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網站2014年9月10日報道,9月8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65年召開的第14屆代表大會上確立的“國際掃盲日”。今年“國際掃盲日”的主題是“識字與可持續發展”,強調識字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識字幫助人們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治理方面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也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在創建可持續發展、繁榮與和平的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今年9月8日,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為“國際掃盲日”發表聲明。她指出,掃盲可以減少貧困,幫助就業,同時也是看懂醫生處方從而及時得到治療、改善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由于在育齡婦女教育方面取得的進步,1990-2009年間有200多萬名5歲以下兒童的生命健康得以保障。掃盲有利于人們獲得知識,培養自立和自信,從而使全民受益。
博科娃說:“我們冀求建立人人參與社會活動、人人求索知識的社會。若想成功完成掃盲計劃,就應該改變傳統方法,除了讀寫能力之外,還要培養可持續的消費和生活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貧困、降低災害風險、培養公民參與社會活動等更廣泛的能力。同時,新技術,特別是移動電話也為全民掃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博科娃呼吁各國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并在政治和財政上加倍支持,使人人認識到掃盲是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之一。
博科娃表示,今年11月在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舉辦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會議”,以及2015年在韓國仁川市舉辦的“世界教育論壇”都將把掃盲作為核心議題并展開全球討論,并爭取將其納入聯合國2015年后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中。同時,教科文組織正奔走于世界各地,以阿富汗、孟加拉、柬埔寨、埃及、尼日利亞、塞內加爾等國家為重點,將掃盲行動納入整體發展戰略中。
(《世界教育信息》編輯部秦悅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