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世界大了,總有一些人腦子不好使,偏偏還愛跟人抬杠,不肯相信別人能比他強出多少。我就不幸淪為這種人。《最強大腦》的開播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些選手挑戰的每個項目都神乎其神,令人“不明覺厲”(有些“厲”,“明”了也許就不“覺”得了)。我要從哪里找出一些杠來抬呢?
我覺得臺上的主持人,作為年近五十的大叔,為了“讓科學流行起來”有點過分聲嘶力竭;我覺得臺下的觀眾,為了表達對“腦力精英”的崇拜,“表情做作,略顯浮夸”(不過,他們更崇拜周杰倫)。但這叫吐槽,不算抬杠。盡管科學不是我評判時的惟一標準,在我這里抬杠和吐槽還是有區別的。
可是,那個來自陜西神木的大學生是怎么回事呢?他挑戰的項目竟然是打響指!一分鐘打了285下,創了新“世界紀錄”。而且后半段風云突變,忽然冒出了女助理向挑戰者表白的環節。連評審梁冬也說挑戰者上錯了節目,應該去《非誠勿擾》(梁老師沒聽說這兩個節目是同一支團隊策劃的嗎?)。現場的科學評審Dr.魏給出最低的難度分:1分。但這可不是海選,表演跟“最強大腦”有沒有關系,節目組難道沒打過預判分?
最令我“震撼”的并不是那些挑戰(當然我承認自己一個都做不到),而是夸張到極點的道具。第一期第一個挑戰“魔方墻找茬”,據說動用了35位魔方操作手,5天連續作業(這是VCR說的,主持人說用了5760分鐘。你們能不能統一一下口徑,5天是7200小時好嗎?),用5000個魔方搭出了兩面墻。第二期第一個挑戰“辨識斑點狗”,節目組歷時4個月,跨越二十多省市,匯聚了全國三分之一的成年斑點狗。為了能跟電影名字對上,你懂的,剛好101只。
為何道具如此重要?那位表演“微觀辨蛋”的挑戰者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他自稱他也能表演“魔方墻找茬”、“辨識斑點狗”、“指紋識人”。事實上目前的幾期節目,大多數人表演的都是記憶與辨認。換句話說,挑戰者擁有的能力是相似的,通過道具中轉,才展現為不同的“天賦”。
那些每項挑戰附送一個故事的“天賦”真是天賦嗎?有媒體報道,前3期11位選手,至少有5位接受過同一家培訓機構的“記憶術”訓練,算得上同學。有些選手的“世界記憶大師”頭銜是“世界記憶錦標賽”評定的。目前全球有149位“大師”,中國占76人,其中48人出自這家機構。而該校的主要培訓對象是應試的中小學生。
《最強大腦》的原型是德國的《Deutschlands Superhirn》,如果你看過德國版或其片花,就會發現那里也有人會“魔方墻找茬”(看上去10歲左右的孩子)、“檢索填字”、“盲穿激光線”(連道具也一模一樣)、“吹氣辨物”、“瞬間冪次方運算”、“盲攀”(中國版即將播出)。試想,要通過什么道具表演什么項目,真是選手決定的嗎?
歸根結底,這只是中國電視界西體中用拷貝浪潮中的又一朵浪花罷了。我很疑心,所謂的中國最強大腦戰隊與歐洲腦力精英的對決,只是一場表演賽。這個節目原本就是由中德意西國際團隊合作、德國制作方全程跟進的。主持人說,“他們不是在為自己而戰,也是在為中國的智慧榮譽而戰。”這讓我想起了《無人區》里的臺詞。中國的智慧榮譽需要跟這個節目“捆綁經營”嗎?
或許它真是“最強的舞臺”,但想要在這里“見證中國愛因斯坦的誕生”、“尋找腦力界的超級丹”,只能是個玩笑。即便你是科學家,宣稱“科學是我評判的惟一標準”也有點不妥。面對并不充分了解的事物,你懷抱的只能是科學的精神,而不是所謂的標準(有些還沒有標準)。評審梁冬說,“管它科學不科學,關鍵是好玩。”(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來改成“尊重科學刻度,更要感知生命溫度”)這才是《最強大腦》呈現的科學觀吧?
我腦子不好,又是個不成器的文科生,只想弱弱地懇請節目組:別蒙我行不行?明明是最強熱鬧,偏要說是最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