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葛榮生
(江蘇省阜寧縣人民醫院 阜寧224400)
帶狀皰疹,中醫學稱之為“纏腰火丹”,俗稱“蛇串瘡”。西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初次感染此病毒后,表現為水痘或呈隱匿性感染。此后,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沿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經節的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當宿主在各種誘因刺激的作用下,如惡性腫瘤、外傷、疲勞等作用下,導致免疫功能減退,潛伏的病毒再次被激活,生長復制,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生炎癥或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病毒沿著神經纖維傳播到皮膚,出現群集的水皰[1]。中醫認為此病系因情志內傷或飲食失節,而致肝膽火盛,脾經濕熱內蘊,復因外感火熱時邪,毒熱交阻經絡所致[2]。刺絡拔罐就是先用針刺患病部位及經絡處至出血,然后拔罐,利用罐中負壓吸出瘀血,有祛邪解表、泄火解毒、祛瘀通絡、調整氣血等功效。筆者采用刺絡拔罐放血療法配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46例,療效比較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90例均為我院皮膚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2.3歲;病程1~10 d,平均病程3.4 d;帶狀皰疹發生部位,軀干部位25例,四肢部位21例。對照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6.2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3.8 d;帶狀皰疹發生部位,軀干部位20例,四肢部位24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發病部位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蛇串瘡”的診斷標準[3]擬定納入標準。(1)皮損為綠豆大小的水皰,常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2)皮損出現前常先有皮膚刺痛或灼熱感,可伴有周身輕度不適,發熱;(3)自覺疼痛明顯,部分可有難以忍受的劇痛;(4)發病后未靜脈使用、口服或外用過抗病毒藥物;(5)選取發病在軀干和四肢的患者為觀察對象。
1.3 排除標準 符合以下任何一項即可排除。(1)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腦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2)患有精神疾病、惡性腫瘤等;(3)合并有需要系統治療(如:使用大量糖皮質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等)的其他皮膚病患者;(4)發生于頭面部或合并細菌感染的帶狀皰疹;(5)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46例患者采用刺絡拔罐放血療法加口服藥物治療。刺絡拔罐療法具體操作:根據皰疹發生部位,患者采取仰臥、俯臥或側臥位,充分暴露患處,局部用碘伏常規消毒后,術者右手握七星針后端,食指壓在針柄上,使用手腕之力,快速叩刺皰疹及四周皮膚或沿經絡走向的皮膚,使之隱隱出血,大皰者,以三棱針快速點刺,皰液或血液用干棉球拭去。根據皰疹及針刺部位,選擇大小適合的玻璃罐,用閃火法,迅速將玻璃罐緊扣在上述部位,留罐10 min比較適宜,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凈血漬,碘伏局部消毒。玻璃罐同時清潔消毒以備下次再用。有未刺破或再發皰疹者,可反復操作;皰疹結痂后停用此方法治療。以上治療為隔日1次,通常以3次為1個療程。同時口服泛昔洛韋250 mg,3次/d;甲鈷胺0.5 mg,3次/d。對照組44例患者僅藥物治療,口服泛昔洛韋250 mg,3次/d;甲鈷胺0.5 mg,3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治療10 d。
1.5 注意事項 (1)皰疹繼發感染、化膿及形成潰瘍者,不宜使用本療法。(2)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拔罐后,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瘀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不宜在原位再拔。(3)針刺部位皮膚均應消毒,注意保持針刺部位皮膚清潔衛生,以防繼發感染,治療期間不要沐浴。并囑患者應清淡飲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6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皰疹全部結痂,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皰疹≥70%結痂,疼痛明顯緩解,無新發皰疹。好轉:70%≥皰疹≥30%結痂,有輕微疼痛或有少量新發皰疹。無效:皰疹結痂≤30%,或有新發皰疹,且疼痛未減輕。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于治療的 2 d、4 d、6 d、10 d、14 d、20 d 分別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患者皰疹止皰、結痂、疼痛緩解、脫痂等情況。止皰為無新水皰出現,原有水皰不增大;結痂為水皰全部干涸;疼痛緩解為疼痛消失、不痛或偶有痛感;脫痂為痂皮開始脫落[4]。
1.7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愈率對比,經統計學分析,χ2=4.36,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對比,經統計學分析,χ2=9.476,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體征緩解情況比較 見表2。兩組患者在止皰、結痂、疼痛緩解、脫痂所需時間的比較,經統計學分析,t值分別為 5.58、4.12、4.77、3.36,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S) d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S) d
組別 n 止皰 結痂 疼痛緩解 脫痂治療組對照組46 44 3.87±1.52 6.52±2.78 4.36±2.18 6.89±3.47 3.68±2.26 7.89±5.42 10.65±2.79 13.64±5.23
帶狀皰疹,中醫學稱之為“纏腰火丹”,是一種能引起劇烈疼痛、皮膚局部出現皮疹的皮膚病。中醫認為其病因多是肝氣久郁化火,脾經濕熱內蘊,復因外感毒邪,致濕熱火毒外溢肌膚所致。本病初起多屬肝膽濕熱型或脾經濕盛型,日久或年老體弱者常因經絡不通致循環不暢,氣血凝滯,而疼痛劇烈。故年老體弱者多屬氣滯血瘀型。根據《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并依據中醫的經絡學說: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是運行氣血、津液的通道,以及中醫的“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的理論,采用刺絡拔罐放血療法治療帶狀皰疹,不是直接針對本病的病原體治療,而是針對患病的部位,以三棱針或七星針點刺患病的經絡及皮疹部位,并拔罐,放出瘀血,能激發經絡之氣,以行氣活血,疏經通絡,扶正祛邪,清熱泄毒,調節和改善患病部位微循環和周圍的感覺神經,使患者疼痛能立刻減輕或消失。順暢的氣血能通過經絡傳遞到相應臟腑,促進臟腑氣血的正常運行,協調人體各臟腑之間的機能,平衡人體陰陽,促進機體恢復正常,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有效防止病情的繼續發展。西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侵犯神經引起炎癥或壞死,并傳播到皮膚,出現皰疹。泛昔洛韋是嘌呤類核苷類似物,是噴昔洛韋的一種口服前體藥物。泛昔洛韋被吸收后迅速脫乙酰基氧化生成噴昔洛韋,噴昔洛韋進入人體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內轉化成三磷酸噴昔洛韋,后者通過抑制病毒DNA的復制發揮抗病毒作用[5],從而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甲鈷胺為維生素B12衍生物,是一種神經營養藥物。筆者采用刺絡拔罐放血療法配合口服泛昔洛韋、甲鈷胺治療帶狀皰疹患者46例,與單獨口服泛昔洛韋、甲鈷胺治療的44例患者比較,發現采用刺絡拔罐放血療法配合口服泛昔洛韋、甲鈷胺治療帶狀皰疹,能使患者的疼痛很快減輕或消失,皰疹結痂快,并能縮短結痂和脫痂所需時間,起到標本兼治、事半功倍的作用。
[1]趙辯.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94
[2]孫國杰.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99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2
[4]黃必然,許維華,陳俊釗,等.泛昔洛韋并理療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19):154
[5]唐建濤,張志剛,馬國靜,等.泛昔洛韋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11,4(9A):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