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東,王 鵬,李芳弟,何二良,郭天順,頡煒清,呂 汰
(甘肅省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00)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海拔760~3 120 m,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11.5℃,降水量574 mm,日照時數2 100 h,無霜期180~220 d。耕地面積38.2萬hm2,其中川地2.5萬hm2,山旱地35.7萬hm2。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8.0萬hm2左右[1],約占總耕地的20%左右,其中山區中晚熟品種占90%,川區早熟品種占10%,年產鮮薯180萬t左右。但近年來,當地種植的大部分馬鈴薯品種存在著產量不高、農藝性狀較差等突出問題,嚴重制約著馬鈴薯產業發展。為豐富馬鈴薯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提高馬鈴薯品質和產量,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對引進的7個馬鈴薯新品種在中梁試驗站進行了引種觀察試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參試馬鈴薯品種云薯107、云薯505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提供,寧薯12號、寧薯14號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隴薯11號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提供,麗薯6號、麗薯7號由云南省麗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天薯10號(CK)由甘肅省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
試驗在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中梁試驗站試驗田進行。試驗地位于北緯34°37′,東經105°39′,海拔1 650 m。土質為黃綿土,前茬冬小麥。山旱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20 m2(6.67 m×3.00 m),5行區,行距0.60 m,株距0.33 m,每行20株,設保護行,密度49 995株/hm2。于2013年4月25日人工挖穴點播。播前深耕,結合深耕施入農家肥2.25 t/hm2、尿素150.0 kg/hm2、磷酸二銨180.0 kg/hm2,其它管理同當地大田。田間自然發病時,隨機調查2個小區,每小區隨機取樣20株調查病害發生情況,環腐病、病毒病于7月14日調查,晚疫病于8月15日調查。10月4日收獲時隨機取20個切塊調查塊莖病薯率,按小區單收計產。生長期田間記載各品種物候期、特征特性等,收獲后分小區考種計產,記載及計算方法執行“國家馬鈴薯品種試驗調查記載項目及標準”[2]。商品薯指單薯重≥50 g。
病株率(%)=(調查田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應級數值)/(4×調查總株數)]×100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的生育期為127~133 d,均為晚熟品種。以寧薯12號生育期最短,為127 d,較對照品種天薯10號早熟6 d;云薯505、隴薯11號次之,均為130 d,較對照早熟3 d;云薯107、麗薯6號、麗薯7號、寧薯14號均為131 d,較對照早熟2 d。

表1 參試馬鈴薯品種物候期與生育期
從表2可知,株高除寧薯12號、寧薯14號、云薯505較對照低8.5~24.9 cm外,其余品種較對照天薯10號高4.3~38.3 cm。主莖數除隴薯11號較對照少0.4個外,其余品種均較對照多0.2~3.8個。莖色除麗薯6號、寧薯12號、天薯10號(CK)為綠色外,其余品種均為綠色帶褐色條紋。葉色云薯505、麗薯6號、麗薯7號為深綠色,其余品種均為綠色?;ㄉ剖?07為深藍色,麗薯7號為紫色,云薯505、寧薯14號為淺紫色,其余品種均為白色。薯形除寧薯12號、隴薯11號為橢圓形外,其余品種均為扁圓形。薯皮色麗薯7號、寧薯14號為紅色,云薯107、天薯10號(CK)為黃色,其余品種均為淡黃色。薯肉色麗薯6、麗薯7號、寧薯14號為黃色,天薯10號(CK)為白色,其余品種均為淡黃色。芽眼深度除隴薯11號中等外,其余品種均淺。單株塊莖數除寧薯12號較對照少0.1個外,其余品種較對照多0.6~3.0個。單株塊莖重寧薯12號、寧薯14號、云薯505較對照低7.9~420.6 g,其余品種較對照高4.6~387.4 g。單薯重麗薯7號、寧薯12號、寧薯14號、云薯505較對照低10.4~92.8 g,其余品種較對照高12.6~72.6 g。

表2 參試馬鈴薯品種的主要性狀①

表3 參試馬鈴薯品種的主要病害調查

表4 參試馬鈴薯品種的產量及商品薯率
調查結果表明,病毒病以寧薯14號發病最重,病情指數為58.3;寧薯12號、麗薯7號、隴薯11號、云薯505發病較重,病情指數為31.7~48.3;云薯107、天薯10號發病較輕,病情指數分別為16.7、23.7;麗薯6號發病最輕,病情指數為15.0。生長期植株環腐病各品種均未發生。植株晚疫病隴薯11號發病最重,病情指數為71.6;寧薯12號、寧薯14號、天薯10號發病較重,病情指數為59.5~67.0;云薯107、麗薯6號、麗薯7號發病較輕,病情指數為8.9~20.4;云薯505發病最輕,病情指數為6.7。
從表4可以看出,參試品種折合產量以云薯107最高,為44 350.0 kg/hm2,較對照天薯10號增產95.8%,商品薯率達84.6%;麗薯7號次之,為35 850.0 kg/hm2,較對照增產58.3%,商品薯率92.7%。隴薯11號、麗薯6號折合產量分別為29 050.0、28 150.0 kg/hm2,分別較對照增產28.3%、24.3%,商品薯率分別為85.5%、87.2%;云薯505、寧薯14號、寧薯12號折合產量分別為20 950.0、13 200.0、6 000.0 kg/hm2,分別較對照減產7.5%、41.7%、73.5%,商品薯率分別為67.1%、90.9%、85.0%。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區組間差異不顯著(F=0.94<F0.05=3.74),品種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F=1 252.70>F0.01=4.28)。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表明,除隴薯11號和麗薯6號之間差異不顯著外,其余品種間的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
試驗結果表明,云薯107、麗薯7號、隴薯11號、麗薯6號田間生長勢好,抗病性強,商品性狀好,產量高,折合產量分別為44 350.0、35 850.0、29 050.0、28 150.0 kg/hm2,分別較對照品種天薯10號增產95.8%、58.3%、28.3%、24.3%,商品薯率均達85%以上,可示范種植。云薯505、寧薯14號、寧薯12號抗病性差,折合產量分別為20 950.0、13 200.0、6 000.0 kg/hm2,分別較對照品種天薯10號減產7.5%、41.7%、73.5%,商品薯率分別為67.1%、90.9%、85.0%,不適宜在天水市種植。
[1] 李芳弟,王 鵬,何二良,等.30個引進馬鈴薯新品種(系)觀察初報[J]. 甘肅農業科技,2012(7):13-17.
[2] 張永成,田 豐.馬鈴薯試驗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 樊彥兵.11個馬鈴薯新品種(系)在臨洮縣引種試驗初報[J]. 甘肅農業科技,2013(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