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北京 100094)
空間對接機構是對接任務的重要部分[1],隨著小型探測器、衛星等無人航天器的對接需求日益增加,小型對接機構日益受到關注,爪型對接機構屬于小型航天器無人自主對接機構,具有機構簡單、設計緊湊、自適應能力強、小型化、輕量化等優點,是我國未來無人空間任務對接機構的重要發展方向。
國內對小型航天器對接機構的研究相比國外較晚,曲廣吉,于偉、楊芳等主要研究了異體周邊式與中心式對接機構[2-7],研究成果并不適用于爪型對接機構,對爪型對接機構的動力學作用機理及對接表現并未涉及。類似爪型對接機構應用于美國的“軌道快車”(Orbital Express)計劃[8-11],但是公開發表的文章中也未見其動力學仿真分析的相關文章。由于爪型對接機構構型與桿錐式、周邊式對接機構完全不同,對接過程也必然有差異,必須研究其對接過程位姿表現及力學機理、確定影響因素。同時,受到地面模擬空間環境試驗方法的限制,難以充分有效地開展對接機構的地面試驗研究。因此,仿真模擬成為對接機構對接過程動力學研究的主要手段。
為了掌握新型爪型對接機構對接過程位姿表現及力學機理、確定影響因素,本文利用Adams建立了考慮對接過程中的接觸、摩擦及碰撞等非線性因素的對接機構動力學模型,對對接過程進行仿真,分析捕獲手抓捕力、捕獲手摩擦力、緩沖器彈簧力、絲杠驅動電機力的變化與對對接過程的影響,對對接過程進行了詳細階段劃分,并且從能量角度進行了緩沖器性能研究,可用于爪型對接機構的進一步優化設計與研究。
爪型對接機構主要由主動部分和被動部分組成,二者分別安裝于主動航天器和被動航天器上,對接機構的構成如圖1所示(下文所述“對接機構”均指爪型對接機構)。其中,對接機構主動部分包括捕獲手、驅動傳動部件、緩沖器、主體結構;被動部分屬于配合捕獲定位的瓣殼體結構件。

圖1 爪型對接機構Fig.1 Claw-type docking mechanism
1)捕獲手伸出打航天器開準備對接
捕獲手在初始狀態下收攏于主體結構內,接到指令后,捕獲手通過驅動傳動部件作用,在主體結構內由下向上平動伸出,捕獲手關節扭簧解除約束,在扭簧作用下捕獲手張開,其打開狀態如圖2(a)所示。
2)捕獲手捕獲瓣殼體實現軟連接
當對接機構接到捕獲指令后,捕獲手迅速收攏。捕獲手在收攏過程中先抱緊瓣殼,利用捕獲手調整主、被動機構(航天器)相對位姿關系,形成初步位置對準,如圖2(b)所示。

圖2 對接過程階段劃分Fig.2 Phases of docking process
3)捕獲手收回,主、被動部分形成剛性連接。
在捕獲完成后,通過收回捕獲手將兩航天器相互拉緊,過程中進一步校正位姿偏差,捕獲手收回至主體結構內,瓣殼體開始壓縮緩沖器,如圖2(c)所示,捕獲手持續拉緊形成連接預緊力,最終完成對接,如圖2(d)所示。
為便于分析,將對接過程相應劃分為3個主要階段:初始捕獲段、軟連接段、剛性連接段,分別對應圖2中的(a)到(b)、(b)到(c)、(c)到(d)過程。定義捕獲手完成合攏時,為軟連接段的起始時刻,對應圖2(b);捕獲手拉至瓣殼手指槽,并且與緩沖器配合對瓣殼形成運動約束時為剛性連接段的起始時刻,對應圖2(c)。
對接機構的仿真,首先要建立符合幾何特征、對接原理的幾何模型,然后將建好的三維模型導入Adams仿真平臺,添加約束條件,建立反映對接機構接觸、摩擦等非線性特性的動力學模型[12-14],對接機構虛擬樣機模型如圖3所示。
捕獲手與瓣殼之間添加接觸約束(Contact),根據材料特性修改參數并添加摩擦。緩沖器與瓣殼在對接過程中會發生接觸碰撞,添加接觸約束(Contact),Adams中采用的接觸動力學模型為Hertz沖擊函數模型[12,15]:

式中:F為法向接觸力;K為接觸剛度系數;C為阻尼系數;δ、分別表示接觸法向嵌入量和穿透速度;e為剛度項的貢獻因子。

圖3 對接機構虛擬樣機模型Fig.3 Simulator of docking mechanism
兩航天器在相對靜止且相對姿態角為零時為理想的對接狀態,定義在對正對接狀態下,捕獲距離(圖3中所示主、被動對接面中心軸向距離)為150mm時捕獲指令發出,仿真過程開始,捕獲距離小于1mm且無遠離趨勢時,仿真過程結束。
主、被動航天器分別連接于爪型對接機構主、被動部分上(圖3)。其相對本體質心坐標系的質量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航天器質量參數Table 1 Mass Parameters of Spacecraft
1)軟連接段開始時刻的確定
對接過程開始時刻,捕獲手為打開狀態,接到捕獲指令后,對接機構的捕獲手首先收回合攏,三個捕獲手的合攏情況相同,圖4為其中一個捕獲手肩關節的轉角變化。

圖4 捕獲手關節轉角Fig.4 Angle of capture hand joint
由圖4可見,捕獲手初始處于打開狀態,其關節轉角量在80°以上,在7.4s時,關節轉角開始小于2°,捕獲手關節轉角合攏了98%以上,之后捕獲手關節轉角還有小幅下降,但是變化趨勢平緩。當關節轉角小于2°時,如果捕獲手可以捕獲到瓣殼,則瓣殼一定不會再脫離,認為捕獲手合攏基本完成,規定7.4s時為軟連接段的起始時刻,即捕獲手的合攏只需要7.4s就完成了。
2)剛性連接段開始時刻的確定
剛性連接段的開始時,3 個緩沖器與3 個手指槽應全部同時受力,因為可能存在已有緩沖器與手指槽受力,但個別緩沖器或手指槽還未受力的情況,所以剛性連接段的開始時刻應為這6個受力位置中最晚受到力作用的時刻,圖5為最后受力的手指槽受力變化,其他手指槽受力時刻稍早,但都在0.5s以內,在此沒有列出具體曲線。

圖5 手指槽受力Fig.5 Pressure of finger groove
由圖5可見,從37s開始,捕獲手受到手指槽的作用,說明已拉至手指槽位置;此時所有緩沖器也全部受力,分析可知,對接過程進入剛性連接段,定義剛性連接段開始時刻為37s,這段過程中捕獲手與緩沖器對瓣殼形成運動約束。
3)對接過程分析
圖6為主被動對接航天器的捕獲距離變化曲線,捕獲距離能夠直接反映兩對接部分的接近情況。

圖6 捕獲距離變化Fig.6 Variation of capture distance
由圖6可見,0-13.5s,捕獲距離保持在150mm,13.5-21.5s,捕獲距離加速下降,21.5-30s,捕獲距離勻速下降,30-37s,捕獲距離波動且基本沒有下降,37s至對接過程結束,捕獲距離勻速下降。
首先分析初始捕獲段,由圖7可知,0-7.4s內捕獲手夾緊力為0,說明捕獲手沒有接觸瓣殼,所以捕獲距離沒有變化。在圖6中,E點對應時刻為37s,與圖5所示的手指槽受力時刻完全相同。此時剛性連接段開始,按機構原理可知,捕獲距離勻速下降。AE段即為對接過程的軟連接段,這段過程是對接過程中最復雜的階段,下面對這段過程進行詳細分析。

圖7 捕獲手夾緊力Fig.7 Pressure of capture hand
由圖6可見,軟連接段的AB段中,捕獲手夾緊力為0,沒有夾緊瓣殼,捕獲距離仍然保持為150mm。由圖7可見,在13.5s時,夾緊力開始上升,此時對應圖6所示捕獲距離的B點,在BC段,捕獲距離加速下降,可知捕獲手與瓣殼間存在相對運動,分析引起加速接近運動的影響因素,給出捕獲手與瓣殼摩擦力變化如圖8所示。

圖8 捕獲手摩擦力變化Fig.8 Variation of friction on capture hand
由圖8可見,由13.5-21.5s,捕獲手與瓣殼摩擦力大于0,對應圖6的BC段,由于相對滑動摩擦力作用,捕獲距離開始加速下降,當瓣殼在摩擦力作用下加速到與捕獲手相對靜止時,摩擦力又下降為0直至31s,對應圖6中捕獲距離CD段的勻速下降。
圖9為緩沖器的受力變化情況,綜合圖8和圖9分析,從31s左右開始,摩擦力和緩沖力都開始增加,說明瓣殼已經接觸緩沖器,緩沖器才有力作用。緩沖器的彈性力會使瓣殼運動受到一定阻礙。由于靜摩擦力作用,瓣殼體開始壓縮緩沖器,捕獲距離減小,當緩沖器壓縮一定量后,緩沖彈力會大于靜摩擦力,靜摩擦力不足以保持瓣殼與捕獲手的相對靜止,捕獲手指與瓣殼開始出現相對滑動產生滑動摩擦力,按照庫倫摩擦力的原理,滑動摩擦力小于靜摩擦力,因此緩沖器的壓縮量釋放,摩擦力又使瓣殼運動壓縮緩沖器,如此反復作用引起圖6中捕獲距離DE段在78 mm 上下波動。從圖9中可見,在31~37s時,緩沖力有三次大于零的波動,對應捕獲距離DE段的3段下凹過程。由緩沖器行程變化(圖10)也可以看出,這段過程中緩沖行程有三次上升,可以證明緩沖器反復受壓,捕獲距離持續波動。

圖9 緩沖力變化Fig.9 Variation of buffer force

圖10 緩沖器行程變化Fig.10 Variation of buffer stroke
綜上,爪型對接機構的對接過程分為五個階段:①自由對接階段。捕獲手合攏但未接觸瓣殼體,兩個航天器處于自由狀態。②加速接近階段。捕獲手夾緊瓣殼,兩個航天器建立軟連接;捕獲手在絲杠驅動下以恒定速度向主動航天器收攏,因此捕獲手與被動航天器間的相對滑動產生滑動摩擦力,導致兩個航天器相互靠近。③穩定接近階段。捕獲手與被動航天器的速度保持一致,摩擦力為0,被動航天器以恒定速度接近主動航天器。④波動調整階段。瓣殼接觸到緩沖器頂端,由于緩沖器中彈簧的支撐作用靜止;捕獲手仍然以恒定速度向主動航天器收攏,捕獲手與被動航天器間的相對滑動產生滑動摩擦力,摩擦力與緩沖力反復調整,捕獲距離波動。⑤剛性連接階段。捕獲手拉至手指槽,被動航天器在緩沖器與捕獲手的合力作用下,以恒定速度接近主動航天器直至對接結束,剛性連接建立。在不同的階段中,對接過程的影響因素、作用機制及具體表現各不相同,分別由捕獲手抓捕力、捕獲手摩擦力、緩沖器彈簧力、絲杠驅動電機力等相互作用,交替出現。
4)緩沖器性能
圖11為對接機構電機輸入能量和緩沖器吸收能量的變化情況,紅線為電機輸入能量曲線,藍線為緩沖器吸能曲線。因為初始時刻系統靜止,所以電機輸入的能量即為系統的全部輸入能量。

圖11 緩沖器吸能情況Fig.11 Absorbable energy of buffer
由圖11可以看出,兩條曲線十分接近,3 個緩沖器吸收的總能量與電機輸入的能量變化趨勢相同,曲線前段比較平滑,因為被動部分還未壓縮緩沖器,緩沖器沒有吸能,電機輸入能量在軟連接段達到0.431J。從37s開始,緩沖器吸能和電機輸入的能量同時開始增加。對接完成時,電機對系統輸入的總能量為69.1J,主要作用于緩沖器的壓縮,緩沖器儲存了68.5J的能量可供分離使用,約99%的電能儲存至緩沖器中。
本文通過對航天器爪型對接機構對接過程進行動力學研究,建立了反映對接機構接觸、分離、滑動、摩擦和碰撞等非線性因素的動力學模型,實現了標稱狀態下對接機構對接過程的全程仿真模擬。結果表明:①爪型對接機構對接過程中,主被動航天器的接近情況不是線性減小的,捕獲距離接近情況可分為前述五個階段表現;②在捕獲距離減小過程中,從30~37s有7s左右的波動過程,造成波動的原因是手指摩擦力與緩沖器彈力的相互作用,需進一步關注波動情況對兩對接航天器及其有效載荷的具體影響;③從37s開始,緩沖器將持續壓緊直至對接結束,捕獲距離呈線性下降,緩沖器可以儲存68.5J的能量供分離使用,約99%的電能儲存至緩沖器中。
(References)
[1]婁漢文,曲廣吉,劉濟生.空間對接機構[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2 Lou Hanwen,Qu Guangji,Liu Jisheng.Space docking mechanism[M].Beijing:Aeronautical Industry Press,1992(in Chinese)
[2]于偉,楊雷,曲廣吉.空間對接機構動力學仿真分析[J].動力學與控制學報,2004,2(2):38-42 Yu Wei,Yang Lei,Qu Guangji.Dynamic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spacecraft docking mechanism[J].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2004,2(2):38-42(in Chinese)
[3]曾辛,于登云,曲廣吉.周邊式對接機構的運動學問題[J].航天器工程,1994(3):36-41 Zeng Xin,Yu Dengyun,Qu Guangji.The dynamic problems of peripheral docking mechanism[J].Spacecraft Engineering,1994(3):36-41(in Chinese)
[4]于登云.航天與力學:內翻型與外翻型對接機構空間對接過程動力學仿真比較[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Yu Dengyun.Aerospace and dynamics:the analysis comparison for out-transfer mode and in-transfer mode docking mechanism[M].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5(in Chinese)
[5]楊芳,曲廣吉.空間對接機構差動式機電緩沖阻尼系統機構傳動原理分析[J].力學與實踐,2000,22(6):51-54 Yang Fang,Qu Guangji.Analysis of mechanismic transmission principle for the differentially mechanicalelectronical buffer damping system in a spacial butt mechanism[J].Mechanics in Engineering,2000,22(6):51-54(in Chinese)
[6]李道奎,李明,盛以龍.航天器對接系統的Adams建模與仿真[J].湖南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9(1):49-52 Li Daokui,Li Ming,Sheng Yilong.Modeling and simu-lating of the space vehicles docking system[J].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s),2006,19(1):49-52(in Chinese)
[7]黃奕勇,李強,陳小前,等.自主在軌服務航天器空間對接過程建模與仿真[J].計算機仿真,2011,28(10):57-60 Li Qiang,Huang Yiyong,Chen Xiaoqian,et al.Modeling and simulating of independent on-orbit servicing spacecrafts’docking process[J].Computer Simulation,2011,28(10):57-60(in Chinese)
[8]林來興.美國“軌道快車”計劃中的自主空間交會對接技術[J].國際太空,2005(2):23-27 Lin Laixing.The independent rendezvous and docking technology in the plan of Orbital Express in America[J].Space international,2005(2):23-27(in Chinese)
[9]P Motaghedi.On-orbit performance of the Orbital Express capture system,SPIE 69580E[C]//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Albuquerque:STAIF,2008
[10]T Nilson,S Christiansen.Docking system for autonomous,un-manned docking operations[C]//2008IEEE Aerospace Conference.New York:IEEE,2008:2770-2783
[11]S Stamm,P Motaghedi.Orbital express capture system:concept to reality[C]//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Albuquerque:STAIF,2004:78-91
[12]陳志偉,董月亮.MSC Adams多體動力學仿真基礎與實例解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 Chen Zhiwei,Dong Yueliang.MSC Adams the base of multi-body dynamic simulation and example analysis[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12(in Chinese)
[13]鄭建榮.Adams虛擬樣機技術入門與提高[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Zheng Jianrong.Adams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advancement[M]. Beijing:China Mechine Press,2002(in Chinese)
[14]MDI.Adams user reference manual version[Z].Winter Haven:Mechanical Dynamics Inc,2000
[15]G M L Gladwell.經典彈性理論中的接觸問題[M].范天佑,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 G M L Gladwell.The contact issues in the classic elasticity theory[M].Fan Tianyou,translated.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1(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