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臺灣私立技專院校獎補助政策經歷了起始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發展時期。為了實現公平和效率相結合,臺灣對私立技專院校的獎補助分為基本型補助及獎助。其中,獎助分為計劃型獎助及績效型獎助,屬于獎勵性質,補助體現政府的責任。文章對臺灣私立技專院校獎補助政策的發展進行了梳理和解讀,分析得出臺灣大多數學校贊成現行獎補助款使用規定,但認為獎助與補助經費未明確劃分,審查操作過程和指標有待優化,激勵效果顯著。提出了政府應給予學校彈性運作、減輕學校負擔、提高執行效率及提升達成目標、追求公平和公正、實現信息化等建議和啟示。
關鍵詞:臺灣;私立技專院校;獎補助政策
一、政策背景
臺灣技專院校主要有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和專科學校三種類型。目前,臺灣共有技專院校93所(不含軍校),其中公立院校有20所,私立院校有73所。具體分布為:專科學校15所,其中公立的有3所,私立的有12所(都是醫護專科學校);技術學院25所,其中私立的有21所;科技大學53所,其中私立的有40所。
在臺灣,公立技專院校更受學生、家長、雇主等社會大眾的歡迎。因為公立院校的有形與無形資產、學校資源、教師資源、教師研究能力、學生求學表現與教師實務表現等方面的表現優于私立院校。而造成以上差異的很大原因在于公立技專院校受到的政府經費補助要優于私立技專院校[1],這使得公立技專院校擁有較充實的設備與豐富的資源,在學校自籌款方面的壓力小于私立技專院校。
臺灣有關規定指出,政府對于私立教育應依法提供必要的協助或經費補助,并進行財務監督[2]。1974年,臺灣公布了有關私立學校的規定,政府應對私立學校減免稅賦并對辦學成效良好的私立學校給予獎助。該規定指出,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獎勵包括對學校相關人員的獎勵、對學生的獎助、對辦學成績優良學校的獎助、對私立學校取得公有土地的協助、賦稅的優惠及減免。各級政府編列預算或設立基金對辦理成績卓越的私立學校予以補助。[3]
私立學校獎助辦法規定受助私立學校必須建校達2年以上,學校各項設施均符合規定,會計與人事制度健全且辦學成績優良,才符合接受獎助的條件。獎助的項目主要有增建與教學有關的校舍或購置重要設備,學校充實重要儀器設備,改善學校師資及獎勵教學上有特殊貢獻的教師,以及其他核準項目。
二、發展歷程
(一)起始期:1971-1989年
1971年之前,臺灣地方政府對于私立學校的獎補助,只有獎助學金。1971年以后,政府開始重視私立學校的發展,積極整頓私立學校,幫助私立學校解決經費困難,同時給予適當的優惠與協助。1971-1989年是臺灣私立技專院校獎補助政策發展的起始期,也是政策制定時期。1975年,臺灣教育部門頒布了《獎助私立大專院校改善師資處理要點》。1977年,臺灣政府頒布了《私立學校獎助辦法》。同年,臺灣教育部門開始專項獎助私立技專院校購買教學、實驗及實習所需的重要機械、儀器、設備,學校自籌1/2的經費。該項獎助政策改善了臺灣私立技專院校的教學、研究等軟硬件設備條件。
20世紀80年代,臺灣教育部門頒布了《私立大專院校興建學生宿舍、餐廳、廚房貸款利息補助作業實施要點》和《私立大專院校興建學生活動中心貸款利息補助作業實施要點》,后來又補助私立技專院校興建圖書館貸款與興建體育館(場)貸款的利息。1991年起,補助內容擴大為非限定建筑項目貸款的利息,即有關學校教學、學生生活的建筑均可提出申請。除此之外,臺灣地區還獎補助私立技專院校的學生。1976年,臺灣地區開始對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發放貸款,就學期間由政府支付貸款利息,畢業后分年償還本息。1977年開始,研究所的學生凡成績優異者均可領取獎學金;未領獎學金也無兼職者,每月則可領取助學金。
起始期獎補助政策的實施,使得臺灣私立技專院校的經營與運作更加制度化,改善了師資、充實了重要儀器設備,解決了貧困學生的就學困難等。學校校舍、餐廳、活動中心、體育場等的興建使學生生活更加方便,增加了學生活動空間。
(二)成長期:1990-2004年
1990年開始,臺灣私立技專院校獎補助政策發展進入了成長期,該時期,臺灣政府對私立技專院校的獎補助政策更加具體化。1990年,臺灣教育部門制定并頒布了《私立大學校院中程校務發展計劃獎補助》,提出根據公立學校經常性經費及基本圖書儀器設備費預算編制補助標準,計算私立學校學生應有的基本教育成本,此成本除由學生繳付的學費負擔外,不足部分由政府現有的各項獎助政策彌補。臺灣教育部門要求各學校規劃好中期校務發展計劃,經審核后結合學校的發展規劃給予獎助,使獎助與學校發展計劃結合,促使私立技專院校重視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確定發展的重點與特色。此項政策減少了公私立技專院校教育資源的差距。1996年,臺灣教育部門將各項私立技專院校的獎助政策與私立技專院校校務發展計劃整合,制定了“私立大學校院整體發展獎補助經費審查作業原則”,使私立技專院校的獎補助政策更具體化。
1997年起,臺灣教育部門對私立技專院校的財政支持區分為獎助與補助兩項,如1999年將經費中40%用于獎助、60%用于補助。補助主要以學校學生人數及師生比作為分配依據,學校規模越大,專任教師人事成本費越高,所獲得的補助越多。這樣使補助政策既反應成本的差異,也符合補助的精神。
(三)成熟期:2005年以后
2005年以來,臺灣對私立技專院校獎補助政策進一步完善,逐漸走向成熟。2005年以后,臺灣教育經費緊張,對私立技專院校的獎補助經費總額逐年下降,教育部門逐年減少獎補助經費,鼓勵學校自行募款。臺灣教育部門修訂了《私立大學校院整體發展獎助及補助審核作業原則》,明確規范補助依據、規模補助及投入補助;依據學校辦學績效、校務發展計劃給予獎助,并且把獎助經費使用的審查考核結果與補助金額掛鉤。教育部門還舉辦募款相關研討會,鼓勵學校募款,推動募款計劃。
成熟期,政府的獎助比例為65%,補助比例為35%。政府的主要職能為嚴格監督獎補助經費的應用,構建良好的經費競爭機制,所扮演的角色從輔導者和協助者轉變為監督者和審核者。這個時期,教育部門對私立學校的補助以學校發展需要為衡量依據,主要目的是彌補學校日常運作經費的不足,補助額度仍需要參考學校的辦學績效,而獎助額度則完全依據辦學績效,即政府重視學校發展與辦學績效,重視審核學校在教學、研究、推廣服務的成效,而對于學校的規模與師生比審核列為次要項目。
三、政策解讀
2002年以后,臺灣教育部門每年都制定了《獎補助私立技專院校整體發展經費核配及申請要點》[4],科學合理地分配獎助及基本型補助經費。下面以2010年為例,進行分析。
(一)獎助與補助的區別
獎助屬于獎勵的一種,專指政府對私立學校所提供的財務性激勵政策,其形式有直接以學生為對象的補助,也有以學校為對象的補助。以學校為對象所提供的財政協助中,獎助和補助有明顯區分。對學校的獎補助項目包括:私立技專校院整體發展經費獎補助;貸款興建校舍利息的補助;實訓經費補助。對學生的獎補助項目包括就學貸款、參與工讀活動、社會弱勢族群的協助。就對象而言,獎助屬于獎勵性質,以各私立學校的績效為依據,通過競爭評比來擇優選擇獎助對象;補助對象較為普遍,即只要符合最低基本要求條件者都應該給予補助,此舉旨在彌補各校的部分教育成本。就方式而言,獎助通常限定經費使用范圍并設定條件,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補助普遍采取不限定經費使用范圍且不設定條件的方式,目的在于彌補學校經費的不足。就政府責任而言,應該給予多少或給予哪些獎助,對于政府來說并無強制的規范,而是根據政府財政狀況以及施政的重點而決定;補助對于政府來說具有強制性的責任,即政府必須對學校提供經費協助,同時也須考慮學校維持基本教育質量的需要,補助款的目的在于達成政府制衡作用、貫徹政府執行目標、維持區域均衡發展、提升地方經濟活力。
(二)整體發展經費總體分配原則
對私立技專院校獎補助總預算數分為基本型補助部分和獎助部分。其中,獎助部分分為計劃型獎助和績效型獎助。分配計算公式為:
新改制的專科學校或新設立的學校,只能參與基本型補助款核配及計劃型獎助的申請;改制或設立滿2年的學校,才能參與績效型獎助的申請。在籍學生總人數未達600人的私立技專院校,采取定額獎補助的方式,金額以不超過其它學校基本型補助及獎助經費總額為原則。
(三)整體發展經費獎補助核配基準
1.各校基本型補助部分
分配計算公式為:
2.獎助款分配區分為計劃型獎助及績效型獎助
(1)計劃型獎助(占總經費的30%)
由教育部門每年公布計劃型獎助項目,后由各校申請,經教育部門項目小組審查通過后擇優獎助。例行評鑒成績獲評三等以下的學校,應先上交改進計劃并審核通過后,才能申請計劃型獎助項目。
(2)績效型獎助(占總經費的35%)
績效型獎助金額依下列基準核算,符合標準者予以獎勵,未達標準者不予獎勵。
四、政策反映、效益與問題
近些年,臺灣教育界對私立技專院校的獎補助政策進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大多數學校贊成現行獎補助款使用規定。多數學校認為,獎補助款申請項目和規定能結合學校重點發展需求,而且各項目分配比例的規定也合理。私立技專院校獲得獎補助收入(SAGOV)與經營績效(EFF)及查核會計師質量(BIG4)的關聯性為正相關,與預期結果一致,學校經營績效越好,獲得獎補助收入越多。有超過90%以上的學校認為,應優先保留20%的日常經費供教師研究、進修與研習。[5]
近5年,盡管多數學校接受獎補助款的額度有逐年增加趨勢,但很多學校認為更需要放寬部分經費給予學校購買設備支持教學活動。多數學校同意應確定一定經費比率給學校彈性運用,而且也要充分尊重學校校務發展計劃。
第二,多數學校認為核銷獎補助款時有困難,目前獎補助款核銷規定要在當年度結束前一個月辦理。多數學校認為應優先考慮各校的校務發展計劃,作為補助依據;依據改善師資成果與教育經費檢查結果作為獎助依據。多數學校認為時間因素是影響運用獎補助款執行效率與達成目標的主要因素。除了會受時間因素(實際運行時間)的限制之外,也會受制度因素(如政府采購法)的限制,而影響學校運用。[6]
第三,獎助與補助經費未明確劃分。獎補助經費監督、審核操作原則分別確定了獎助與補助所占比例,但公布時卻未明確分別列出各校獎助經費與補助經費。這使得各校不知道以辦學績效為主的獎助部分獲得金額是多少,不了解各校以學校規模為主的補助部分獲得金額是多少,也不知規模是否合適。[7]
第四,審查操作過程和指標有待優化。獎補助審查操作原則雖嚴謹,但審核結果與獎補助經費無法連貫,無法知道計算過程。雖有復雜的獎補助經費公式,落實執行效果如何不太明確,各校的獎補助經費產生過程不透明。整體發展獎補助制度審查指標中,教師因素所占比例重且重復性太高。[8]
第五,激勵效果不顯著。由于整體發展獎補助審查結果只公布表現較優學校,并沒有分等級,更沒有公布評審分數,其它未獲優等的學校不知道為什么沒有得到績優等級,學校無法在同類間相互比較優劣點。績優的學校也未必得到較多的獎補助經費,這樣的評審結果有可能流于形式,只是依照師生比例及師生人數來分發獎補助經費,與辦學績效關聯似乎不大。
五、政策建議與未來發展
(一)給予學校彈性運作
獎補助款對于學校非常重要,政府應尊重學校校務發展計劃。教育部門應提出配套經費、放寬獎補助的規定,給予學校一定比率的經費用于設備的更新或彈性運用,共同提升教學質量;改進獎補助款核銷方式,使用年度結束后再行核銷,未在規定時間內使用完畢時可改成保留款,以方便學校彈性使用。
教育部門公布的各校經費運用績效指標應該包括各項行政制度是否完善(如采購、會計、人事),是否有合適的校務發展計劃項目;而在進行績效評估時,應歸類優缺點并列出清單。教育部門應整合經費運用的績效檢查評估方式,減輕學校的人力與物力,真正達到目的;改善申請程序,以減少學校操作困難。
(二)提高執行效率
影響獎補助款執行效率及其達成目標的主要因素為實際運行時間的長短。教育部門應放寬執行時間,修改各項獎補助款使用的規定與辦法,協助學校提高獎補助款運用的執行效率。大多數學校并不非常了解獎補助款申請程序及規定,有些申請程序及其操作規定會因各項辦法的修正而變動,雖然在其變動時會舉辦研討會來說明,但是大部分的情況在時間上過于倉促而造成學校實際執行上的困難。教育部門應改善申請程序與規定,并匯整常見問題統一解答且上網公告。盡量避免獎補助規定的經常修改而造成學校進度執行上的不明確感,除了因為程序與規定修正而舉辦研討會之外,還應定期舉辦使學校能更明確了解申請獎補助款申請程序與規定的研討會。
大部分學校認為獎補助款在執行上因為制度的限制(如政府采購法)而影響其執行的效率與目標的達成。為提高執行效率與實現目標,學校應加強相關業務人員對政府采購法各項規定的了解要嚴格經費支用,制定經費規劃分配辦法程序,使經費分配和使用實現公平、公正、公開。經費支用應符合政府相關規定,支出經費優先用于充實改善教學條件。在出生率大幅下降的臺灣,私立大專院校的生源逐漸減少。為彌補學生人數減少造成的經費收入缺口,私立大專院校應積極提升其經營績效,獲取較多的政府獎補助收入。
(三)追求公平和公正
公立學校應比照私立學校進行獎補助經費申請,使高等教育資源實現公平分配。政府應制定整體的大學獎補助審查操作原則,在經過公正、公平、公開的評鑒之后給予獎補助,使教育經費分配合理,以取信于社會大眾。
(四)實現信息化
每年,臺灣教育部門在收到各校的申請時,要耗費大量的行政人力及時間去核對資料的正確性和統計各校資料的配分比,再依預算金額的多少及各校成績分配經費。書面操作除了費時費力之外,對于經費分發流程的公開化,也有實行上的困難,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相關部門可透過信息系統的建立改善流程、達到公開公平的原則,使獎補助款申請流程實現信息化和簡單化,減少時間的浪費和人力成本。
(五)熟悉申請程序與操作流程規定
目前,臺灣學校方面如果無法及時完成相關獎補助款的申請而導致執行的缺失或受阻,將影響獎補助款額度。學校管理層面應加強對獎補助款申請程序與操作規定的認識,承辦人員也需要加強對申請程序及規定的了解,并結合獎補助規定和相關政策來簡化校內操作程序,縮短操作時間,配合獎補助款執行時效的規定。
參考文獻:
[1]江云勤.臺灣地區科技大學辦學績效變化趨勢之研究[D].臺灣:朝陽科技大學, 2004.
[2]臺灣教育部門網站.臺灣教育基本規定[EB/OL].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History.aspx?id=FL008468&KeyWord=, 2014-02-19.
[3]臺灣教育部門網站.私立學校規定[EB/OL].http://laws.mywoo.com/8/65/2300/2.html, 2014-03-20.
[4]臺灣教育部門網站.教育部獎補助私立技專校院整體發展經費核配及申請要點[EB/OL].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A040080051006700-1030206, 2014-03-20.
[5]涂世祺.政府獎補助私立大專院校與未來經營績效關系之研究[D].臺灣:逢甲大學, 2011.
[6]范秀滿.私立技術學院教育經費獎補助問題之研究[D].臺灣: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2001.
[7]鄧心怡.政府對私立大學校院教育補助政策之研究[D].臺灣:開南大學, 2007.
[8]陳瑩瑛.臺灣私立大學績效評鑒與獎補助之研究[D].臺灣:靜宜大學, 2005.
編輯 吳婷 郝星培
作者簡介:周衍安,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高教所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員(通訊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學苑路26號;郵政編碼:221116;電子郵件:zhouya@jsjzi.edu.cn)
基金項目:2014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芬蘭與臺灣高等技職教育質量保證制度比較研究”(編號:2014SJB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