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歌宣布,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的創始人安迪·魯賓將從谷歌離職。
雖然身為“Android之父”,但安迪·魯賓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退出了Android的核心團隊,在谷歌負責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工作。這一次,他則是選擇徹底離開,另成立了一家創業孵化器,面向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公司。谷歌科學家詹姆斯·庫夫納接替了魯賓,負責其在谷歌的工作。
2005年,谷歌收購了羽翼未豐的Android,安迪·魯賓加入谷歌,擔任移動和數字內容的高級總裁,希望打造一個開放的移動操作系統。這獲得了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的支持:“關于Android,安迪·魯賓開發了真正卓越的產品,帶來了10億感到滿意的用戶。謝謝你。”
在蘋果擔任工程師以及在微軟擔任經理時,安迪·魯賓就預見了移動化的未來。在喬布斯推出iPhone之后,他甚至推遲了Android系統的發布,帶領團隊重新修補欠缺。這也導致喬布斯的反感。當喬布斯看到Android系統后,感到非常憤怒,“所有東西都是照搬我們的。”
截至目前,共有超過10億臺Android設備被激活,超過250億個應用程序被下載,不停變換形態與外貌的Android機器人如今是毋庸置疑的酷炫品牌。
與此同時,雖然谷歌沒有透露究竟有多少員工效力于Android,但越來多的谷歌員工稱自己正致力于Android的工作。它的一位前員工表示:“Android團隊在2010年共有200至250名員工。”而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實際只可能更高。
如今,Android的開放性已經使得越來越多的手機制造商投入到谷歌的陣營當中,尤其像三星已經多年在高端機市場上與蘋果分庭抗禮。而在新興市場國家,例如小米、聯想、華為、魅族等廠商也通過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統成為市場上積極的一份子。
Android趕超蘋果的態勢已經明朗化,但他們的挑戰依然存在,其前進道路也不太清晰。
在平板市場上,Android的份額仍然滯后于iPad,在“智能家居設備”方向上的努力也未見成效。通過打造軟件生態系統獲取用戶的付費盈利的模式也依然是無解之題。盡管目前有不少Android手機的售價都逼近iPhone,但谷歌還未完全弄清楚如何利用開放系統的優勢。
諷刺的是,Android的開放甚至帶來了競爭對手的反噬。Gartner的分析師報告稱,由于支付專利,老牌PC軟件廠商微軟在某些情況下的盈利水平甚至要比谷歌更高。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推出的電子閱讀器Kindle Fire建立在Android系統之上,但其應用商店卻在和谷歌競爭。
而當Android的強勢在谷歌內部成為一種常態后,安迪·魯賓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內部政治的犧牲品,被逐漸剔除出核心團隊。
拉里·佩奇并不樂見谷歌的“Android化”以及其無節制的“開放”。他希望推出一款有凝聚力的策略簡化的谷歌產品。有猜測稱,Android將和Chrome操作系統合并。而合并是有意義的——Chrome網絡商店可以很容易集成到Google Play中,桌面和移動產品之間的界限將變得無縫。谷歌已經承認,這兩個操作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合并,但否認了近期實現的可能性。
也有人對安迪·魯賓的離去感到痛心,谷歌基礎設施高級副總裁烏爾就說:“我愛與安迪一起共事,因為他所設定的看似不可能的大目標都非常明智,然后動員小團隊去實現它們。他是一個偉大的人才,非常鼓舞人心,我不確定其他人能否創造現在的Android。”
由于安卓系統在谷歌如日中天,谷歌內部許多產品希望和安卓系統融合。但這些主張遭到魯賓的反對。谷歌擁有獨立研發的瀏覽器Chrome,但安卓拒絕使用Chrome,反而研發了安卓專用的瀏覽器。在谷歌內部,Chrome業務部門和安卓業務幾乎到了“老死不相來往”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