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小伙子Dardi今年暑期來中國做志愿者,對廣場舞現象,他最初的感覺是震驚:她們居然在空余時間沒有事情做?沒事做的情況下就選擇了在廣場一起跳舞?
在意大利,中老年女性通常不服老,表現之一就是繼續工作。據德州新聞網的報道,近年來,意大利的老年導游由于與服務對象年齡相仿、容易溝通、閱歷豐富、沉穩幽默,越發受到同齡游客甚至年輕姑娘的歡迎。社會也對老年人發揮余熱很有需求。意大利差不多是歐洲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據預測,2020年意大利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兩千萬。2010年,政府宣布將女性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從61歲提高到65歲。
在意大利,即使不工作,老年人也不會感到內心空虛,這里90%的人都信仰天主教,無論在家中花園或是政府辦的“老人之家”里,圣母像都隨處可見,老人可以在教會活動中尋求精神寄托。另據報道,意大利的老年婦女大都愛化妝,戴漂亮的首飾,衣著入時,老年男士也大都著裝考究。意大利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老年服裝店”,里面不乏昂貴的名牌,白發蒼蒼的老人不會因此卻步,他們六七十歲,在意大利被稱為“新老年人”,無論穿衣打扮還是外出旅游,都是各年齡段中最肯花錢的,其消費占了意大利全國消費總額的2/3。
來自英國的Sarah(化名)已經在中國居住了6年,她認為廣場舞是“可愛但有點怪誕”的行為,給居民帶來了噪音污染。“老實說,我認為跳舞的人似乎不覺得跳舞有趣,在我看來,廣場舞是單調、乏味而缺乏創意的。”
Rose原籍中國,后隨丈夫定居英國,在她看來,英國人的生活更為個人主義和多樣化,少有像跳廣場舞這樣的集體活動。中老年女性在這個時期更注重飲食,力圖保持青春和體型,有人把精力放在花園的花花草草上,有人熱愛旅游,有人喜歡去做慈善義工。在英國,很少像中國這樣出現“一窩蜂”和集體主義的活動。英國人以保守著稱,老年人特別喜歡待在家里,上網交友、打游戲成為普遍的選擇,尤其到了寒冷潮濕的冬季,幾個禮拜不外出也很正常。
美國人同樣不能理解廣場舞群體,一篇文章發出這樣的疑問:“這些人在公共場合弄出噪音,這么極端的方式表達的究竟是怎樣的訴求?對自己退出歷史舞臺的不甘?對老年生活無聊單調的宣泄?是多年從眾而缺乏自我的一種總爆發?還是對社會不夠關心老年人的抗議?”洛杉磯的一個網絡論壇上,人們議論著廣場舞現象,斷言它在美國不可能出現,更不可能因此影響公共秩序。美國對噪音的分貝是有嚴格法律規定的,別說室外用大喇叭放音樂,哪怕在家里音響聲音過大也會招來警察。
由于美國沒有法定退休年齡,也不允許職場的年齡歧視,多數美國老年人會選擇工作,這還滿足了社交需求。美國的退休金制度也鼓勵晚退休,目前67歲能拿全部聯邦福利,每提前一個月退休養老金會減少0.56%,而每推遲一個月退休養老金會增發0.25%,最多可提前或推遲5年。很多退休的美國人還會在社區、醫院、養老院等處做志愿者,或是選擇讀社區大學。
日本社會的一個人際交往準則,就是不要讓人“迷惑”,也就是不給他人添麻煩。在這個高度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繼續工作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至于為了自己娛樂而影響周圍人,更是很嚴重的、“迷惑”他人的行為,是難以想象的。日本老人的晚年生活很豐富,目前留學日本的孫馨介紹,當地許多社區或小鎮都有自己的太鼓隊,隊員以老年人居多,遇到慶典或者太鼓節等節日會有表演,“日本比較自治,每個小鎮都有‘公民館’,方便公民活動用。大爺大媽時不時會去公民館打發時間,打打球聊聊天看看書。我所在的櫻美林大學,公民館就在附近,可以聽到老年合唱團唱歌的聲音,還有各種老年樂隊的演奏聲。”
在東南亞國家,流行一種近似“廣場舞”的國民健身、娛樂形式。在柬埔寨首都金邊最大的奧林匹克綜合體育場,每晚都會有幾百人聚在一起,自發地分成三四撥,這些人比“中國大媽”年輕許多,女性大多四十歲左右,也有許多小伙子,他們的伴舞音樂以Hip-hop歌曲為主,富有動感和朝氣。這樣的群體舞蹈形式,在泰國、馬來西亞也比較常見。
在華留學的馬來西亞籍學生Tan表示,這種公共場合的群體舞蹈,在馬來西亞被稱作‘排舞’(line-dancing),跳舞地點不在廣場或者社區里的公共區域,而是在體育館。跳舞人群不只是中老年人,也有不少年輕人,男性的參與比重也高于中國。
來自泰國的Jiranran說:“在曼谷,很多人在廣場、公園、體育館跳有氧運動舞蹈(aerobic dancing),不過年輕人很少,他們更喜歡體育館。”泰國老年人習慣于在家中研究佛學,周末的時候則去寺廟拜佛,這是他們旅游之外的主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