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艷芳
(田艷芳,民革寧夏區委會組宣處副處長/責編 盧淼)
1038年,黨項人李元昊建國西夏,立都興慶 (今寧夏銀川),形成了與宋、遼三分天下之局。183年后,西夏亡于成吉思汗的鐵騎之下,惟在賀蘭山東麓留下帝王陵近百座,世人譽為 “東方金字塔”。而今,這片神秘的土地隸屬銀川市,得名西夏區。
相比于具有濃厚歷史蘊味的地名,民革西夏區支部則過于稚嫩。支部成立于1985年,初時僅有黨員12名。然而, “雛鳳清于老鳳聲”,這個破殼的雛鳳秉承傳統,大膽創新,時刻做著展翅高翔的準備。走近這樣一個民革基層組織,更多的是一種活力的感知,信心的凝聚和力量的匯集。
所有生產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不斷吸收新鮮血液,推進新老交替,是一個組織繼往開來、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證。民革西夏區支部一方面重視發揮老黨員傳、幫、帶的作用,一方面主動追蹤、重點發展新黨員,傳承與創新得到了很好的統一。近年來,支部在原有衛生、教育等黨員界別結構的基礎上,重點增加和發展了社會法制、 “三農”、科技、經濟等界別黨員11名,實現了黨員界別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的合理配置。目前,支部30名黨員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12人,研究生學歷3人;30歲以下黨員3人;西夏區政協委員5人、銀川市人大代表1人,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1人。
支部力量在壯大,黨員們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老黨員崔美娥,1983年起在社區創辦寒暑假 “娃娃故事會”,給孩子們講述革命歷史和英雄故事,教育孩子講學習、講禮貌、講團結,還輔導孩子們做作業,帶他們郊游、野炊等。受益于崔美娥 “娃娃故事會”的兒童有千名之多,她也被寧夏媒體界譽為“故事奶奶”,獲得寧夏 “十佳老人”的提名。老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十分明顯,年輕黨員也紛紛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非典”肆虐期間,時任西夏區衛生防疫站站長的范生軍,擔任了西夏區防非典領導小組組長。整整40多天,他吃住在單位,抗擊在一線,有時一天要接上百個電話,到最后,耳朵已承受不了電話鈴聲,嗓子也啞了。由于過度緊張勞累,一向身體強健的他兩次病倒在辦公室。在范生軍的帶領下,西夏區最終打贏了這場戰役。后來,范生軍被中共西夏區委任命為衛生局局長兼防疫站部長,并被民革中央評為抗擊 “非典”先進模范。黨員李亞杰甘做人梯、執著奉獻于教育事業,多次被教育系統評為 “先進個人”;黨員曹銀峰作為西夏區政協委員,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獲得西夏區 “優秀政協委員”稱號;支部主委余秀玲榮獲寧夏第四屆 “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工作者”和寧夏民革 “優秀黨員”稱號;黨員祁施諾律師積極開展法律援助,救助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的事跡,刊載在 《寧夏民革》上;黨員崔美娥的事跡也在 《團結報》、寧夏各媒體上傳播。
民革西夏區支部書寫歷史的同時,也不忘記記錄歷史。支部重點培養信息員2名,撰寫的《不斷進步中的民革西夏區支部》,被 《西夏文史》收錄。
作為民革基層組織,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黨員的整體素質,是自身建設最切實有效的工作。民革西夏區支部適應形勢,不斷改進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思想教育的內容由單一向多樣化拓展。既堅持不懈地開展民革黨章黨史、優良傳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也及時融入中央及地方各類重要會議精神的傳達。通過學習,進一步堅定了黨員的政治理想與信念,清醒地認識到作為民主黨派成員的職責與任務,增強了加強自身建設與提高履職實效的迫切感。思想教育的形式由開會學習轉變為實地參觀、考察、調研與交流。支部組織班子成員到革命圣地延安參觀,接受紅色教育;組織黨員到企業觀摩,感受現代化科技的力量;到所在社區學習,向基層組織和群眾學習踏實的工作作風;到其他支部參觀,學習借鑒工作經驗;并經常性地組織黨員開展學習交流座談。這些舉措,都切實達到了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提高認識的目的。
同時,支部強化思想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分層次、分對象對黨員進行教育。對于新黨員,重點開展民革黨史和多黨合作理論教育,強化其政治意識、政黨意識和責任意識,為參與組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對于骨干黨員,注重實踐引導,積極組織他們參加各類調研活動,參與區市專題調研和縣區重點調研,發揮特長,增長才干,鍛煉成長;對于新階層黨員,充分發揮其經濟優勢,引導他們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活動中,反哺社會,為公益事業作貢獻,提升黨員自身和民革組織形象。
社會服務是民主黨派服務群眾,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形式,也是黨派成員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民革西夏區支部立足基層,適應需求,不斷探索社會服務的新途徑與新方法,使其成為展示民革組織實力與形象的窗口。近年來,支部深入社區、鄉村開展了 “送法送醫下鄉”、 “手相牽、獻愛心”向移民區 “少年夏令營”捐款等活動,并重視著力于社會服務工作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建立。2013年7月,支部在西夏區文昌路街道翟靖巷社區建立了 “民革社會服務基地”,改變了以往社會服務單打獨斗、 “打一槍換一炮”的做法。
對口聯系單位西夏區城管局、司法局、民政局等部門緊密配合,民革區、市有關心理咨詢、中醫、就業策劃等方面的專家積極參與,支部黨員和社區工作者踴躍參加,這一系列做法都使得社會服務基地名至實歸。在社會服務基地,支部黨員企業家黃建虎等簽訂了4份幫扶協議,向社區 “老飯桌”捐贈物品;支部組建了30余人的民革黨員志愿者隊伍,按照黨員專業特長組成了法律服務、心理健康、社情民意反映等8個服務小組,重點對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單親家庭等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開展長期的公益性志愿服務活動;民革黨員與社區困難群眾結成 “一幫一”幫扶對子;支部還開通了民革社會服務QQ群、熱線電話,使基層社區群眾與支部和黨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幫扶活動實現了常態化、長效化。
近三年來,民革西夏區支部參與民革寧夏區委會重點專題調研課題5項,其中1項成功申報寧夏科技廳軟科學項目;向銀川市、西夏區提交調研報告18篇,3篇議政材料分別得到中共銀川市委書記、市長及副市長的批示,樹立了參政議政品牌,打造出了支部的良好形象。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支部與民革區市組織、西夏區政協、統戰部的溝通協調,得益于與對口聯系單位的積極聯動,得益于支部班子的團結和引領,得益于黨員的奉獻和合作。
支部積極參與民革寧夏區委會的重點專題調研,調研形成的 《關口前移,促進寧夏政法工作社會管理創新》、 《關于寧夏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研究》、 《寧夏生態移民社會管理工作的調研》等報告,被提交寧夏 “兩會”,受到了與會委員代表與媒體的好評。支部圍繞中共西夏區委、政府中心工作,形成了民革西夏區支部參政議政的品牌。 《做大做強葡萄產業,實現銀川經濟騰飛》、 《金融危機形勢下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建議》、 《西夏區興涇鎮青少年預防違法犯罪高發的建議》、 《關于加強西夏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建議》等調研報告,均被銀川市和西夏區有關部門采納。其中, 《西夏區興涇鎮青少年預防違法犯罪高發的建議》被《寧夏日報》轉載內參,得到了中共銀川市委會書記的批辦; 《關于盡快改造西夏區西軸家屬區老舊小區的建議》,得到了銀川市市長的批示; 《關于盡快解決西夏區自發移民管理問題的建議》,得到了銀川市副市長的批示; 《關于加強西夏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建議》,受到了中共西夏區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全文轉發并予以采納; 《加快西夏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調研報告,得到中共西夏區委書記的批示并采納。支部多次被民革寧夏區委會、銀川市委會評為 “基層組織社會服務活動先進集體”、 “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集體”等。
一名黨員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是一座堡壘。民革銀川市西夏區支部就是這樣一座堡壘,抓住了凝聚黨員人心的主線,樹立了基層支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