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虹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幾乎每節課都會提問。但是我們對“問題”科學卻知之甚少。也很少去想自己在課堂上的提問是否科學,是否對教學起到應有的作用?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紐威爾和西蒙認為:“問題是這樣一種情境,個人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馬上知道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就構成問題。”簡言之,問題是個體未能直接達到目標時所處的情境。而在心理學中的“問題”強調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心理上的努力”;二是要運用新知識(組織新的信息)或重新組合已有知識經驗(以新的方式運用已知的信息)。
縱觀我們的課堂,很多時候是老師在不斷地提問,而學生卻應者寥寥。這樣的問題,只能說它是老師的“問題”,卻與學生無關。這樣的課堂,當然也不可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不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高三的復習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在復習中做到有的放矢?這些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一、從提問入手,在備課中認真組織自己整堂課的問題,把這些問題變成學生的問題,引導他們動手并動腦
如在復習高一“稅收及其特征”這一知識時,備課時,按照DISCOVER問題連續體矩陣,我把整個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三類問題:
1.封閉式問題:這類問題是所謂的直問直答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用不大,在教學中我采用得較少,僅對那些需要“識記”的知識使用。如:稅收的含義是什么?
2.半開放式問題:本堂課,我多采用了這類設問。一方面,在相當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一定幫助;另一方面,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足,在設問中還不能過多地使用全開放式問題。
這類設問貫穿了教學的前后,如:
上課開始不久,要求學生:從教材中“稅收”的含義中,提煉出稅收的“主體”“目的”“依據”“手段”“特點”和“地位”。這是教材中沒有講授的內容知識,對于學生把握稅收含義的內涵,探究稅收含義與特征相互聯系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深入研究問題的精神。
3.全開放式問題:這類問題對于師生來說,問題、方法以及結論全都是開放和綜合的。這個過程從開始到完成,其解釋都是開放的,而最終的結論將廣泛依賴于問題呈現者和解決者的不同視角、觀念、分析和意圖而各不相同。這類問題對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展現學生的知識面是很有用的。在這一課中,我請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知識,說明:在財政收入的四個形式中,為什么稅收才是最主要的形式,它與其他收入形式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作為課后的思考題,給予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與時間。
二、變換角度提問,不拘泥于常規設問
教材中的已有內容和知識,只是闡釋了一方面的內容,這時我就把它拓展為其他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并學會從已知知識演繹出未知知識。這也是高考解題的一種技巧和能力。
從不同學科提問,不拘泥于學科的界限,教會學生從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熱點問題或材料。把常見的哲學問題從經濟學角度去設問,把常見的政治學問題從哲學角度去提問等等。
如:材料顯示:某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的結論是:在當前經濟疲軟、市場萎縮的情況下,房地產市場的交易量激劇下滑,政府應該采取財政、稅收等措施來“救市”。而在一份對該市市民的調查報告中卻有94.6%的人認為“房價泡沫應該降一降了,反對政府采取措施救市”。
面對這樣的材料,一般的設問都會從哲學角度讓人去思考“為什么房地產研究中心與市民的觀點會截然不同”?但我卻讓學生從經濟學角度去思考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
通過這一問題的解決,教會學生對于經濟類論述題也要把握好“主體”,學會從材料中找出經濟主體,然后再返回教材,找到相應的知識點。推理過程如下:
房地產研究中心→主要站在房地產產業和房地產商的角度思考問題→賣者→房地產企業→企業的目的→盈利→“救市”可以讓房地產企業在市場不振的情況下,不降價或少降價而增加銷售量,從而獲利更多→造成救市。
市民→買者→想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體→房價存在“泡沫”,不符合消費者求購商品的價廉物美的標準→救市不能讓房價降到人們的心理承受范圍→反對救市。
三、要教會學生提問
在傳統的傳授式教學中,學生還處在老師“要我聽”的階段,往往還處于《學記》中所說的“不憤”“不悱”狀態之中;而學生提出問題表明他們正處于“憤”和“悱”的狀態,是老師“啟”和“發”的時機,這時學生聽老師的解答是“我要聽”。可見,提問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標志。
作為老師要為學生提問營造自由寬松的氛圍:要鼓勵學生說“不”。要讓學生懂得:老師也會出錯,課本也不一定對。不要對學生的提問馬上作出回答,和學生一起共同提出問題、共同討論。引導學生在影響思路暢通的關鍵處提問,在思維制高點的疑難處提問,在解決知行結合的聚焦點上提問,在向書本權威挑戰的超越點上提問。
在講解一道材料分析題時,原題的題目是:“請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G省政府是如何推動該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在講解完該題后,我要求每個學生根據這則材料,用相同的知識要求,提出不同的問題。于是,學生們紛紛討論開來,最后一致推舉出兩個最好的題目:
①請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為G省政府發展文化產業推出建議。
②請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就G省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三個問題的理論要求相同,但由于問題的側重點不同,所以在答案的組織上也就不盡相同。由于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他們已經發現了在答題時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所以在分析題目上,解答題目時,都比較順利。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正是我所追求的教學目標。學會提問,不僅是教師自己要會提問,把握提問的科學性,更要教會學生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使教學課堂活躍起來,這對于高三的復習課而言,是相當重要也是相當可貴的。
?誗編輯 王亞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