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蘭
摘 要:科學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一定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適應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質和能力,如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科學態度、科研方法、科學價值觀等。從教師教學實際出發,闡述了通過化學實驗、校本課程開發、備課中三維目標的設計、習題講解、學生練習等多種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
關鍵詞:科學素養;創新能力;有效途徑
新課程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在此基礎上,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入手,實現真正意義的新課程改革。下面就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談談自己的
做法。
一、重視實驗教學,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提升創新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也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
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形成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1.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創新教育的顯著特點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注意化學現象到認真觀察實驗開始,從有意義地思考到熱烈地討論,學生能自覺進行知識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只有“動”,才能觀察到生動有趣的化學變化。此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現象,不隨意放棄任何小細節。對于觀察到的小細節、小現象要給予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并就觀察到的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在陳述觀點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最終通過動手、動腦、動眼,培養創造興趣。
2.把化學實驗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把實驗還給學生,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讓學生像“小科學家”一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來分析現象及處理結果,這樣學生可以獨立地積極思維,
也可小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抓住關鍵點進行點撥,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萌發,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受束縛,創新思維才能產生。
二、合理設計三維目標,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
在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認真挖掘教學內容中實施科學素養培養的因素,把其納入教學目標之中,備課中合理設計三維目標,把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和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找出最佳滲透點和結合點進行教育。
三、設計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1.自主實驗課程
學校化學實驗室可以全部向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校本課程安排的時間到實驗室進行自主實驗,在進行實驗前,教師向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基本儀器、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基礎之后,可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使有科研意識和能力的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設計能力。自主實驗滿足了學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增強了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2.實踐課程
化學離不開生活,化學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安排學生參加不同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化學。如,學習了獲取潔凈的水之后,教師可以適時組織學生參觀縣城的污水處理廠,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污水的處理過程和凈化原理的認識,同時也學到了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學習了乙酸的酸性后,可以讓學生回家用廚房的常用物質自己設計一個實驗,并比較實驗的效果和觀察到的現象。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到化學,體味到化學,加深了對化學的認識與理解,使學生感覺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并學以致用。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長了見識,提高了科學素養。
四、合理利用練習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化學習題的教學中,把習題作為載體進行思維方法方面的培養,對養成學生如何思維、敢于思維、善于思維的習慣具有深遠意義,對學生終身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解題思路的講解,對那些一題多解的問題,要鼓勵從多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以使學生思路開闊,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根據性質判斷某物質的題目,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嚴密合理的邏輯推理,
以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能力。有關社會、自然、科技的題目,要注意引導學生自覺地關心自然、社會、科技以及生產、生活中的化學問題,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初步研究,使他們逐步形成對社會、對自然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社會進步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化學教學中,要求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真正發揮化學教學在提高學生甚至全體公民的科學素養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李鳳艷,李遠蓉.運用化學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06).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