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
(湖北省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心胸血管外科 武漢430022)
胸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該血栓不易自行消融,病變局限性小。該并發(fā)癥血栓一旦擴散至肢體整個深靜脈主干后可增加肺栓塞的危險性,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干擾,使得治療更為棘手[1]。據(jù)相關文獻報道,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導致患者開胸術后肺栓塞的主要危險因素,肺栓塞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3]。以往為預防開胸術后DVT的發(fā)生,臨床上采用抬高患肢和術后早期活動等常規(guī)措施進行預防。本研究對開胸術后患者在常規(guī)預防措施的基礎上應用艾灸涌泉穴進行DVT的預防,取得的療效十分滿意?,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開胸手術的10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為(46.3±3.9)歲;其中32例肺癌,18例食管癌。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為(45.3±4.6)歲;其中34例肺癌,16例食管癌。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原發(fā)疾病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知情且愿意接受研究,排除病情危重、合并其他周圍血管疾病及感染嚴重無法施行干預等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感染、輸血、補液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開胸術后采用常規(guī)措施預防DVT的形成,護理人員按時對患者進行翻身、拍背,術后抬高患者的患肢,并指導患者自行足趾和腳踝活動,術后4~6 h,病人應在護理人員的指導與協(xié)助下進行雙下肢屈、伸、抬等運動,1次/2 h,每次至少5 min。根據(jù)患者病情于術后24 h鼓勵并指導患者下床活動。觀察組患者術后除進行常規(guī)預防措施外,加用艾條溫和灸雙足涌泉穴,一般于術后第1天即可開始艾灸涌泉穴,每天1次。具體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或平臥位,將艾條點燃后放置于穴位處,距離穴位0.5~1寸,在穴位處緩慢轉動艾條,若局部出現(xiàn)紅暈、患者自覺溫熱即可停止,防止過度艾灸導致的皮膚灼傷,每次艾灸10 min左右,兩側均按同樣的方法進行艾灸。1次/d,艾灸1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干預治療后DVT的發(fā)生情況,分別測量計算患肢治療前后膝上15 cm、膝下10 cm的周徑差。治療3個月后對患者進行血管造影及下肢深靜脈血管超聲檢查,記錄雙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采用靜脈通暢評分標準對患肢每段靜脈的通暢情況進行評分[4],評分標準:完全通暢記為0分,部分通暢記為1分,管腔閉塞但未累及整個管腔記為2分,閉塞累及整段管腔記為3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治療后DVT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僅3例患者發(fā)生DVT,DVT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DVT預防效果較對照組優(yōu),χ2=9.756,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治療后DVT發(fā)生率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靜脈通暢評分及雙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靜脈通暢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治療后兩組患者雙下肢血流速度均明顯加快,且觀察組加快更明顯,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靜脈通暢評分及雙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靜脈通暢評分及雙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S)
組別 n 靜脈通暢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雙下肢靜脈血流速度(cm/s)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50 50 16.34±3.82 16.15±3.58 9.49±3.86 9.82±3.34 tP 5.58±4.32 8.83±4.06 27.298<0.05 17.02±3.12 13.28±3.66 10.270<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周徑差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jié)上下周徑差均發(fā)生明顯的改變,且觀察組變化幅度較對照組大,治療后觀察組膝上15 cm周徑差及膝下10 cm周徑差均小于對照組,P均<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周徑差比較 (±S) cm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周徑差比較 (±S) cm
注:表中統(tǒng)計值為治療后組間比較結果。
周徑差 觀察組(n=50)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0)治療前 治療后 t膝上15 cm周徑差膝下10 cm周徑差5.45±1.56 4.24±1.23 0.84±0.22 0.45±0.18 5.58±1.32 4.33±1.16 1.16±0.27 0.68±0.21 4.290 2.901
據(jù)文獻報道,開胸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血管內膜損傷、靜脈淤滯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等三種主要因素有關[5]。開胸手術術中及術后早期極易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這與圍手術期間長時間臥床及運動減少導致的靜脈血流速度減慢有關。除此之外,麻醉及手術創(chuàng)傷也可能增加DVT形成的風險,麻醉及手術可導致體內組織因子的釋放增多,從而對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產生激活作用,促進血栓的形成,同時手術創(chuàng)傷還會引起組織水腫,組織水腫不利于靜脈回流,因而進一步使血流流速減慢,并激活凝血系統(tǒng)使血栓形成。有研究顯示,惡性腫瘤患者本身疾病對DVT的形成也有一定的關系,由于惡性腫瘤可以分泌引起血液纖溶活性降低的抑制物,故惡性腫瘤患者本身血液黏度較高,術后發(fā)生DVT的可能性更大[6~7]。目前,臨床上開始在開胸術后加強干預措施以預防DVT的形成,相關報道也較多[8],本研究在常規(guī)預防措施的基礎上應用艾灸預防開胸術后DVT的形成,治療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預防組。
中醫(yī)學認為,DVT是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經(jīng)絡瘀阻的表現(xiàn),只要能活血化瘀、暢通血脈、促進血氣運行,即可解除相應的病癥,中藥艾條則具有理氣、通血氣的療效,將艾條點燃后在患者穴位進行熏灼能對促進血氣運行具有很好的幫助[9~10]。一般熏灼的穴位位于涌泉穴,有醫(yī)著記載足部涌泉穴乃腎經(jīng)的首穴,故其是養(yǎng)生、防治疾病、保健等的重要穴位。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艾灸治療后患者雙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明顯增加,且較對照組快,治療后觀察組靜脈通暢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此結果表明艾灸涌泉穴可使靜脈血液流速增加,對血液回流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能更好地預防血栓的形成。結果顯示,觀察組膝上15 cm周徑差、膝下10 cm周徑差較治療前變化明顯,且均小于對照組,表明艾灸后患者全身血氣運行通暢,組織水腫明顯減輕。綜上所述,艾灸涌泉穴能作為預防開胸術后DVT形成的有效手段,不僅能促進靜脈血流通暢,預防DVT發(fā)生,還能減輕患肢腫脹癥狀,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1]張云云,李航.艾灸涌泉穴預防開胸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8):3 563-3 564
[2]安貴霞.艾灸涌泉穴配耳穴貼壓治療失眠54例[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329-330
[3]潘麗英,蔣爭艷.艾灸涌泉穴解除輸液反應寒戰(zhàn)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8):898-899
[4]李勇,李振宇,唐上德,等.穴位艾灸對老年髖部骨折術后凝血指標的影響[J].西部中醫(yī)藥,2012,25(11):97-98
[5]張亮,常小榮,岳增輝,等.針灸治療高脂血癥并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5(7):632-634
[6]唐文鳳,王顯平,魏小妹,等.間歇充氣加壓泵及序貫加壓襪預防開胸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 [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6(10):1 252-1 255
[7]張海燕,何艷凜,米麗麗.587例開胸術后通過護理質量控制預防肺血栓栓塞癥的發(fā)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6(17):42-43
[8]原紅,趙秋月,金志紅,等.胸部腫瘤病人開胸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性護理[J].護理研究,2012,26(2):347-349
[9]徐靜娟,何英,王紅粉.中頻電療對開胸術后患者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影響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9):882-884
[10]Winnie WS,Raymond OP,Ann BC,et al.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women undergoing cesarean delivery[J].Thrombosis Research,2009,123(3):55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