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群柏
(湖南省寧遠縣人民醫院 寧遠425600)
我國是乙型肝炎大國,目前由于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患者主要依靠乙肝疫苗進行干預。盡管疫苗的問世較好地抑制了乙肝的大范圍傳播,但目前內科因重癥肝炎住院的患者較為普遍[1~2]。重癥肝炎患者由于肝細胞的受損,導致肝細胞產生免疫球蛋白、補體、抗體的能力下降,患者免疫力下降,從而易發生院內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有研究報道,重癥肝炎并發肺部感染若不及時治療,肺部病原菌感染可加重全身多個臟器的損傷,進一步加重了肝損傷,重者可發生肝功能衰竭,從而導致死亡[3]。故重癥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早期診斷,對提高患者后期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發生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組研究對我院收治的重癥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胸部CT及常規X線檢查進行分析,觀察胸部CT早期診斷陽性率及其影像表現,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重癥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按照臨床試驗隨機對照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9例。觀察組男18例,女11例;年齡 25~68 歲,平均年齡(46.3±6.7)歲;病程 3~20年,平均病程(12.4±7.1)年。對照組男17例,女12例;年齡 24~69歲,平均年齡(47.3±7.1)歲;病程3~21年,平均病程(11.4±7.9)年。所有患者均滿足重癥肝炎的診斷標準,其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確診肺部感染,排除肺癌、肺結核等其它自身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設備及方法 儀器使用SIEMENS DR及美國GELightspeed4層螺旋CT,胸部DR行站立正、側位高管電壓攝影,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曝光計量為0.05mAs。CT采用螺旋軸位平掃,掃描范圍包括全肺區,層厚、層距為7.5mm,螺距為1.5,電壓120kV,電流240mA,部分病例在感興趣區還行高分辨率CT檢查。分別采用肺窗及縱隔窗觀察。
1.3 診斷標準 肺部感染診斷標準:新近出現咳嗽、咳痰,肺部出現濕羅音;發熱,體溫超過38℃,外周血WBC≥10×109/L;肺部X線顯示炎性浸潤性病灶;CT檢查比較顯示滲出性病變或間質性影。或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體液分離出病原體,病原菌痰培養為陽性。且排除肺腫瘤、肺結核、肺水腫、肺栓塞等其它肺部疾病。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進行t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診斷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診斷陽性率為89.66%,呈片狀、斑片狀實變影22例,其中4例伴空洞影,2例出現肺氣囊改變;另外4例表現為肺紋理模糊伴毛玻璃樣影。對照組診斷陽性率為51.72%,主要表現為肺內炎性浸潤影,2例出現空洞影。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斷陽性率比較 例
2.2 不同病原菌感染CT征象 不同病原菌所致肺部感染CT征象特征:表現為支氣管肺炎征象,且肺部局部實變型和肺膿腫,多見于銅綠假單胞菌肺炎,本組8例,有4例出現空洞影;肺實質呈炎癥性浸潤改變,呈小片或大片的增密模糊影,少數呈節段性或大葉性浸潤,且出現典型的肺氣囊,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本組2例,均伴有肺氣囊影;右肺上葉、雙肺下葉、上葉后段實變或小葉浸潤,葉間裂呈弧形下墜,呈現突出的弧形影,多為克雷伯桿菌肺炎,本組5例;中下肺野彌漫性斑點狀、小片狀或大片陰影狀,病灶可融合,多見于肺念珠菌病,常表現為雙側浸潤,本組0例;部分患者可累及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為真菌性肺炎,本組0例;全肺呈彌漫性浸潤伴有不同程度的實變,多為混合感染,本組0例。CT在不同病原菌所對應的感染比例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肝炎患者由于肝細胞廣泛壞死,肝細胞嚴重受損,患者免疫力下降(尤其是住院患者),容易導致院內感染的發生,特別是肺部感染。臨床研究證實,重癥肝炎患者一旦肺部出現感染,若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故重癥肝炎患者肺部感染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的關鍵[4]。目前對于肺部感染影像檢查選擇主要依靠X線胸片,但是其陽性診斷率較低,常常給患者帶來漏誤診的可能。為了確診患者感染的發生,一般采取痰液及血液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但從本組研究來看,早期的肺部感染可能血象和體溫均為正常,其特異性較差,往往在出現癥狀和體征的改變時,已是晚期,從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間[5]。
本組研究采用CT檢查對經痰液及血液檢查確定是肺部感染的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胸部CT檢查后見肺部感染者26例,診斷陽性率為89.66%,顯著優于常規的X線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組肺部感染患者痰培養病原菌以銅綠假單胞菌、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等多見,觀察所見不同病原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其CT檢查具有其一定的特征性表現。而多項研究證實[6],經過胸部CT檢查,結合各種病原菌感染的肺部CT特征性表現,可以提高該病的早期診斷準確率,從而給臨床早期采用合適的抗菌藥物提供了基礎[7]。
綜上所述,重癥肝炎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率高,早期CT檢查利用其密度分辨率高的優勢,可以清楚地顯示肺內感染病變表現形式,確定病變累及范圍,為重度肝炎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不同病原菌所致的肺部感染雖有一定的影像學特征,但并非特異性征象,密切結合其他臨床資料才能做出明確診斷。
[1]嚴憲才,繆英年,吳志光.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56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10,50(29):77
[2]李奕,卓安山,馮琳.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在重癥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1):14-15
[3]石三利,郭萬亮,戴社教,等.胸部X線檢查在重癥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診治中的價值[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6,8(7):40-41
[4]李健,鄒文娟.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的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3,28(4):402-404
[5]左美容,賀衛國.胸部CT檢查COPD 60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3):559
[6]王建國,姜新林,張金華.胸部CT檢查在肺結核病臨床診斷中的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3,8(9):55-56
[7]謝麗璇,劉士遠,陳友三,等.肝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多層螺旋CT表現[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43(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