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知名人士捐款給海外學府,潘石屹絕非首位。這次,他無例外地也要面臨種種爭議。10月29日,“SOHO中國基金會”與耶魯簽訂1000萬美元助學金協議。早在7月,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妻子張欣(現任公司聯席總裁)在哈佛宣布設立“SOHO中國助學金”,將拿出一億美元捐助世界一流大學里中國留學生中的貧困生。他們的第一站,就是捐給哈佛大學1500萬美元。
隨即,華人經濟學家姚樹潔在博客里表示,“潘石屹搞房地產,富得出油,富得忘記了自己的皮膚是黃的。”此文發出,網友們紛紛跟帖。盡管有持不同意見者,但更多聲音發問:在中國發跡的地產商為何不把錢捐給中國高校?可以出國的學生是貧困生?還有甚者揣測,潘的舉動,是為兒子購買哈佛錄取通知書。
“哪個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他們能去這樣優秀的學校讀書,當然也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但是我相信耶魯和哈佛作為最優秀的學校,有自己選擇人才的標準。如果我們在進行捐款時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有這樣的要求,他們是不會同意的,也不會這樣做。他們錄不錄取誰,不會因為這個人捐了錢而改變決定。”潘石屹說,同時他還聲明,“SOHO中國助學金”的擇校標準,一是看學校跟中國的聯系多不多,二是看能否按自己意愿使用捐款——“我們的意愿是只資助來自中國的本科留學生。”之所以選哈佛和耶魯,除了中國留學生較多外,“他們有非常成熟的基金運作模式。……我們不直接參與這個投資運作,但協議里都寫明了,每年他們的收益回報是多少,資助了哪幾個中國留學生,他們都需要告知我們。”
潘石屹曾在2007年SOHO中國在港上市時,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專訪。當被問及中國土地招拍掛內幕時,他回答:我們公司是光明啊,可我們也要生存……而今天面對爭議,他的反應可歸納為:我們是捐學,可我們也要捐得放心啊。他肯定道,“跟國外大學的交往中,我發現他們的工作態度非常踏實、認真,耶魯大學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把錢捐助給這樣的學校,我們非常放心,也相信他們會按照我們的意愿使用捐款。”
“在現代大學制度之下,學校辦學信息公開,辦學經費都須用于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因此,捐贈者并不擔心捐贈資金會被濫用,不會用到‘刀刃上’而被揮霍掉。可我國內地高校則不然,由于缺乏現代大學制度,近年來就連國家撥付的經費都存在被揮霍、鋪張浪費甚至貪污的情況,很多捐贈者對捐贈給內地的大學,一直處于觀望狀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撰文《中國大學為何難獲得企業家的捐贈》。他提出,只要潘石屹捐的錢合法,符合捐款程序,就沒有問題。至于捐給誰,純屬個人權利和自由。“不尊重他人權利,將自己意見強加于人,恰恰說明我們的教育存在問題——我們沒有培養公民,沒有培養獨立人格與理性思考。越是這樣的環境,越無人愿意捐款。企業家參與教改的熱情,越來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