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湖南省長沙市湖湘中醫腫瘤醫院 長沙410000)
胃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全世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該病具有早期診斷率低、手術切除率低、病死率高等特點[1~2]。實施根治術是當前治療該病的最主要手段,即便如此,患者五年期的生存率仍較低。腫瘤復發轉移是引起患者最終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外科手術在繼無菌原則后提出了無瘤原則,目的在于通過降低手術對腫瘤的觸壓而降低癌細胞的術中轉移。我院本次對收治的52例胃癌患者實施了全阻斷(隔)技術,與同期實施傳統胃癌根治術的50例患者進行療效比較,旨在觀測其臨床應用優勢?,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6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胃癌的患者102例,男56例,女46例;年齡 23~79歲,平均年齡(45.5±3.2)歲。所有病例均經病理組織細胞學證實分型,其中高、中、低分化腺癌分別為32例、28例、26例,黏液腺癌10例,印戒細胞癌6例。將給予全阻斷(隔)根治術的52例胃癌患者設為實驗組,同期采取傳統根治術治療的50例胃癌患者設為對照組。兩組術前均行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及CT增強掃描,明確腫瘤具體位置及胃周圍臟器受累情況[4]。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實驗組 本組52例患者給予全阻斷(隔)胃癌根治術。全麻并仰臥,常規鋪巾與消毒。在患者上腹正中繞肚臍切一大口,自動拉鉤充分顯露術野,取電刀在小網膜與胃結腸韌帶無血管部位進行銳性剝離以顯露孔隙,自胃結腸韌帶上胃遠端的孔隙處置入直腸鉗并進入小網膜囊,確保相鄰兩孔隙連線與腫瘤邊緣距離超過3 cm。腸鉗從小網膜上胃遠端的孔隙引出,并用腸鉗將90 cm的關閉器引入此間隙,確定關閉線與腫瘤邊沿距離超過3 cm后激發關閉器。注意進行該操作時盡量避免碰壓腫瘤,并將胃前后壁和阻隔膜均給予平行重復釘合。釘合完畢后順著釘合線外圍將多余的保護貼膜剪去,本組患者均給予D2淋巴結清掃。吻合胃腸道后于前壁開孔處近端關閉胃腔,胃切除范圍大于腫瘤周圍的關閉范圍[5]。
1.2.2 對照組 本組50例實施傳統胃癌根治術。全麻并仰臥,常規鋪巾與消毒。在其上腹正中繞肚臍切一長約20 cm的口子,護皮并小心處理胃周圍血管,均給予D2淋巴結清掃,在需切除的部位對腫瘤進行切除處理,重新建立消化道和置入引流管并關閉腹腔。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與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情況與不同時間段患者的存活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對經校對后的數據均輸入計算機并通過SPSS16.0軟件處理后組建數據庫,將(±S)與%作為計量、計數資料,行t與 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手術所用時間相比對照組更長(P<0.05),但其住院天數與并發癥的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S) 例(%)

表1 兩組手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S) 例(%)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并發癥實驗組對照組t、χ2 P 52 50 101.5±28.1 73.2±26.3 5.8847<0.05 57.52±7.94 68.40±4.61 9.4419<0.05 4(7.69)13(26.00)6.15<0.05
2.2 兩組不同時間段存活率對比 對照組相比實驗組不同時間段的存活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存活率對比 例(%)
胃癌當前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為首推,但經隨訪發現根治手術后患者5年存活率仍很低。為進一步提高外科手術對胃癌患者的療效,早在上世紀50年代起就有學者開始提出在對患者腫瘤部位接觸前,先對其腸管遠近端、腸段系膜血管進行結扎,目的在于降低腫瘤的擴散。據相關資料對2 015例直腸癌手術患者的回顧性研究中發現術前結扎腸腔能降低腫瘤的復發、提高患者存活率,這就為全阻斷技術應用于胃癌手術提供了技術依據。最先提出胃癌阻斷技術的是日本學者山岸久一,其技術關鍵點是術前在患者腫瘤遠近端胃壁上各夾一血管阻斷夾用以斷絕腫瘤血供,從而達到預防癌細胞轉移的目的。但因癌細胞的轉移除血行轉移外,還包括淋巴道轉移、胃腔內與腹膜播散等方式,因此,采用紗布與血管阻斷夾未能全部阻斷癌細胞所有轉移途徑,再加上阻斷夾體積較大影響手術操作,因此該技術的應用至今未能在臨床上得到普及。
我院本次對實驗組52例患者進行了全阻斷(隔)胃癌根治術,先通過血管阻斷夾隔絕患者腫瘤與外界的聯系,使之處于“孤立”狀態以斷絕癌細胞擴散,然后再切除腫瘤以避免后期操作對其碰壓引起癌細胞轉移。結果發現:實驗組手術所用時間相比對照組更長(P<0.05),但其住院天數與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對照組卻明顯較低(P<0.05);對照組相比實驗組1、3、5年的存活率明顯更低(P<0.05)。綜上,給予胃癌患者阻斷(隔)根治術不僅操作簡便,而且能更有效地控制癌細胞的轉移,相比傳統根治術其并發癥發生率低,且患者5年存活率較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范金陽,孫培春.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術48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9):66-67
[2]嚴建宇,楊欽清,朱建民,等.影響胃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武警醫學,2014,25(3):267-268,271
[3]郭峰華,羅奮,茅翔,等.全阻斷(隔)胃癌根治術與傳統胃癌根治術的比較[J].復旦學報,2010,37(1):103-105,123
[4]陳宏宇.腹腔鏡胃癌根治術71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3):31-32
[5]郭曉鵬.全阻斷(隔)胃癌根治術與傳統胃癌根治術的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