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本文選取小肝癌患者采用微波消融方法治療,取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7月~2013年11月小肝癌患者20例,將其按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例。觀察組男6例,女4例;年齡35~68歲,平均(54.2±8.7)歲;單發病灶 7例,多發病灶3例;肝功能分級:B級8例,C級2例。對照組男 7例,女 3例;年齡 32~71歲,平均(56.4±9.2)歲;單發病灶6例,多發病灶4例;肝功能分級:B級9例,C級1例。兩組患者肝腫瘤直徑均<3.0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手術切除給予治療:術前調整患者肝功能達到A級,行以肝段為本的解剖性肝切除術。觀察組患者采用微波消融給予治療:采取局部麻醉方式,患者取仰臥位,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將微波功率調整為60~100 W;根據腫瘤大小,將熱融時間調整為3~8 min。在超聲定位下取單支微波穿刺電極選擇較適當角度進針,原位加熱,至瘤體超聲回聲被強回聲所覆蓋時止,退針時對穿刺道給予加熱處理,避免其出血,術后加壓包扎,給予預防感染、止血、保肝等藥物治療。
1.3 評價指標 患者術后第1、3、7天采空腹靜脈血,檢測丙氨酸轉氨酶與總膽紅素水平值;統計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手術時間等指標;患者治療結束后,分析其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與資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例
2.2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對比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中輸血量(mL)觀察組對照組40.7±14.5 142.6±45.3 25.3±16.8 375.6±124.5 0 215.4±162.6
2.3 兩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檢測指標水平值對比觀察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檢測指標水平值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檢測指標水平值對比 (±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檢測指標水平值對比 (±S)
組別 術后時間 丙氨酸轉氨酶(U/L) 總膽紅素(μmol/L)觀察組對照組術后1 d術后3 d術后7 d術后1 d術后3 d術后7 d 52.6±2.4 74.1±3.5 48.3±1.8 367.2±24.1 269.7±13.9 78.5±11.6 20.4±1.6 28.7±1.2 19.5±0.7 41.2±2.6 38.7±2.9 28.4±1.3
肝癌在臨床上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臨床死亡率極高,我國每年約有11萬患者死于肝癌[3]。目前手術切除術仍是根治小肝癌的有效治療方法,但因其對機體損傷大、術后并發癥多、醫療費用高,限制了其應用范圍。微創療法因其對機體創傷性小、療效確切、并發癥少、醫療費用低等,逐漸發展為肝癌手術禁忌患者重要補充手段[4]。微波消融技術是微創治療方法之一,其治療原理為:在微波的作用下,組織中水分子產生高溫,腫瘤細胞被殺死、腫瘤組織發生凝固并壞死,導致其形成不可逆的損傷,從而達到局部根治或原位滅活腫瘤細胞的目的[5],另外,微波消融技術還可使腫瘤供養血管閉塞,致使腫瘤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預防腫瘤細胞轉移或浸潤。微波消融技術與其他微創技術相比較,具有升溫高、加熱快、止血效果比較徹底、組織凝固可靠、操作簡單等優點[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肝功能影響程度均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微波消融對肝組織損傷程度較輕,并且凝血塊很少發生脫落和碳化情況,降低了患者術中出血量。另外,超聲引導定位比較準確,且手術全程予以引導,避免了對腫瘤組織周圍大血管及膽管的損害,減少了并發癥發生機率。
本研究觀察組病例中2例患者未能做到一次徹底消融,其中1例患者是因腫瘤組織緊鄰肝包膜,術中患者疼痛明顯,故消融時間較短;而另外1例患者,是因腫瘤組織緊鄰大膽管,若消融時間過長,則會造成膽漏,所以未能給予完全消融。2例患者術后根據造影結果,分別給予了第二次消融,均消融成功。綜上所述,對小肝癌的治療在其方式選擇方面,不僅要考慮到根治效果,還應考慮治療后對肝臟功能代償的影響,對病灶直徑小于3.0 cm的小細胞癌,應考慮選擇微波消融術給予治療,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質量。
[1]蔡光友.小肝癌患者術后肝內早期復發的生存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0):7-8
[2]沈強,錢國軍,王能,等.經皮微創消融聯合脾切除術序貫治療小肝癌合并重度門靜脈高壓脾功能亢進(11例臨床報告)[J].當代醫學,2009,15(11):178-179
[3]蘇曉妹,朱亞杰,張濤,等.超聲下微波治療肝功能分級差的小肝癌[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10):825-828
[4]古瓊芳,周懂晶,李益紅,等.超聲引導下微波與射頻消融治療小肝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6):683-684
[5]陳建,金霞,陳曉,等.改良經皮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2,33(8):872-875
[6]葉欣,楊霞,鄭愛民,等.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治療手術后復發性肝癌[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2,39(7):5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