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翔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尤其是人教版教材的更新,教材比以往更加有連貫性,提供的歷史資料有文字、圖片,比以往更豐富了。因此,要落實課程標準,要上一節有特色的歷史課,如果不在史料選取、史料運用和史料解讀上下工夫,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任何一節歷史課,都離不開史料教學這一環節,而且史料教學理念運用得好和壞,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谶@種認識,本人結合自己教學的運用談談幾點看法。
一、多樣的史料與多元的解讀是激活歷史課堂的前提
史料的多樣性指的是運用多種形式的史料,比如,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等。這些史料各有優長,配合使用往往能激活課堂。下面是我的教學片段:教學《共和國的風雨歷程》時,我先出示一張家里珍藏的全國糧票,問學生見過沒,學生說“沒有”。于是我設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為什么國家當時要發糧票?而現在沒有發糧票?生1:便于國家對糧食的管理。生2:發糧票體現公平。師追問:那我們現在沒發糧票就不公平了嗎?生3:可能糧食當時產量不高,人多沒錢,所以為了公平才發糧票。師述:到底這位同學的猜測對不對?我們看下數據資料(1953-1956糧食產量與人口的狀況表)。從實物史料到文字史料來還原歷史的原委,從而實現教學的目標。多元的解讀是指對一個事件或歷史人物從多角度分析還原歷史的情景或客觀評價。如,教學《秦朝的一統》,對于秦始皇的評價眾說紛紜。為了多元解讀評價秦始皇,我就出示史料:司馬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于是讓學生說說秦始皇是怎樣的人,并寫300字的“我心中的秦始皇”。這樣歷史就鮮活了,學習興趣也就更濃了。
二、史料的選擇與學生認知相協調是激活歷史課堂的關鍵
在歷史課堂特別是大比武或名師課堂展示中,一些史料的出示特別是古文很多,初中生對這些存在閱讀上的障礙,導致學生學習氣氛不濃,師生交流存在困難而導致教學失敗。因此,應將學究味以及古文難度較高的史料轉化為學生容易接受的學習資源,避免過多地使用古術語,以防削弱史料教學的活潑生動。我通常的做法是:出示古文的原句及出處,再配合譯文,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了。比如,賈誼《過秦論》:一夫(陳勝吳廣)作難(起義)而七廟(秦朝政權)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王朝由攻勢改為守勢后,卻不施仁義,(所以滅亡了)。其次史料選擇要優化,一節流暢有序的史料教學,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學生要有較強的閱讀、分析能力;(2)史料與設問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性,史料能為問題的解決支撐。
三、史料教學符合教學目標是激活歷史課堂的核心
史料教學不是單純的史料堆積,要從教學的目標出發,合理有效地選擇史料,讓史料為教學服務。我們在課堂上展示的史料如果大幅度、全篇幅地引入史料,就會導致臃腫和復雜。為此,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備課,在繁雜的史料中選擇更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契合學生認知特性的史料。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發掘、分析、辨偽史料,通過合理設問,促成學生的解析,提出自己的看法,養成思考的習慣。因此,史料幫助教師建立起了對歷史事件深度理解的橋梁和教學內容的主線,一個個細節,最終還原出歷史事件最真實和最震撼的面貌。我通常的做法是:第一步:先收集與本節課有關的史料;第二步:篩選史料,有第一手資料就棄用第二手資料;第三步:組合史料,安排好出示史料的教學時機,必要時還要加工史料。加工史料不是對內容的更改而是省略掉一些無關的文字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有
效性。
四、史料與問題情景的結合是激活歷史課堂的靈魂
在課堂教學中,史料如果沒有恰當的問題情景,就好像魚離開了水一樣就顯得孤立、零散甚至沒有價值。要達到歷史脈絡清晰連貫和歷史學科的特質,在史料和問題情景之間搭起一條清晰的邏輯橋梁,使學生的歷史思維明晰化、具體化。通過問題引出史料,由史料為問題提供答案或再通過史料生成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所以有人說史料是給學生發現問題的眼睛。它使學生“無疑生疑,生疑思疑,思疑而破疑,破疑再生疑”將課堂推向高潮。例如,教學《禮樂文明的建立》,首先出示西周與商朝疆域圖進行比較,設問:(1)通過比較你發現疆域有何變化?(2)面對這么大的疆域,如果你是周天子如何管理?然后通過學生的合理猜想,教師出示文字材料印證學生的猜想,形成師生的共鳴。
如果說歷史就是一種解釋,那么史料就是解釋的依據。史料是歷史教學的核心,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適合學生、適合課堂的史料才是好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將史料串成一節精彩的歷史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智慧和史學素養。
參考文獻:
蘇瑩.淺析初中歷史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39).
?誗編輯 董慧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