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宜興 214221)
紫砂茶具享負盛名,人們把紫砂茶具推崇為“世間茶具之首”,負有“名陶名器,天下無相”的美稱,冠絕于世,深受世人的親睞,紫砂壺形態萬千、風格獨特,雖大致上有圓器、方器、花器和筋紋器之劃分,但實際上更是千變萬化、兼容并蓄,無不明快有力、和諧端莊、古樸典雅、韻味自然,同時,紫砂壺往往與中華傳統文化融會貫通,具有文化質感,寓意深遠。一代代紫砂藝人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于傳統和現代、繼承和創新中感知紫砂藝術精髓,并精心選配優質紫砂泥,使一件件作品達到泥質和技藝、藝術和文化的完美結合。
綜觀每一把優秀的紫砂壺,無不具有鮮明的特征,作為藝術品,紫砂壺的特征大致也包含具體形象和抽象意境兩部分,表現到每一件作品上,形象又可延伸出造型、裝飾等內容,而意境無疑囊括了人文、情感、思想等內涵層面的內容。無論是怎樣的一把紫砂壺,它必然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特征點,而這些特征點便構成了壺的精髓所在?,F以紫砂壺 “明月松間照”(見圖1)為例,通過其花器造型、象形裝飾和古詩意境,談一談其整體風格特征,呈現其在藝術和文化方面的風貌。

圖1 明月松間照壺
紫砂花器是紫砂壺常見的造型之一,花器的概念大致可表述為以直接摸擬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型的基本形態。花器在模擬客觀形象時又分為二種,一種是直接將某一種對象的典型物演變成壺的形狀,另一種是在壺體恰當部位,以裝飾手法附貼形象??傊?,花器造型具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征,形象生動,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美好的心靈感受。被譽為紫砂壺制作“鼻祖”的供春,由他所創制的“樹癭壺”便是典型的花器作品,該壺以銀杏樹樹癭為原形,古樸可愛、紋理繚繞,猶如古銅器,大有返璞歸真的意境,可以說,紫砂花器藝術便是宜興紫砂的開篇史。這把“明月松間照”紫砂壺延續了“樹癭壺”的形態風格精髓,古拙而不失自然,同時更遵循花器造型原則,將花器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
“明月松間照壺”是以自然界中的松樹為原型,取松枝、松針和斑駁的松樹皮等為物象基礎,惟妙惟肖地融入整體造型架構中,營造出一幅自然生動的意境畫面,不僅美觀優雅,更帶給人豐富的聯想與感知。壺身豐潤飽滿,表面呈起伏有致的樹皮狀,凹凸之感十分強烈,增添了生動氣息;壺蓋圓潤平薄,切于壺口嚴絲合縫,無論是壺身還是壺蓋,其表面主體均以斑駁自然的樹紋裝飾,深淺均勻、大小不一,共同組成一幅惟妙惟肖的畫面;一彎壺嘴從壺身前端探出,似一根樹枝,樹洞清晰巧妙;圈把也由松枝構成,一根頗有韌勁的松枝從壺身下側探出,向上彎折成壺把狀,然后再分叉成兩節,粘連于壺身上側,嘴與把前呼后應,不失自然韻味,更具高雅神氣;壺鈕方正斜頂,置于蓋頂中央猶顯穩健端莊,其形好似一座山間小屋,與松樹之姿態巧妙對應,更顯意境之統一和諧,完成了主體與細節的配置效用。
整器造型頗具花器風范,其泥質素雅古拙,形態凹凸不平、古縐滿身、紋理繚繞,寓物象于未識之中,而壺體上的貼塑裝飾則進一步升華了整體風格特征。一片片生動而整齊的松針自然地貼于壺身一側,每一顆松針都處理得極為細膩而精致,真實可愛。松針在壺身的布局位置也頗為講究,它們與壺把樹枝對應,仿佛是從壺把處攀伸而出的一道風景,不僅具有妙趣自然的整體感,更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之美,將整器形象特征烘托得不言而喻。
紫砂壺“明月松間照”的名字出自于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其整體形象圍繞詩句展開,松樹、山居等靜態物象巧妙地組合于一壺之中,渾若天成,展現出壺之風范和詩之境界,并升華出一定的人文內涵,對應整把壺的文化特征,給人以美好的感受。紫砂壺“明月松間照”無論是素材提煉、形象詮釋、作品命名,還是其內在的含義傳達,均流露著與古詩融為一體的格調之美,奠定了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特征。整壺氣韻清新、幽靜、恬淡,于詩情畫意、優雅形態中寄托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