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嵐,馬雪莉,滕安娜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泰安271000)
近年來,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豐富了農業高等教育體系結構。高職園藝類專業肩負著大批量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目標是培養與現代園藝產業相適應,掌握專業必備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從事專業實際工作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園藝產業生產、涉農企業管理和服務等第一線工作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園藝產業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園藝專業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如何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技能型園藝專業人才是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主要目標。
1.1 發達國家高職園藝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國外對于園藝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較多,比較成熟的培養模式有:以職業崗位確定能力目標的CBE模式[1];以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確定能力標準的CEBT模式[2];校企合作確定學生職業活動的“雙元制”和“關鍵能力”培養模式[3]。以上幾種模式體現了3個方面的特征:①實用性。實用性是發達國家高職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核心,其貫穿于發達國家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的構建及教學實施過程的始末。②實踐性。無論CBE模式還是CEBT模式,發達國家高職教育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和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生產勞動。政府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學校實踐教學,要求企業和農場無條件向農業高職學生開放,使高職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實施有可靠保障。③開放性。現代園藝教育乃至農業教育的發展是發達國家的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和一項系統工程,其辦學主體、資金來源甚至師資引進都強調社會多方面的廣泛參與。多樣性與合作性的發展,使發達國家的高職園藝教育形成了一個開放型的社會有機網絡[4]。
1.2 我國高職園藝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多年高職教育改革,我國也有多種可供借鑒的人才培養模式。如“2+1”模式[5]、“五環聯動”模式[6]、“訂單教育”[7]等。毛燕進行了高職園藝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提出應根據新形勢對人才的要求及園藝專業畢業生現狀,從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探索[8];張樹寶等對林業類高職學生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創新并實踐了“工學結合4+2”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要求學生第1~3學期在校內學習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第4學期在專兼職教師的指導下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訓,第5學期回到學校完成其他專業理論學習,第6學期再到企業進行畢業綜合實訓,這一過程加大了實踐教學比例,突出了實踐能力培養[9]。
當前“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校企合作為依托,走‘工學結合、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已成為基本共識。各高職院校根據社會需要和市場需求,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創新,并形成了不同特色。但是在現實中,很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果與培養目標存在較大偏差,歸根結底是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
2.1 模式的內涵 “兩線”是指以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為目的,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雙線”并行。根據園藝專業農時性較強的特點,以學生全過程參與生產實踐教學為一條主線;根據市場調研,了解工作崗位技能要求,推進專業核心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能力對接,以理論教學圍繞實踐教學為另一條主線,實現“雙線”并行,全力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術應用能力。
“四段”是指以“單項實訓-專項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訓”循環遞進培養學生技能的要求,采取“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的學習學期劃分為4個階段;崗位層層遞升,使學生在每個階段可以獲得不同技能,使教學過程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三融合”是指校企深度融合、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融合、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融合。一是創新和深化“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強化落實學生的“頂崗實習”,達到校企深度融合。二是強化落實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融合。立足園藝專業學生崗位技能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突破傳統的“三段式”學科體系,將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和職業素養培養有機融合,從單一學科素養到綜合職業素養培養,從單純實習實訓到全面素養培養相融合,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三是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融合。采取有效措施,實現雙證的有效銜接及融合。通過實行靈活、開放的學分轉換制度,構建雙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雙向互通。
2.2 模式的構建
2.2.1 模式設計。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符合地域經濟發展需求,圍繞園藝技術在企業中的生產應用、發展趨勢,組織專業相關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行業企業需求進行調研,確定園藝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崗位、工作內容及要求。從這些崗位需求中篩選出典型工作任務,再找出具有教學價值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課程開發,并形成課程體系。以專業行動領域為基礎,以學生就業崗位為依據構建課程;以職業目標為依據,確定學習目標;以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為依據,組合序化學習內容;以職業標準、工作規范為依據,確定考核目標;以工作環境為參照,設計教學環境。充分體現“行業導向、項目載體、任務驅動、能力核心”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理念。“兩線、四段、三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流程見圖1。

圖1 “兩線、四段、三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流程
2.2.2 模式運行。按照實踐教學“單項實訓-專項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訓”循環遞進培養要求,采取“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的學習學期劃分為4個階段,實現學生技能培養。
第1階段(1~2學期):以公共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為主,根據園藝行業崗位職業技能,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基本技能的單項實訓。
第2階段(3~4學期):在校內外實訓基地,圍繞專業技能開展生產性專項實訓,通過單項任務和技能的反復訓練,使學生基本掌握專業崗位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和技術操作熟練程度。
第3階段(4~5學期):采用循環“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分別在學院內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綜合實訓,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
第4階段(5~6學期):到省內外校外合作企業,以企業員工的身份進行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實踐鍛煉、積累專業實踐經驗,體驗由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體現出來的企業文化。
2.3 模式構建
2.3.1 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學院代表、系部代表與企業行業代表成立開放式校企聯盟。遵循“互相支持、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基本原則,充分利用學院和企業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信息資源,在學生實習實訓、就業、員工培訓、課題研究、技術咨詢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努力推進產、教、研合作對接,切實提高執行力,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共同開展專業人才培養。
2.3.2 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需求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以園藝專業的主要職業崗位群及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從崗位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分析入手,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園藝技術專業通用素養平臺、專業能力平臺,其中,專業能力平臺又劃分為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和專業拓展模塊,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需求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
2.3.3 建設“教、學、做”一體的專業核心課程。由專業骨干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組成專業核心課程建設項目組,按崗位需求進行項目化課程開發,科學設置,動態管理。以職業崗位標準引導專業課程體系,企業崗位需求引導課程教學內容,將企業文化理念和職業情景融入教材,實現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的無縫對接。加強信息化教育建設,大力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建立網絡課程、優質專業核心課程、精品課程,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拓展學生學習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推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改革,開發虛擬生產過程,提升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的效率和效果。
2.3.4 通過完善基于農時需要的校企員工互聘機制,建立“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根據園藝產業生產特點,與校企合作企業實施農忙季節支持計劃。企業生產農忙時節,企業制訂學生需求計劃,學校制訂學生到企業的實習計劃,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性教學。一方面,教師在企業可以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學;另一方面,還能擔任企業技術顧問進行技術指導。在企業生產閑期,聘請企業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和兼課,同時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開發和教學資源建設。逐步形成一支既能從事“學做合一”課程教學,又能從事技能實訓指導、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在學生培養、專業教學、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安排與管理、學生就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促進人才的培養和專業建設。
3.1 畢業生綜合能力評價大大提高 分別對2010屆、2013屆畢業生進行職業素養和操作技能測試(表1)。通過對兩屆畢業生質量測試結果進行比較,發現教學體系改革后,畢業生質量測試全部及格,質量測試結果優秀率大大提高(30.6%),而實施方案前優秀率僅為10.5%,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后,質量測試結果良好率也高出2個百分點。這充分顯示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切實加強了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高。

表1 2010與2013屆別畢業生質量測試結果比較
3.2 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顯著提高 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使2013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7%以上。通過調查問卷可知,學生的自我創業能力大大提高,85%的學生在園藝行業企業單位實習就業,其中90%的企業為私營企業。畢業頂崗實習中,通過學生的實習表現,86.0%的實習單位表示要深度培養學生,繼續留任學生擔任技術員,79.7%的學生認為通過頂崗實習既驗證了課堂學習理論知識,也是踏入社會、實現就業的基礎平臺。通過對專業崗位調查發現,專業學生就業方向:45%從事農資營銷,10%從事行業企業經營管理,30%在第一線從事植物生產管理,5%自主創業。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有明顯提升,就業質量顯著提高。
3.3 實習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逐年上升 經過調研,2010年學生實習單位對專業畢業生滿意度為88%,2013年上升至95%。對畢業生的評價主要是:工作踏實,能吃苦耐勞(36.6%)、專業基礎知識豐富,實踐操作技能過硬(44.0%)、專業基礎知識欠缺,實踐操作技能較強(8.0%)、專業基礎知識扎實但實踐操作技能差(5.0%)、不愛勞動(6.4%)。這表明企業對園藝專業畢業生評價較高,一致認為畢業生吃苦耐勞,學農愛農,操作技能強,接受能力強。
通過“兩線、四段、三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推進了校企深度融合,校企雙方在學生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技術服務等方面都有了較深入的合作。當企業生產旺季大量需要人力資源時,學院可以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派教師和學生為企業分擔壓力。合作企業也愿意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并派兼職教師進行指導和管理,建立頂崗實習長效機制,促進“校企合作”機制體制的創新。二是實現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顯著提升。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后,園藝技術專業構建了新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進行項目化課程改革,將企業生產項目導入課堂,通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及企業評價相結合方式評價學生,使學生不僅學到了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形成了團隊協作、分析問題等方面的能力,綜合表現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1]BLAIR BENJAMIN F,MEGHAN MILLEA.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mpensation: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4,38(4):643.
[2]HARALD SCHOMBURG,ULRICH TEICHLER.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Europe-Result from graduate surveys from twelve countries[M].The Netherland:Springer,2006:105 -112.
[3]王樂夫,姚洪略.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剖析及對我國職教發展的借鑒[J].高教教育,2007(3):5-9.
[4]吳繼云.福建省農業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5]陳衛元,杜慶平,李成忠.高職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0(30):127-130.
[6]張庚靈.農業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6.
[7]蔣夫爾.新疆農職院改革創新探索多種模式校企合作紀實[N].中國教育報,2010-03-25.
[8]毛燕.高職園林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8(6):27 -28.
[9]張樹寶,郝華濤,張曉明.工學結合“4+2”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07,25(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