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羽,陸丹晨,楊 勇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1)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目前設有機械技術學院控制技術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經濟管理學院、藝術設計系等13個教學單位。其中機械技術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功底深厚,而藝術設計系創辦不久,但具有活力。這二個院系因專業不同、課程不同而無交集,同學之間是各學各的,沒有專業上的交流。如何讓二者優勢互補,相互滲透,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之需求,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的創新教育活動項目,進行了相關探索。
圖書館是同學們喜愛去的地方,那里是讀書人的天堂。但是圖書館缺乏既有裝飾性又具實用性的物品,圖書館館長姜敏鳳老師提出了制作屏風書架的設想,藝術系的學生得知后希望能參與設計,機械系的學生表示能夠制作。于是,藝術設計系和機械學院的同學聯合起來,組成創新小組,向學校創新教育活動辦申報了屏風書架項目。
藝術學院同學首先想到的是用中國傳統的漢字來設計,即圍繞“書”字進行相應變異。但由于在設計時大多從藝術角度考慮問題,如怎樣才能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何將極富文化底蘊的“書”字設計得更富美感等,所以,藝術系同學前期出的幾個方案在給機械學院的同學加工制作時,遇到了設計圖紙無法轉換、無法實施等諸多問題。這時,創新小組才意識到各干各地出現了問題,于是,聚在一起,不斷地進行溝通、交流,最終決定以藝術系孟劍飛老師設計的圖書館LOGO——繁體字“書”為基礎(見圖1),設計“書”字形屏風書架的藝術設計稿。

圖1 繁體學“書”的設計
創新小組同學們明白前期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大家都只從本專業領域考慮問題,沒有考慮到對方的專業所限。所以,開始深入了解藝術與技術的不同之處,并找到二者的融通點——依靠藝術的創新思維,在技術基礎上做藝術加工。于是,藝術系同學開始學習原本不熟悉的機械設計方面的知識,如學習AutoCAD微機輔助繪圖設計軟件,了解材料性能及機械產品的簡單制作過程,以便在稿件設計時考慮到設計方案的可加工性;機械學院的同學則對藝術系學生使用軟件不斷變幻設計風格與設計稿件也表示了極濃的學習興趣,他們了解藝術設計軟件使用方法,使用3DSMAX建模,預知實物效果。
創新小組同學還相互進行實地考察。藝術系的同學去機械學院觀察數控產品制造流程,參觀成品室,發現機械學院同學的技術很巧妙,能做出維納斯這種表面華潤的物體,對設計屏風書架的藝術稿更加胸有成竹;而機械學院的同學則去藝術系的作品展覽區和圖書館的藝術共享空間感受藝術魅力,學習藝術創作。在相互的滲透、學習、交流中,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2.2.1 設計稿確定
藝術系同學將繁體字“書”與漢語拼音“SHU”合成在一起設計了一個即具實用性又很有美感的稿件(見圖2),但機械學院同學看后立即發現了圖案右邊的“U”字像拖了條尾巴,不美觀,而且,右邊的壹豎也太過單調,有頭重腳輕的感覺。從機械及實用角度考慮,撐柱太細不利于平衡,而且也沒充分利用空間。于是,機械學院同學提出在“U”字處加一些連接,以增加屏風書架的穩定度。參照“書”字左邊英文字母“S”造型,創新小組的同學們再三商討后,對“U”字進行相應修改,最終完成了書架設計定稿(見圖3)。

圖2 繁體字“書”與“SHU”結合設計

圖3 繁體字“書”與“SHU”結合改進設計圖
2.2.2 制作用材及方法步驟確定
在屏風書架模型制作過程中,創新小組從成本、加工工藝和模型美觀三個方面來考慮屏風書架的制作問題。
屏風書架模型制作可選用的材料很多,如銅、鑄鐵、不銹鋼、鋁合金、塑料、木材等等。但由于創新項目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將所學加以運用的能力及今后服務社會的能力,所以,首先考慮從金屬角度選取用材。銅的成本較高;鐵相對于銅成本減少很多,但是鐵易生銹,影響模型的外觀;鋁合金成本適中,也不容易生銹,但是在加工過程中容易發生變形,尤其像這種有很多型腔需要加工、去除材料量較大的模型,如果選擇鋁制作,會發生很大的變形,進而影響模型的美觀;鋼成本遠低于銅,在加工過程中也不易變形,因此,選擇鋼作為模型的原材料。
屏風書架模型可選用的加工方法也有許多種。車削加工是零件的回轉運動為主運動,刀具做進給運動的一種加工方式,適合加工具有圓柱面、圓錐面、螺紋等回轉面的軸、盤類零件,加工精度較高;銑削是一種以銑刀旋轉為主運動,工件作進給運動的切削加工方法,適合用于零件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刨削加工根據刀具和工件的運動方式可以分為水平刨削(即刨削)和垂直刨削(插削),刨削運動中無進給運動,切削是間續進行的,刀具切入和切出工件時均有沖擊載荷,這就限制了刨削加工的切削速度的提高;磨削加工是用砂輪的每一個磨粒作為刀齒,對工件表面進行切削,磨削加工可以獲得較高的表面質量,常用于零件的精加工。
考慮屏風書架模型加工的美觀要求,綜合各種加工方法的使用范圍和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加工設備條件等各方面因素,最后確定選用本院工業中心的設備(南通VMC650立式加工中心)對毛坯進行粗加工,去除大量的余量;使零件變形充分,殘余應力消失后,采用線切割進行精加工和清角。這樣加工出的模型精度高,表面質量好。但由于加工過程中的反復裝夾,加工完成后的零件表面會存在磨損,影響模型的美觀,故選擇對模型表面進行鍍銅處理,以確保完成之后的屏風書架模型不僅美觀漂亮,而且防腐防銹。
2.2.3 設計與制作融通
所有因素確定后創新小組開始屏風書架模型制作。在機械學院同學制作過程中,藝術系的同學也不斷關注其進展(見圖4)。當看到數控加工中可以實現圓弧的切割,于是提出將設計方案中“U”字右邊上的方框改為一個圓。這樣,一方面通過增加曲線改變作品由于全是線條而給人帶來的橫平豎直呆板感,另一方面,也是想給該項目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見圖5)。

圖4 設計作品機加工現場

圖5 繁體字“書”與“SHU”結合改進設計成品
藝術的思維在技術的不斷沖擊下逐漸趨于合理,技術在藝術的無形浸潤中,日臻完善。藝術系的同學明白了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的原理后,設計出了更具技術性和操作性的藝術方案;機械學院的同學在藝術的熏陶下提出了更美的設計方案。而且,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藝術系同學在對金屬材料、機械加工等知識更加明白后,對模型美化方面提出了更進一步的修改方案。最終,創新小組通過兩個專業的不斷交融與滲透,圓滿地完成了圖書館屏風書架創新項目。
創新小組成員通過屏風書架項目的鍛煉進一步感悟了專業融通的重要性。正如“沒有藝術,通過技術造出來的只能是一件物品,沒有美感,缺乏生機;沒有技術,再美的藝術設計也只能成為腦袋里的空想”一樣,作為機械工作者,如只知道從機構運動、材料受力分析、零件加工工藝等方面考慮問題,那生產出來的產品無風格無特色,將失去競爭力;同樣,作為藝術工作者,只懂藝術設計,不了解現代技術與材料工藝,其創造性會受很大限制。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將自己武裝成復合型人才,創造出的產品才會更加完美更具內涵。
[1] 王穎佳.藝術設計中藝術與技術的關系[J].藝術科技,2013(7):12-15.
[2] 孫遠波.藝術與科學技術的融合——論工業設計專業的工程技術基礎教育[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3):72-76.
[3] 陳國棟.技術創新中的藝術元素:工業設計[J].價值工程,2013(7):1-3.
[4] 王年文,畢翼飛.論融通法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包裝工程,2011(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