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梅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321007)
1998年以來金華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定量分析
曾小梅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321007)
構建了浙江省金華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運用均方差法確定了各項指標的權重。通過建立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對1998—2011年以來金華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定量分析與評價。結果表明,1998—2011年金華市環境與經濟發展經歷了初級協調發展類經濟環境同步型(1998年)、中級協調發展類經濟環境同步型(1999—2002年)、中級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2003年)、良好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2004—2011年)4個階段。金華市環境經濟協調發展度整體水平逐年升高,但經濟綜合實力和環境承載力差距也有所增大。環境的滯后是影響金華市實現環境經濟優質同步發展的主導因子。
浙江省金華市;環境;經濟;協調度;協調發展
自20世紀50—60年代起國外就開始研究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中國關于此問題的研究相對較晚,第一篇環境經濟論文《應當迅速開展環境經濟學的研究》1978年才誕生。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者已投身于這一領域的研究中[1-3]。依據視角的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投入產出模型視角、成本收益視角、綠色國民收入核算法視角等三類。本文是將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看做一個大系統中的兩個相互影響的子系統,研究金華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
作為東部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金華市自2005年以來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使該市經濟逐年攀升,人均GDP于2005年達23 552元,2011年達52 538元。在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同時,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是金華市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本文構建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模型對1998至2011年金華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動態演變進行了診斷與分析,以促進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這對金華市本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中國東南部中小城市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金華市位于浙江省中部[4],為省轄地級市,東鄰臺州,南毗麗水,西連衢州,北接紹興、杭州;東經119°14′—120°46′30″,北緯28°32′—29°41′,南北跨度129km,東西跨度151km,土地面積10 942km2,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以丘陵和盆地為主;金華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級市、3個縣,總人數470.63萬人。
合理構建指標體系是進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的基礎,但當前學術界對指標的選取仍沒有統一標準[5-7]。為了較全面地反映出金華地區的環境狀況及經濟狀況,同時考慮數據的采集難度,通過反復篩選,最終選取了17個指標,其中經濟綜合實力8個,環境綜合實力9個(圖1)。

圖1 金華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體系
數據直接影響到分析結果,根據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連續性的要求,本文圖1中的17個指標的數據都是利用《金華統計年鑒》(1999—2012年)收集相關原始數據。
查閱相關文獻[6-11],在多個模型的比較分析后設正數x1,x2,…,xm為描述經濟的m 個指標,設正數y1,y2…,yn為描述環境特征的n個指標,分別稱函數(1),(2)為綜合經濟綜合實力函數和環境綜合實力函數。

式中:xi′——第i個經濟綜合實力評價指標(i=1,2,3,…,m);ai——第i個經濟綜合實力評價指標權重(i=1,2,3,…,m)。

式中:yj′——第j個環境綜合實力評價指標(j=1,2,3,…,n);bj——第j個環境綜合實力評價指標權重(j=1,2,3,…,n)。
xi′,yj′是經過標準化處理過的標準值。xi′的取值由下式給出,
當指標xi越大越好時:xi′=xi/λmax(3)
當指標xi越小越好時:xi′=λmin/xi(4)
式中:xi——第i個經濟指標值;yj——第j個環境指標值;λmax和λmin——相應于指標xi的理想值,yj取值依次類推。

依據離差系數原理構建了協調度C,以定量表達金華市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發展水平或狀態的相互協調度。數學模型為:式中:f(x)——經濟綜合實力評價函數;(y)——環境綜合實力評價函數;C——環境與經濟協調度;k——調節系數,k≥2,本文取k=2(k主要用于調節協調度C的計算結果,使其具有明顯層次性和差異性,根據協調度C的數學表達式,只要k≥2即可,為了計算方便,本文取k=2)。
協調度C反映的只是區域環境與經濟的協調情況,難以反映出區域環境與經濟的整體發展實力。為了定量描述環境與經濟的整體發展實力,引入協調發展度的概念,可以評價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高低,用D表示,其值在(0,1)之間,數學模型為:

式中:D——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度;T——環境與經濟綜合評價函數;C——環境與經濟協調度;f(x)——經濟綜合實力評價函數;g(y)——環境綜合實力評價函數;α,β——待定權重。本文認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故α,β的取值相等,均設定為0.5。
多指標的綜合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是整個評價過程的關鍵一環[12],本文采用均方差法對經濟綜合實力和環境綜合實力進行客觀確定權重,避免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本文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如下:進行指標無量綱化,消除由變量的量綱不同所造成的影響,采用將指標變量標準化的辦法。計算公式為:

在廖重斌[13]關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類型的劃分方法的基礎上,本文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得出了金華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分類體系以及判別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金華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分類體系及判別標準
按照上述均方差法確定指標權重的步驟,得出經濟和環境系統各指標的權重(見表2—3)。

表2 金華市經濟系統權重

表3 金華市生環境系統權重
根據上述協調發展公式,計算得出1998至2011年金華市14a間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情況,具體評價結果詳見表4。

表4 金華市環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及協調發展度
(1)金華市經濟綜合實力f(x)和環境綜合實力g(y)從1998—2011年總體上處于增長階段,且穩步提升,但均有小幅波動。f(x)從1998年的0.446 8上升到2011年的0.880 0,g(y)從1998年的0.490 7上升到2011年的0.623 1。14a間,只有1998,1999,2000年3a環境綜合實力優于經濟綜合實力,其余11a均滯后于經濟綜合實力,并且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說明金華市的經濟發展已超出環境的承載能力,金華市的環境綜合實力g(f)有待于進一步繼續提升。
(2)14a間,金華市協調發展度D值從1998的0.683 2上升到2011年的0.841 6。1998—2011年金華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經歷了初級協調發展類經濟環境同步型(1998年)、中級協調發展類經濟環境同步型(1999—2002年)、中級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2003年)、良好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2004—2011年)4個階段。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從1998年的初級協調發展類達到2011年的良好協調發展類,發展態勢尚好。但是由1998—2002年期間的經濟環境同步型轉變為2003—2011年的環境滯后型,這說明此階段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若金華市的發展仍然沿這種趨勢發展,將是非常危險的事。
(1)本文構建了金華市環境與經濟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及兩者協調發展度評價方法。運用均方差賦權法,借助協調發展度模型對金華市1998—2011年的環境質量變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進行了定量研究,有助于金華市根據環境狀況及經濟發展制定合理的協調發展政策。
(2)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金華市1998—2011年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經濟地位不斷增強。但也應該清楚地看到,該市從2003開始由原來的經濟環境同步型轉變為環境滯后型。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金華市的環境承載力已經遭到破壞,其波動變化將影響到該市的可持續發展。這說明金華市經濟的發展付出了環境的巨大代價。
隨著金華市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新一輪的經濟騰飛即將出現,認識和把握金華市過去14a的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情況對金華的發展頗為重要。當今,金華市要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依托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
[1] 李艷,曾珍香,武優西,等.經濟一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評價方法研究及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5):54-58.
[2] 黃海峰.珠三角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及GIS技術應用[D].北京:中國科學院,2006.
[3] 李雪銘,李婉娜.1990年代以來大連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定量分析[J].經濟地理,2005,25(3):383-390.
[4] 金華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金華調查隊.金華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5] 李倩,鞠美庭,邵超峰,等.基于復雜系統理論的天津市環境與經濟關系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13,26(1):109-114.
[6] 王振波,方創琳,王婧.1991年以來長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區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評價及其空間演化模式[J].地理學報,2011,66(12):1657-1668.
[7] 王輝,郭玲玲,宋麗.遼寧省14市經濟與環境協調度的時空演變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5):35-40.
[8] 張曉東,朱德海.中國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度預測分析[J].資源科學,2003,25(2):1-6.
[9] 劉鴻亮,曹鳳中.21世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全新思維模式的建立[J].環境科學研究,2006,19(4):148-153.
[10] 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二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19(2):171-177.
[11] 封毅,閻伍玖,崔靈周,等.蕪湖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6):211-215.
[12] 劉輝,任建蘭.山東省區域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關系分析[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2(1):54-58.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Jinhua City Since 1998
ZENG Xiao-mei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Zhejiang321007,China)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set of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extent t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economy system in Jinhua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using mean square error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and applying an evaluation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s of Jinhua City from 1998to 2011.Results indicate tha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economy system in Jinhua City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element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economy synchronization(in 1998),mediu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economy synchronization(from 1999to 2002),mediu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delayed environment behind economy(in 2003),and bett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delayed environment behind economy(from 2004to 2011).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vironment-economy increased year by year.In Jinhua City,there is a larger gap between economic strength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Delayed environmen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restricting bes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economy synchronization in the city.
Jinhu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environment;economy;coordinated degree;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
1000-288X(2014)02-0315-05
X196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64
2013-06-28
2013-08-14
金華市重點學科項目“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金市教職成高(2012)9號]
曾小梅(1980—),女(漢族),湖南省邵陽市人,碩士,講師,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經濟和廢棄物資源化研究。E-mail:xmz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