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082)
考察一門學科與特定研究領域之研究狀況,最客觀的方法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結合數量與文本內容進行回歸分析。以其中的高被引論文作為研究樣本,是以高影響研究論文為特定視角,考察一個學科與特定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發展軌跡與后續發展態勢最可靠的方法。以這種方法為研究工具,以論文產生的時間及其在選定時段內的被引頻次兩大重要變量得出研究結論是此方法的核心。信息資源共享是圖書館學中最具問題意識的研究領域之一,將這種方法引入該領域,可以真實地再現、有效地梳理并追溯一段時期內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脈絡,以縱觀該研究領域的階段性成果,以及已有研究成果表象后所潛伏的實質性、規律性信息,并為該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景,得出大致的研判框架。
本文的研究對象與數據樣本來源于CNKI學術期刊網絡總庫2000年 1月到 2010年底國內有關資源共享研究的高被引論文,取全部被引數據(包括自引與他引)。采取以定量與個別文本閱讀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方法,即對研究目標期內CNKI學術期刊網絡總庫所有有關資源共享的論文進行了最基本的引用頻數分析,結合對部分有代表性論文的內容深度分析。
對文獻進行篩選與過濾之后,本文選擇2001至2010年間,國內有關信息資源共享的高被引論文前100名作為分析對象,基本上符合以學術性標準進行研究樣本選取的要求。就學界在該研究領域對這些論文以被引頻次體現的學術關注度,以論文作者分布、論文來源期刊及其研究領域分布等多個角度對于所選分析樣本進行綜合性分析。以本世紀以來的11年作為論文產生的時間段,這一選擇基于如下的共識:本世紀開局的10余年,是國內資源共享領域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期,此期內各類資源共享系統的成功建設,作為資源共享的最佳載體之一的圖書館聯盟在不同系統的基本普及與超常規發展,為資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極佳的實驗樣本。實踐領域的突飛猛進,無疑會促成理論研究的活躍度。采用以上程序與選擇標準,本文選取的分析樣本取自2013年4月23日CNKI學術期刊網絡總庫的檢索結果。由此得到的國內2000至2010年資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論文前100篇。進入2000至2010年國內資源共享研究前100篇高被引論文,總計被引4403次 ,平均每篇被引 44次 ,最高被引272次 ,最低被引 20次 。將高被引論文前100篇文獻按引用頻次數量以4個區位劃分,見表1。

表1 2000-2010國內資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次分布表
論文的被引頻次所呈現的年代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描述特定領域產生的研究論文的影響力在時間上的分布規律,揭示該研究領域的相關知識實現有序積累的階段性特征,也是尋找與梳理特定研究領域學術傳承脈絡的可靠方法。依據特定時期論文的被引數量的分布特征,還能測度一段時間內該學科領域研究的研究熱點與重點,推定其學術流變趨勢,揭示學界對某一研究領域的學術關注的集中度。國內2000至2010年資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論文的年代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2001-2010年國內資源共享研究領域高被引論文各年度論文量及所占百分比
表2顯示自本世紀以來,國內有關資源共享研究的高被引論文在產生時間上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00年至2001年,此期內產生的高被引文獻在數量上呈平穩狀態,總體上未見明顯的趨勢性變化特征;第二階段為2002-2007年,此期內產生的高被引論文開始呈遞增趨勢,形成一個明顯的峰值;第三階段為2008-2010年,該時間段列入分析范圍的論文被引用頻次開始呈下降趨勢,當然,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為論文產生時間短于第一與第一階段。對高被引論文的產生年代所做的表格化分析,可以看到存續時間與其被引頻次之間具有的正向關聯。
20世紀90年代起,以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在國內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中得到普遍應用,促成新世紀初大規模的共享系統建設高潮,傳統的資源共享系統紛紛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改造。這喚起了理論工作者極大的研究熱情,2000年起進入一般性研究的高峰時段,以CALIS為例,2001年一期建設項目通過管理部門驗收后,有關該主題論文迅速增加,2003年底國內另一個重要的資源共享系統——CASHL的上網運行,相關主題的論文數形成另一個增長峰值?!?〕2004年,有關國外圖書館聯盟的建設經驗與國內圖書館聯盟建設模式的研究成為研究熱點,這一特征能很好解釋在資源共享系統建設初期,建設模式是關注的重點,且借鑒國外圖書館聯盟建設與資源共享的相關經驗,成為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率地建設國內資源共享系統的必由之路。新的信息環境對理論研究內容的創新發出指令,理論的核心構成面臨重構,如原有的以政策為主導提高國家或地區、行業的文獻資源保障率為立足點的共享思路,被網絡環境下基于資源的可獲取性與可獲得率為關鍵點的資源共享理念所代替。前一種資源共享理念引導下的典型模式有美國的法明頓計劃,以及國內1957年啟動的 “全國圖書協調方案”〔2〕。而新興的資源共享系統更注重信息可獲得性的提升。如何處理存取與擁有的關系,成為每一個處于資源共享共同體中的圖書館都必須權衡的問題,圖書館聯盟的建設正是受這種理念驅動的實踐回應。
實踐領域的相關進展,導致研究論文數量的急劇增加,在數量上呈激增態勢的研究論文,在兩年后進入被引效應的顯現期。這就為理解2002-2007年為國內資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論文的峰值時段提供了啟示。世紀之交,也是國內圖書館行業內各種系統內的、區域性的圖書館聯盟建設的高峰期,作為資源共享的主要載體,已經建成的、正在經歷磨合期的各種圖書館聯盟,其建設的社會效益與服務效益開始成為業內業外的關注焦點,且存在的問題亦開始顯現。〔3-5〕這一切都有待于從理論上進行解釋、梳理,回答并解決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對高被引論文來源期刊的分布分析,有助于了解本研究領域學者對學術期刊認同度,了解高影響論文在來源出版物上的分布規律,見表3所示。
表3中的高被引論文來源期刊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圖書館學與情報學領域的專業刊物,如該領域的權威期刊:大學圖書館學報、中國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它們素來堪稱國內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的學術重鎮,屬于貢獻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的刊物,這三種刊物可視為國內資源共享研究成果的集結地,這與學界當前的認知狀態大致保持一致。在所列出的來源期刊中CSSCI來源期刊與核心期刊占全部來源期刊的絕大多數。這一現象表明:一個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對于聚集該領域重要論文的“吸納效應”。第二類為其他學科領域的刊物,但這類刊物在數量上明顯處于弱勢,而且與發文的內容主題呈對應關系。與以上所述現象構成強烈反差的另一顯著特征為: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在2000-2010年產生的資源共享研究領域高被引論文來源期刊中數量甚微。這一現象背后的實質:資源共享領域的研究成果,僅僅是在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取得了學術認同,它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群中與學術共同體中缺乏應有的影響與學術地位。

表3 2001-2010年國內資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論文來源期刊分布表
本文以高被引論文作者為對象的分析基于兩個視角:作者集中度與論文的合著現象。通過對2000-2010國內高被引論文前100篇進行作者分析得知:發文3篇以上的作者僅有 2人 ,占7%;發文 2篇的為6人,占12%;其余均為發文1篇的作者,占總量的81%。這一現象表明,國內資源共享領域研究的“權威引證”的現象并不突出,即該研究領域還未形成一批得到學界公認的精英型、研究方向集中度高的研究隊伍。此現象表明,該研究領域不存在專業壁壘,大多數學者只是客串或將資源共享作為研究副業對待。從這一視角看,國內資源共享研究至今尚未形成一支專門的學術隊伍,對這一領域進行開拓的學者多半出于個人興趣 ,或者基本可以說是某些學者主攻方向的一種延伸。而是否具有一個結構穩定的專業研究隊伍,是判定一個研究領域是否具有潛在的研究深度,是否能產生突破性的學術影響力的一個重要依據。
合著現象通過對高被引論文的署名統計分析取得:37%的論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作者合作完成,占總比16%;63%的論文獨著。這一數據表明目前該研究領域的合作研究在廣度上處于較低水平。鑒于有多人共同參與的研究成果,更能激發頭腦風暴,突出集體智慧的優勢,是特定研究領域后續研究潛力持續上升的必要保障,不難推測,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保持平穩、漸進性慣性發展態勢的可能性要大于具有質的飛躍的可能。
在對于內容涉及兩個或以上研究主題與方向的論文以主要內容進行歸類處理后,得出:國內資源共享領域的研究版圖遵循著資源共享的一般性研究、圖書館聯盟、以特定資源共享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實踐描述與評價的三分格局,且大致呈現下述特征:
3.4.1 一般性研究與各類資源共享系統的描述在成果數量上占絕對優勢
對研究主題出現頻率從最高到低進行考察。根據各關鍵詞下所列論文的數量多少排列依次為:一般性研究,包括:現狀、對策、政策、模式、機制、發展趨勢等,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特定資源共享系統的研究成果包括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科學院、高校圖書館、政府信息在內的國內特定共享系統;國內圖書館聯盟建設模式與國外圖書館聯盟的建設經驗等。以包括共享模式、現狀、存在問題、對策與政策以及發展趨勢的預測等一般性研究占據論文數量的四分之一。〔6-11〕且多數文章仍然停留在現狀分析、對策與建議、資源共享系統建設模式與發展趨勢以及國外相關領域的實踐動態介紹上,并未開展實質性的理論建構,更沒有展開對特定問題的深度研究。尤其是關于資源共享模式、對策等方面的研究重復現象明顯,一般性論述多于有創建性的研究成果,沒有提煉出任何普適性的理論,更不要說形成理論體系了。選取的論文中有關資源共享領域實務的研究(如圖書館聯盟與各特定系統的研究與評價)以及有關國外的資源共享實踐與圖書館聯盟的介紹總量中占據一個值得重視的比例,這是因為,國外在時間上先行起步的資源共享歷程及其積累的經驗體系,是國內資源共享實踐與理論研究無法逾越的重要參照。
對部分文獻文本閱讀可以看出: “自立門戶”或“自說自話 ”,缺乏相互之間比較和借鑒的問題較為突出。這種研究現狀不僅不利于相關研究領域整體知識的積累,且會導致嚴重的重復研究狀況。而對資源共享所面臨的實際現實問題,比如法律與制度、機制等關涉宏觀管理問題的研究、政策呼吁和對策研究多為閉門造車之作,具有理論價值與現實操作意義的研究鳳毛麟角。
3.4.2 從效率研究到績效評估:研究重點的升級現象突出
資源共享研究理論直接來自于資源共享實踐,因此,理論研究應該以實踐中涌現的問題為關注點,并具有解釋并解決問題的效能。這就要求研究者要有高度的實踐與問題意識。由于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存在明顯的投入產出特征,隨著國家與地方對各類資源共享系統投入的加大,關于資源共享效率的研究成為一個引人矚目的研究主題,通過效率研究,可發現影響效率的因素與因素組合,通過對無效的及造成效率障礙、甚至負效應的因素的克服,提升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的整體效率。早期的信息資源共享經濟分析集中在圖書館館際互借成本、聯合采購成本、資源共享的社會收益等問題上?!?2-15〕目前,起源于無實質指向的一般性效率研究已演變為關于資源共享系統的績效評價研究。具有剛性指標的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正在獲得學者們越來越多深度挖掘與學術認同。國內學者通過文獻研究和實踐調研,從技術設施、使用、成本、服務及用戶滿意度等項目來構建適合中國目前數字館藏服務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16〕也有學者提出以信息資源共享率、信息輸出、輸入率和信息資源貢獻率作為評價和改進資源共享工作的幾個主要的評價指標;〔17〕以及按照有用性、可靠性、有效性、準確性、實用性、比較性原則提出聯盟評價兩級指標體系?!?8〕肖希明、曹森探討了績效評估的原則,從分析實施績效評估的各項要素入手,從政策、技術、組織、人員等方面探討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績效評估實施的條件。〔19〕具有高屋建瓴之效的、關于績效評估方法的研究開始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針對現存方法體系偏向于對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績效結果的評估,既面向結果又面向過程的信息資源共享系統進行績效評估是當前績效評估的難點所在,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的績效評估既要關注投入和產出,還應關注系統的運作及其產生的績效?!?0〕從已經取得的引用數據看,學者們對已經產生的論文的認同度是比較高的,這一現象對該研究領域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新的學術方向的確立,具有不可忽視的推進作用。
3.4.3 本領域當前存在的問題與空白點
在實踐領域與一般性研究吸引了眾多研究關注,產生大量的高被引論文的同時,有關資源共享研究領域反思性成果數量上卻明顯弱勢。關于資源共享的基本原理、規律等具有普適性理論價值的基礎理論研究論文在高被引論文序列中占量甚微。這一現象表明:該領域的研究還未進入從實踐解釋上升到理論的歸總性梳理階段。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近年資源共享實踐中起導向作用的資源共享新理念——以文獻的可獲得性替代文獻保障率作為資源共享系統建設的核心理論,較少出現在高被引用論文陣容中。這一事實表明:國內關于資源共享理念研究,遠未納入該領域理論研究的主流話語框架引起應有的學術關注;具有實踐導向作用的資源共享新理念,在向實踐領域滲透的同時,卻與相對應的理論研究之間存在不該有的斷裂。而修復這一斷裂層是需要有序的學術積累的。
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與運行需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盡管已有部分學者引進納什的博弈論,用于資源共享參與方之間利益平衡機制構建,〔21-23〕但其引起的學術關注度明顯不足。此為10余年來國內資源共享研究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進入高被引論文的數量嚴重不足。這一現象反映了目前該學科領域學術研究的封閉性特征?,F代科學研究的交叉與綜合現象,是以學科間的滲透為主要特征的。一門學科或研究領域對其他學科成果的開放性程度表現在對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的引進與無限制接納。學科封閉性的另一方面體現在于:一個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成果很難對其他學科構成以文獻引用為途徑的影響。
3.4.4 研究方法的單一性與局限性
從研究方法上看,整體上研究方法較單一,研究論文以經驗描述型和定性研究為主。由經驗觀察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成果數量相對不足,實證研究的成果數量上為數甚微,關于國內資源共享現狀的調查報告僅一篇,有關資源共享研究方法的論文在高被引論文中更是一個空白點。單一的研究方法,加上缺乏規范化的數據分析與處理方法,研究者的主觀性易于向研究結論傳遞與遷移,導致得出的研究結論具有極強的主觀隨意性。以上兩種現象傳遞出的信號不容樂觀。表明關于該研究領域的方法論研究是未來必須引起重視的根本性問題,從而避免因研究方法的瓶頸導致本研究領域的停滯不前。
本文運用引證分析法對近10余年國內資源共享研究予以回顧與思考,通過對該研究領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厘清國內資源共享研究的發展脈絡,展示該研究領域學術研究的繼承與創新。但研究結論僅僅在已有數據分析上形成,尚需相關回歸分析與統計結果的支持。本文采取的這種被研究對象的縱向選擇,由于備選標的進入研究領域的時間長短的不一致,對入選的目標對象的影響權重難免存在非可比性,這是該種分析方法無法避免的缺陷(如不同時間發表的兩篇引用率相同的文章,如果單純以引用率為考察指標,則先發表的論文的影響權重顯然低于后發表的文章)。此外,樣本選取的數量與分析周期的選取均帶有很大的隨機性,這種隨機性作為引進結論產生的時間基礎,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與客觀性,而這一點,也是作為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引文分析法所無法克服的局限。高引用不等于高質量,但高引用可以從數量上反映研究熱點,是利用大樣本,從學術熱點的角度觀察一個學科的研究發展進程的有效工具。鑒于引用動機的復雜化,引證現象中的隨眾現象也助長了引用頻次向高被引論文的集中。故純粹以論文被引數據來評價論文的學術影響,易陷入數字陷阱。
1.劉茲恒. CASHL是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模式.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6(5):7-10
2.李東來,韓繼章.“全國圖書協調方案”時期圖書館協同思想指導下的館際協作的回顧與思考.圖書館,2009(5):51-55
3.周慧芳. 圖書館聯盟研究. 圖書館,2007(4):59-60
4.胡立耘. 圖書館聯盟簡論. 圖書館,2003(5):5-7,22
5.焦允. 聯盟型圖書館構成要素及資源共享模式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08(6):90-93,141
6.張立菊. 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體系及其發展趨勢研究.情報資料工作,2007(2):49-52
7.東方. 市場機制引導下的圖書館資源共享新模式. 圖書館雜志,2007(2):28-29,27
8.袁曦臨. 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理論基礎研究. 圖書情報工作, 2008(9):102-105
9.楊思洛,陳能華.論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的變革.圖書情報工作 , 2006, 4(50): 73-76
10.張建華, 張楠. 網格環境下開放式信息資源共享體系的建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12):267-269
11.范亞芳,王傳衛. 我國高校區域性圖書館聯盟建設模式研究. 圖書館,2008(1):65-67,80
12.王曉光. 基于文獻計量的信息資源共享研究綜述.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6(3):376-379
13.馬費成,裴雷.信息資源共享及其效率分析.情報科學,2004(l):1-8
14.李綱, 陳穎.論信息資源共享及其效率.中國圖書館學報,200l(3):40-42
15.李宏. 圖書館共建共享投入——產出情況分析.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5):16-17
16.索傳軍.數字館藏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構建原則.圖書情報知識, 2006(5): 5-9
17.方小容.信息資源共享及其評價指標體系.西北輕工業學院學報, 1999 (6): 92-96
18.常紅.圖書館聯盟盟員績效評價的模糊綜合評判模型.情報技術, 2005 (8): 38-39
19.肖希明,曹森. 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績效評估實施研究. 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3) :28-32
20.李卓卓.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績效評估方法研究.情報資料工作,2009(6):45-48
21.陳亮.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博弈分析.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6):615-617
22.周旖. 智豬博弈與信息資源共享中的大小館合作.圖書情報工作,2006(3):131-134
23.孫瑞英,馬海群.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博弈分析及管理機制設計研究. 情報資料工作,2009(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