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飛
摘 要:水電安裝在建筑的安裝過程里有著重要地位。是建筑工程中關鍵組成部分。水電的安裝工程中質量的好壞,對于整個的工程建設中的水準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日后業主使用的過程中,也將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水電安裝工程中的重要,國家和地方分別制定出了明確規范的標準,字相關的行業管理部門中,也出現了內部的管理準則。該文主要從建筑水電安裝工程中的問題進行入手,針對安裝過程中這些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途徑,目的是提高我國在建筑水電安裝工程中的質量水平。
關鍵詞:水電安裝 工程質量 控制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a)-0102-01
水電安裝工程質量,一方面受到了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制約,另外一方面受到了行業相關的標準指導,使得工程實施過程中,可以有法可依并且有據可循。所以提高建筑企業中的自身的的質量控制重視,才能實現水電的安裝工程中質量的根本性的提高。
1 建筑水電安裝工程質量中的問題
(1)給水管敷設的過程中管內存在異物,但是在清洗的時候異物又沒有沖出。出現在管和管、管和配件、管和附件中的連接的時候,扣上使用的纏繞的生料帶和麻絲中的部分阻塞過水的斷面,造成用戶中的用水壓降低。
(2)水管的漏裝,缺少可拆裝連接件。在行業的相關規范中規定,給水的立管要裝有3個或者3個以上的配水點支管。都要安裝可以拆裝的連接件。在安裝的過程中一些人員漏裝或者少裝一些零部件,尤其是成組的水表和給的水立管的總閥門地方,造成了管道的維修和閥門的更換中的不便。
(3)衛生間和廚房沒有預留或者打鑿給排水管。因為道孔洞中的封堵不夠嚴實。地面中的防水層未做好,形成了樓板的漏水。
(4)給排水中的材料質量不過關,進場的時候沒有依照規定驗收,形成水管道中的破裂和生銹以及水嘴關閉的情況。因為質次的價低和制作導致衛生的設施在使用之后,出現堵塞頻繁的情況。
(5)配管的工程出現存在鋼管的壁厚不足的情況。PVC的電管因為粘接不牢,導致進箱不能夠順直。吊頂在上導線的時候沒有穿管的保護,金屬線槽和支架的接地情況都不可靠。在有的裝飾中,住宅的工程配管知識至分到戶箱[1],這個安裝的過程中忽視了初裝飾的竣工驗收規定。這種情況會導致電氣線路在使用的時候嚴重的安全隱患。
(6)配電箱的面板沒有緊貼墻面,沒有回路編號,布線情況不夠整齊,導線沒有綁扎,多股線的壓接情況不符合相關的規范。在管進箱沒有利用敲落孔,和箱內零的線地線進行絞接,導致電箱未不能接地,總配的電箱中沒有安裝相關的接地端。
(7)開關在插座的安裝中因為施工的方法沒有統一,標高的尺寸在控制的時候不夠準確,出現接頭的連接方法中的不統一,燈具在安裝中防雷接地和工作保護接地體以及接地線的連接中方法不達標。
2 質量控制途徑
(1)給排水措施。在開展給排水安裝之前。要收集和給排水安裝中的有關的施工和驗收規范。以及工圖紙和標準圖集。保證并安裝施工的順序是,從下到向下的施工,要進行主管一千管一試壓一保溫的連接。去確定排水管中的安裝工序的正確。各管段工藝要按照次均勻粘結,然后把各預留口進行封嚴,目的是防雜物進入管內而堵管。最后開展拌水立管中的安裝。在澆筑混凝土的時候,要安排的專人進行負責值班,解決現場的問題[2]。
(2)水衛管道措施。管徑要不大于100 mm鍍鋅的鋼管,主要使用螺紋進行連接,管螺紋的加工精度,要符合國標的規定,螺紋在外觀上要清潔、規整,出現斷絲和缺絲的情況要不大于螺紋全扣數量的10%,并且要連接牢固。在安裝連接的時候,要纏麻抹鉛油,目的是防止滲漏。多余的麻絲需要清理干凈,然后做防腐的處理。鍍鋅鋼管的公稱直徑要大于100 mm時,需要使用法蘭或者卡箍式進行專用的管件的連接。
(3)電器安裝措施。電氣安裝過程主要是電氣和照明系統以及電氣動力和防雷的接地系統這三部分的暗轉。在工程開始安裝前,要嚴格開展使用設備以及材料質量的挑選,進入設備以及商品都要必須有使用的說明書和合格證和產品型號以及系列內容[3]。在進盒的電線管中,一定使用鎖扣連撓實現一管一孔,使得水管完好無損。鋼管主要是鋪設在多塵以及潮濕場所中的電線管路和管口管子的連接外,都要進行密封的處理,保證電線管路中的加保護管,管子的全長爻超過8 m。管孔不要開長,要使用采用手電鉆和液壓對開孔器開孔。
3 結語
總的來說,水電安裝的工程質量在建筑工程中規定總體質量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有著官方和內部的明確的規定,但是仍然有著許多的工程中,總是有著各種各樣水電安裝方面的質量問題。所以,我們要從多方面加強質量的管理,實現建筑工程中的整體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萬稱如.建筑工程水電安裝質量問題的預控方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6):126.
[2] 王振田,張修茂,鄒繼鋒.加強水電工程管理的幾點認識[J].黑龍江水利科技, 2013,32(2):126.
[3] 陳向陽.論如何提高小區住宅水電安裝工程質量[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