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守發

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決策思想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涵蓋廣闊,博大精深,顯示了遠大的戰略眼光,是我國人民的思想瑰寶。
(一)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一直處于最高決策者的地位。他的重大決策關系到黨、國家、軍隊的生死存亡和發展壯大。關系到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和穩步前進。因此,在重大決策之前,毛澤東總是以政治家的氣魄和戰略家的眼光,站在全局的、整體的高度,廣泛地收集和研究信息,精心地分析預測,全方位地運籌帷幄,既要考慮到事物內部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歷史發展進程,又要照顧到事物的上下左右以及各方面千絲萬縷的交叉聯系,還要千方百計地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從而最終作出正確的決策。縱觀毛澤東豐富的決策實踐,他的決策思想具有許多方面的特征,而其中最突出的是他決策思想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特征,即從思維的橫向聯系看,心懷全局,手握方向,用唯物辯證法使決策具有全面性和整體性;從思維的縱向聯系看,用歷史唯物主義去分析和把握事物,使決策具有系統性和連續性。
(二)
毛澤東在1942寫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一文,對“精兵簡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全面、透徹的論述。為什么在抗日戰爭形勢極為嚴峻的情況下,他和黨中央卻作出“精兵簡政”的決策,而且認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呢?這是毛澤東站在抗日民族戰爭這個全局的高度,分析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形勢以后作出的正確決策。因為當時抗日戰爭的形勢正如該文所述:“既接近著勝利,但又有極端的困難,也就是所謂‘黎明前的黑暗的情況”。其具體表現為三大矛盾:一是根據地已經縮小與龐大的政府機構之間的矛盾,二是機關人員過多與人民群眾負擔過重的矛盾,三是敵人實行“三光”政策與根據地物資貧乏的矛盾。在這多種矛盾交織、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毛澤東告誡人民,只有“精兵簡政”,我們才會更精干,更有力,加上講究斗爭策略,必然會以小勝大,化被動為主動,奪取抗戰的勝利。實踐早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它為我黨我軍克服當時經濟困難,打破敵人的封鎖,最終戰勝敵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個閃耀著辯證法思想光輝的正確決策,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決策思想的全面性和整體性的特征。毛澤東決策思想的這個特征經常體現在他的許多有關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重大決策之中,作用巨大,處處生輝。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的重大決策,更典型更深刻地體現了這個特征。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實際上包藏著假和談真內戰的險惡用心。毛澤東高屋建瓴,洞察一切,站在歷史發展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總攬國家民族前途的大局,果敢決策,親赴重慶談判,一舉揭穿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置其于狼狽不堪、措手不及的被動地位,使我黨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同時,以談對談,以打對打,政治和軍事兩種手段一起運用,針鋒相對,寸土必爭,從而保證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的完全、徹底的勝利。
(三)
毛澤東決策思想的全面性和整體性特征,與系統性和連續性特征往往是交織一體、互相聯結、互為補充的,尤其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所作出的一連串決策,更清楚地體現了這一點。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作出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決策,是體現其決策思想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相結合的一個光輝范例。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動的濟南戰役殲敵10多萬,拉開了實施戰略反攻的序幕。那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誰是首攻方向?這是一個關系戰爭全局成敗的重大問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領導同志分析了整個戰略反攻的國際國內環境、物質條件、軍事力量對比以及各個戰役的聯系和戰爭發展態勢等等這一系統的全過程,經過深思熟慮,將初戰必勝建立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選擇了首先發動遼沈戰役。其主要根據:一是首先消滅東北之敵,可以粉碎敵人戰略收縮、迅速逃向關內形成強大的華北戰略集團的企圖;二是首先解放東北全境,取得東北工業經濟實力,以支援全國解放戰爭;三是取得遼沈戰役的勝利,可使我東北百萬大軍揮師南下,為下一戰役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在籌劃遼沈戰役時,毛澤東按照封閉蔣軍于東北全殲的構想,一方面要求東北我軍準備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同時又要求華北我軍不要打很大規模的殲滅戰,以免迫使東北敵軍退縮增援華東,從而實現我軍聚殲敵人于東北的目的。當遼沈戰役正在進行,淮海戰役的戰略包圍分割則已經完成,大戰在即。后來,淮海戰役激戰猶酣,平津戰役即將發起,毛澤東又電令太原前線徐向前部,立即停止攻擊,固守陣地,就地休整,以免攻克太原而使傅作義軍因感到孤立而放棄平津南撤。這種一切戰斗和戰役都服從戰略需要的決策部署,有主有從,主從協調,既自成系統,全面周到,又井然有序,環環相扣,既體現了決策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實現了慎重初戰穩妥推進和力爭全勝的愿望,又體現了決策的全局性和整體性,照顧到了從全局到局部、從戰役到戰斗,從軍事殲滅到政治攻勢,從軍隊到地方,從前線到后方,從國內到國際等方方面面,前后呼應,八方配合,有效地保證了實現奪取全局性勝利的偉大目標。
(四)
毛澤東決策思想的全局性、系統性特征,并非孤立存在,它常常和其他方面的特征緊密聯系,綜合運用,比如突出重點的特征、注重調查研究的特征、群眾路線的特征以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特征等等。這些基本特征,體現了毛澤東決策思想的內容和實質,顯示了巨大的作用。今天,錯綜復雜的戰爭環境已經遠離我們而去,但是,處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條件下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正在逐步深入發展,經濟建設的規模龐大,結構復雜,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經濟工作往往與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現代科技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要做好經濟工作以及現代化建設的其他各項工作,都必須運用毛澤東決策思想的全面性、系統性原理,在戰略與戰術、宏觀與微觀、全局與局部、今天與過去、現在與將來等諸方面,周密運籌,統盤考慮,從而作出科學決策,提高領導工作的效率,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速發展。
(199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