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背景導讀: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力倡導實行“自主、合作、高效、愉悅”的生本課堂教學模式。而實現這一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利用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共同完成預設學習目標,共同提高學習水平的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近幾年我在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中,隨著探索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增加,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
一、教師在小組合作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
片段:在上“梯形的判定”這節課時教師讓學生探究“同一底上的兩個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這一命題。教師口述要求:請大家先獨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后再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要求至少用三種方法。課堂上教師觀察到學生獨立思考時間大約用了3分鐘,然后開始組內交流。不知不覺10分鐘過去了,這時教師發現預設6分鐘的合作學習時間,已遠遠超出,組內交流卻沒有結束。為了完成后面的教學任務,教師只好強行停止交流的環節……
分析研究:應該說這個合作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探究和討論的價值。可是學生的合作學習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就成了空中樓閣。時間不足,將導致學生的思維還未充分打開就被別人的觀點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現象,使得小組合作成為學生之間的觀望和依賴。要有效實現小組合作,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所收獲,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尤其是涉及發散思維的訓練更需要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否則這樣的合作也只是形式。教師不必擔心花費過多的討論時間而影響了后面的教學進度。事實上,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鍛煉的空間更大,發言的積極性更高,能讓學生主動的獲得知識,“浪費”這點時間是值得的。
二、教師在小組合作中的主導作用體現不夠
片段:當教師布置好學習任務后,小組成員立即展開討論,教師或在講臺上來回走動,等待著評判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或在抓緊時間看教案思考下一環節該做什么;或在學生之間漫無目的地巡視……小組討論表面熱鬧,氣氛高漲。
分析研究:在表面熱鬧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效果、效率往往會大打折扣。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要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有效幫助與指導,要深入到小組中,了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分析他們的學習方法,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教師要時刻變換自己的身份,做一個促進者、幫助者、激勵者。
三、教師在小組合作后評價不具激勵性
課堂中面對學生的答案,教師通常用這樣的鼓勵語:“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棒、給你們小組加1分!”時間長了學生會感到不以為然,起不到激勵的作用。
分析研究:教師重復使用單一的評價方式,學生慢慢會失去興趣。首先,評價的內容應多元化。對學生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達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最終目標;其次,評價的對象既要關注個人,更要關注小組,把學生個人的競爭引向小組團體的競爭,強調集體智慧;第三,要讓學生參與評價。評價別人的學習,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參與評價,學生才會對學習活動有認同感,才會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只要我們正確運用、合理調控,相信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誠實守信、競爭意識、團隊精神和交往藝術等品質都將得到展示和提升。
?誗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