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摘 要: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提高自我修養,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課程。要有效地完成這一任務,必需有一大批愛崗敬業、精通本課程的基礎理論、了解學生思想特點的任課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任課教師素養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c)-0249-0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它并不是過去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簡單合并,而是一門在體系和內容上有機地將二者融為一體的嶄新課程。課程針對的是剛剛告別高考,告別中學時代,對大學充滿新鮮、好奇、幻想和憧憬的新入校同學。課程的開始即是引導他們如何適應新的人生階段,全新的生活環境、全新的學習環境,如何從心理上盡快適應,內心認同自己選擇的大學,選擇的專業,如何權衡自己的利弊得失,如何在新的起點上好好把握自己,找到自己人生新的出口,好的走向,“基礎”課任課教師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1 肩負使命、提高認識
“基礎”課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依托的嶄新課程。高質量實施新課程方案,關鍵在教師。任課教師應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肩負使命。意識到自己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自己的語言、自己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可能會影響到新入校同學的思想,甚至選擇判斷,甚至行為方式,甚至大學規劃,如何更好地引導他們,任課教師應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 提高自身素質,真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2.1 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
教師自身應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思想政治堅定,當好大學生政治上的向導,引導他們逐步樹立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的信念,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2 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基礎”課教師直接從事學生品格教育的工作,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引導者、心靈發展的疏導者、生活選擇的參謀者、理想方向的參考者,這要求教師本身應愛崗敬業、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熱愛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與他們溝通、交流,幫助他們解開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和疑點。任課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修養,以身作則、教書育人。
2.3 要有豐厚的理論業務素質
“基礎”課課程內容涵蓋較為廣泛,內容涉及到學科比較多,如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哲學、法學等。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自身要有豐厚的理論修養,教師本身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提高,對理論有深刻地理解,并且能夠融會貫通。否則將難以適應大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視野開闊、興趣廣泛的特點,也無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
3 提高教學藝術,增強“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基礎”課是一門公共課,如何引導不同專業的同學對一門公共基礎課有學習興趣,除了在教學內容、授課方式、教學方法、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方面下功夫之外,還應當考慮如何使方法、手段、方式如何完美地為內容服務,使之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自然流露、渾然一體。從而給聽課者以美的享受,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思考并接受知識。
3.1 教師應擁有和雅的道德情操,優秀的為人品質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善良美好的心靈, “基礎”課旨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明辨是非,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方式的課程。“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靠自己學術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心境明朗、品格高尚的教師將對大學生精神境界的提高起著積極、深刻的作用。
3.2 教師應提高語言魅力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播文明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工具。教師首先應該是一位語言大師,教師的語言應該生動活潑、表達流暢。教師在課堂應首先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熟悉教學內容,語言表達通順、流暢、中肯,通過語言傳達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師的語言接受教學內容,如何運用語言、如何組織語言,如何通過語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任課教師應該提高運用語言的藝術和魅力。
3.3 教師應營造平等、民主、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師生地位平等,且課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該具有更加謙卑的姿態,在內心里放低自己的位置,虛心教學。并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及時化解學生在聽課中的疑問,認真聽取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想法、思考、觀點,鼓勵并引導他們。倡導同學們積極發言,不同觀點相互碰撞,讓同學們體會自己思考問題的欠缺或周全,既培養了他們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誠相待、以友相處,及時疏導,要有耐性,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觀點。這樣,使教育更貼近實際,更有針對性,達到教育目的。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科學、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仿其行?!?/p>
參考文獻
[1] 田建國.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分析與對策[J].新華文摘,2000(3):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