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佳
2014年12月7日11:06,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響,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4B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1的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0次飛行。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實現運載火箭200次發射的國家,這也標志著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研制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創新發展的道路,火箭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均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2014年12月8日,中國航天界眾多重量級專家齊聚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0次發射暨創新發展座談會,回顧了“長征”火箭的發展歷程,探討了“長征”火箭以及中國航天的未來發展方向。
會上,“長征”運載火箭研制單位和總裝備部、總參謀部的代表紛紛發言。龍樂豪院士在充分肯定了“長征”火箭所取得的輝煌成績的同時提出,提升我國空間能力成為下一步航天發展的當務之急,盡早促進長征-5等新一代火箭的首飛,并逐步完成其型譜和代際更替;同時啟動重型運載火箭方案深化論證,促進空間太陽能電站、載人登月工程的早日立項研制,以滿足國家能源安全長遠發展戰略與高科技長遠發展戰略的需求。
總裝備部副部長牛紅光表示,我國航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接下來任務艱巨,應有攻堅克難的充分準備。在工作量方面,2015年我國宇航型號初步計劃安排21次發射,以及兩次新型運載火箭的發射場合練。“十三五”期間我國計劃試試航天發射約120次。我國航天發射中心已擴展至4個,液體火箭發射工位達9個,年發射次數近20次,已建成覆蓋陸地到海洋、國內到國外、地面到深空的測控網,具備在軌管理150顆以上航天器的能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說,“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的第一個100次發射歷時37年,成功率為93%。而第二個100次發射僅歷時7年,成功率98%。從1970年長征-1火箭發射至今,長征火箭先后將250多顆國內外航天器送入太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的重大跨越,形成了長征-1、2、3、4四個系列13種型號,成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目前,按照“通用化、系統化、組合化”的思路,我國已經構建起新一代大、中、小運載火箭的發展序列。未來兩年,我國將有四枚“長征”運載火箭首飛,并力爭在15年以內實現中國重型火箭的首飛。新一代運載火箭包括未來重型火箭的研制成功,將顯著提高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支撐我國未來的載人空間站工程、北斗導航二期、探月三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對維護我國日益擴大的太空利益、保衛國家安全、樹立世界強國形象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