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圖書館 廣東佛山 528000)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的構想始于2002年并在禪城區圖書館試運行。2003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會議上,聯合圖書館的規劃和實施引起了領導的高度重視,經過多方協調和策劃,佛山市圖書館于2004年提出了《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實施方案》,該方案旨在整合全市圖書館資源,搭建覆蓋全城、服務全民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和服務體系,保障市民享受到更加充分和平等的文化權利。佛山市聯合圖書館經過多年發展,從局部的區圖書館體系模式發展為全市模式,一路走來,探索了前人未曾涉足的很多領域,在許多問題上成為我國公共圖書館界“第一個吃螃蟹者”〔1〕。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橫向聯合中小學、高校、企業等其他類型圖書館,縱向構建市、區、街鎮和村居四級圖書館服務網絡,各級服務節點各司其責、平等互助、資源共享。還成立佛山市圖書館學會聯合圖書館工作委員會,下設統籌管理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和聯合編目中心。統籌管理中心負責聯合館總體規劃的制定、協調,統籌管理全市各成員館的發展、聯絡、宣傳、活動、培訓、物流等工作;技術服務中心負責聯合館軟件平臺的維護升級、新功能的開發,協助各成員館制定硬件建設規劃;聯合編目中心則承擔統籌協調各成員館的聯合編目工作。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已發展48個成員館,涵蓋公共館、街道館、村居館、學校圖書館和部隊圖書館等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其中禪城區16個、南海區16個、高明區5個、三水區6個、自助圖書館6家,目前正在籌備的有4家。佛山市圖書館和5個區級圖書館均為國家一級圖書館。佛山市聯合圖書館網點建設的突出優勢在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級投入”。如禪城少年兒童圖書館是由區政府投資建設;張槎圖書館和張槎中心小學圖書館由企業和社會力量投入建設;高明織夢自助館由個人出資建設;佛山電大自助館是與高校合作建設。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中有兩個比較典型的總分館結構:禪城區總分館和大瀝鎮總分館。以禪城區總分館為例,其年平均經費僅占佛山市圖書館的10%,辦證量和借閱量卻分別占佛山市圖書館的1/4和1/3,可見其辦館效益。佛山市聯合圖書館中總分館制的優勢在于它打破了傳統“一級政府負責一級圖書館”的分級財政建設體制,無論由哪種渠道投資建設館舍,分館的運作經費(包括人員、行政辦公、信息資源建設、設施設備購置與維護等)均由政府支付,由總館統一調配人員,統一控制經費,從技術支持、制度建設、服務質量、業務規范、后勤保障等多方面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管理,真正做到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集中統一歸總館進行管理。〔2〕
筆者通過比照佛山市聯合圖書館與“示范區創建標準中直接涉及公共圖書館的項目和指標”中的東部指標,發現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在圖書館的設置率與達標率、圖書館的使用率、館藏、開放程度、總分館制、均等化服務、數字圖書館服務、特色服務、人均經費支出、流動服務和圖書館從業人員比例等方面均已達標。其中辦證量、人均年增館藏量和人均經費支出這三個指標為超額達標,見表1和表2。

表1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辦證量統計

表2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人均年增館藏量統計
在財政投入方面,佛山市各級財政部門近幾年不斷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積極支持文化改革發展。2011年,佛山市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的1.99%,超過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各級財政的文化經費撥款達到當地財政支出的1%”的要求。〔3〕(國家文化事業經費總量占財政總支出不到 0.5%)。
2.3.1 文化共享工程
佛山市共享工程自2004年啟動以來,目前已建成市支中心1個、區支中心5個、基層服務點480個,覆蓋全市所有鎮街。其中市支中心直接發展基層服務點291個(包括268個職工書屋),禪城區基層服務點10個、南海區基層服務點14個、順德區基層服務點29個、高明區基層服務點76個、三水區基層服務點60個。佛山市支中心聯合各區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定期或不定期地為基層群眾提供諸如文化下鄉、志愿者服務和陽光電影之旅等各種便民、惠民和利民服務。
2.3.2 數字圖書館
除了自購數據庫外,佛山市聯合圖書館成員館均擁有豐富的自建特色數據庫。如佛山市圖書館充分發揮其市級中心館的功能,自建了佛山古籍目錄、佛山地方文獻全文數據庫、地方文獻聯合目錄、佛圖專遞、館藏宗譜、中華傳統文化、生活百科、佛山經濟社會發展數據庫等;禪城區圖書館緊密結合地區經濟發展自建了陶瓷數據庫、童裝數據庫、金屬數據庫等;三水區圖書館結合區域文化特色自建了三水文藝、激活傳承弘揚——三水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集、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等。2013年10月,佛山市圖書館牽頭搭建了聯合圖書館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平臺,通過該平臺,四區居民可一站式享用聯合館成員館的所有數據庫資源。該平臺的搭建標志著佛山市聯合圖書館體系中數字資源的共知、共購、共建、共享取得階段性成果。此外,佛山市圖書館還引進了方正電子報刊系統,在大堂架設了兩臺電子觸摸屏,開通了幾十種電子報刊在線閱讀,深受市民歡迎。
2.3.3 電視圖書館
通過與廣東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合作建設電視圖書館,實現公共圖書館資源數字化傳播,市民通過數字電視隨時隨地閱讀、觀看圖書館提供的相關信息與資源,足不出戶便可自由地選擇并進行學習。
2.3.4 手機圖書館
為市民提供移動圖書館服務,延伸圖書館的服務觸角,拓展手機閱讀讀者群。南海區圖書館和禪城區圖書館都已開通移動圖書館服務,佛山市圖書館正在籌建佛山市移動聯合圖書館,測試平臺即將上線。
2012年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啟動了“汽車圖書館”流動借閱服務,“汽車圖書館”內有各類圖書6000多冊,還安裝了空調等設備,為市民提供免費開通借閱證,免費借還以及“送書上門”、“送文化上門”、“送數字資源上門”、“送信息服務上門”等特色服務。“汽車圖書館”突破現有公共圖書館以館舍為陣地提供服務的桎梏,滿足基層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對“閱讀”的普遍訴求。自試運行以來,“汽車圖書館”先后進駐企業、社區、醫院、學校、部隊、監獄等300多個服務點。
2.5.1 “零門檻、無障礙”
佛山市圖書館早在1988年就打破傳統封閉式服務方式,率先在省內推行開架借閱。2004年取消閱覽證,免費閱覽。2005年始逐步開通“多館聯合服務,一卡通借通還”。2011年底,佛山市圖書館聯合全市28家成員館推出“二代身份證”免押金書刊借閱服務(佛山市聯合圖書館是我國首個全面免除押金的地級市公共圖書館聯盟)。如今佛山市聯合圖書館48家成員館已實現完全免費和通借通還。
2.5.2 弱勢群體服務
為了保障弱勢群體能夠平等地享受圖書館的資源,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各成員館主動出擊,并發動社會力量,攜手為弱勢群體提供各種類型的關愛和幫助。以佛山市圖書館為例,2012年啟動“閱讀 溫暖——佛山視障讀者關愛行動”系列活動,通過為視障讀者提供盲文書刊、有聲讀物、聽書閱讀器等,組織開展面對面朗讀、盲用電腦免費培訓、“無障礙電影”講解、送書上門、視障讀者故事會、讀書會、專題講座、朗誦會、聯歡會、音樂會、不定時的外出采風等多種方式關愛視障讀者,幫助視障者逾越閱讀障礙,滿足他們對書刊和文化、信息的需求,提高其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全面融入社會的能力。其中該館舉辦的佛山市首屆盲人詩歌散文朗誦比賽榮獲廣東省第三屆盲人詩歌散文朗誦比賽優秀組織獎,“閱讀溫暖”活動成功榮獲“佛山首屆公益慈善項目大賽”優勝項目。2013年9月該項目再增新型服務,即推出“心聲·音頻館”有聲讀物資源,為視障讀者提供免費、方便、快捷的閱讀平臺和更多的閱讀資源。〔4〕
2.5.3 讀者自助服務系列
為使佛山四區市民在家門口,甚至在車站、醫院、商場等場所都能享受到圖書館的服務,該館不斷尋求合作方,努力拓展自助圖書館服務網點,以彌補佛山市聯合圖書館服務網絡和服務體系的不足。此外,佛山市圖書館還借鑒了國外“讀者決策采購”(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簡稱PDA)的優秀經驗,引入讀者自主采購模式,即與書商合作,在新書入館前,市民便可一睹為快,凡被市民借閱的新書,將被購入館藏。該模式受到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辦證量和借閱量大幅攀升。為充分尊重讀者個性化的信息和資源需求,佛山市圖書館還開展了諸如讀者自助展覽、讀者自助講壇、英語角和交友會等活動。
為加強佛山地區圖書館隊伍建設,提升館員專業素養與工作技能,佛山市圖書館學會根據聯合館各成員館的需求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學術活動季”系列活動,并搭建了各種跨區域的學術交流平臺,供員工進行業務交流與學習。
為鼓勵和激勵員工創新,點燃員工的工作激情,佛山市圖書館于2011年提出了“項目立館”的理念,即員工可根據本館階段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具體工作或思考,申報館內項目,通過項目管理的方式,跨部門組建自己的團隊,在規定的時間和資源范圍內完成預期目標。同時基于“項目立館”建立“員工評分系統”,員工的具體工作業績直接與年度評優、崗位競聘、晉升職稱掛鉤。“項目立館”無論從管理層面、組織層面,還是人才培養和員工績效評估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此外,以2013年引進新館員為契機,佛山市圖書館即將啟動專家館員制度,旨在培養專職提供某項高質量服務的圖書館骨干及領頭人,推出貼近市民的個性化專業服務。
“微時代”的到來,使得“微”文化遍布周圍,佛山市公共圖書館應將“微”文化引入,與圖書館的服務捆綁打包,向社會提供各種傳遞正能量的“微服務”。事實上,圖書館日常提供的服務大部分都是微小的、平常的,如何將這些“微服務”做精做強,讓讀者走進圖書館就能享受無微不至的溫暖和關愛,是每一個圖書館都應該著眼和關注的重要課題。日常工作中處處體現“關心”、“關愛”、“細心”和“貼心”,為讀者提供免費可飲用水,印有借書日期的便簽紙、筆、老花鏡、雨傘,開通博客、微博、微信等“微”溝通渠道,開展讀者交流座談會與讀者近距離交流等等;都是應該強調的“微服務”。
佛山是一座文化底蘊很深的城市,醒獅、龍舟、武術、陶瓷、粵劇、節俗婚嫁、花市、祭祀、旅游、飲食風俗、粵菜、民居文俗、粵方言、美術工藝等佛山特色均為嶺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地方特色,充分發揮圖書館的教育功能,打造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基地,將璀璨的佛山文化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它,并一起傳承下去。繼而通過文化發展輻射成社會效應,為佛山經濟發展增效,可謂一舉多得。佛山市公共圖書館可聯手共同籌建佛山市特色專題信息共享空間,即將佛山人的特色文化,按專題聚類,將有關特定專題的文獻資料(圖書、期刊、報紙、光盤、多媒體資源等)都集成在一個平臺,供用戶一站式檢索使用。通過挖掘市民或本館館員相關的隱形知識,搭建Living library平臺,將這部分特色專題信息“炫動”起來,充分發揮它的特效。
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在地方特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宣傳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在開發利用方面稍顯欠缺。如果在保持地方文獻“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加入“人”的元素使得地方文獻華麗轉身為具有現代藝術氣息、創意靈感和大眾品味的文化套餐,普通百姓樂于去接受、喜愛它,甚至去創新開發、利用它,那么地方文獻的社會價值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一直以來,圖書館開展“非閱讀”類的讀者活動總是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質疑,認為開展“非閱讀”類活動并非圖書館的專長或優勢,有搶他人飯碗之嫌和讀者是否接受之疑。國際上對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有著明確的規定,國際圖聯(IFLA)出版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一書中指出:“人們需要信息來滿足他們的業余愛好,公共圖書館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提供各種載體的資源來滿足這種需求。公共圖書館必須注意社區文化、社會和經濟的變化,制訂的服務措施應當能夠靈活地適應這些變化。公共圖書館應當通過組織活動和利用資源來鼓勵各個年齡段的人發展文化藝術才能。”〔5〕公共圖書館就是要滿足不同階層的人的文化需求,全方位融入市民生活,充分發揮其公共文化空間功能,市民可以來此看看報紙、聽聽講座、看看展覽、欣賞藝術表演,甚至經商、交友等,甚至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圖書館的各種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只有順應社會發展形勢、轉變觀念、拓展服務功能,打造“第三空間”,吸引人們到圖書館讀書學習、娛樂休閑、修身養性、緩解壓力、消除矛盾,帶給人們歸屬感、平等感、安全感和愉悅感,才能像理想中的天堂一樣,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的發展。〔6〕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將攜手為市民打造集“閱讀欣賞、信息共享、休閑娛樂、社會教育”于一體的“城市文化客廳”,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多元、立體化的服務。
及注釋:
1.邱冠華,于良芝,許曉霞.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技術支撐與方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151-153
2.引用2013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第二十分會場上禪城區圖書館田碧館長的課件。
3.增加財政投入 給力文化建設——我市財政力推文化事業跨越式發展 .〔2013-12-10〕.http://www.fscz.gov.cn/czxx/czdt/201207/t20120709_3760829.html
4.市圖書館推出“心聲.音頻館”服務視障讀者指紋快速登錄暢享聽書服務.〔2013-10-28〕.http://epaper.citygf.com/szb/html/2013-10/10/content_539411431.htm
5.引用2013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城市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研討會”(佛山班)上李超平老師的課件。
6.李浩.免費開放后的公共圖書館要逐步走向天堂——借鑒星巴克理念打造“第三空間”的思考.圖書館建設,2011(1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