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近期總上新聞頭條。
當人們還在為選iPhone 6 或iPhone6 plus 難下決心之際(或者賣哪個腎),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othy D. Cook)再度搶鏡。他近期來訪中國,與中國副總理馬凱等重要人物見面,討論數據安全問題。當輿論還在遲疑蘋果是否會在中國遭遇谷歌待遇的微妙時刻,庫克卻以一篇署名文章高調“出柜”,宣布“我是同志我自豪”(I'm proud to be gay)。
作為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的CEO,庫克的發言可謂影響重大。蒂姆·庫克來自美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州,1960年生人,天蝎座,家庭普通,父親是船廠工人。和那些從常青藤名校輟學的IT精英不同,庫克不僅上完本科,1982年畢業于家鄉的奧本大學工業工程專業,還在1988年獲得杜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他曾在IBM供職12 年,也曾在康柏短暫供職,還在電腦批發商Intelligent Electronics擔任經銷商事業部首席運營官3年。1998 年年初,庫克進入蘋果,據說邀請就來自喬布斯。他擔任主管電腦制造業務的副總裁,隨后擔任首席運營官。在進入蘋果13后,庫克接替喬布斯擔任蘋果公司CEO。
蘋果在1999年上市之際,市值僅為92.9億美元,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離世之后,蘋果股價經歷起起落落,如今仍舊保持在巔峰位置,庫克功不可沒。如今蘋果股價超過100美元,市值超過6500億美元,上季度末現金達1200億美元, 甚至被期待成為第一家市值上萬億的上市公司。
對于很多蘋果迷來說,庫克的最大特點或許就是他不是喬布斯,他不會沖著員工大吼大叫,但是據說他同樣嚴厲難纏。和大家印象中的硅谷新貴不同,庫克的官方履歷比較簡單甚至比較悶,總體基調偏于冷靜理性。甚至他的一個大學同學曾經爆料說他看起來對其他人都不感興趣。典型的商界管理者的履歷,這也是很多投資者一開始就覺得他會是一個好的蘋果CEO的原因之一。比較特別的是在36歲那年,他被診斷患多發性硬化癥,這是一次誤診,卻給了他一次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據說他迄今還在為這一疾病籌集善款。大家都知道他是工作狂,熱愛健身,據說早上4:30就開始工作。傳言他對下屬的工作不滿時,要么安靜地注視著你,要么反復問一些知道你無法回答的問題。
除此之外,對隱私極其看重、個性孤僻、健身狂、一直未婚是各類博客翻來覆去用來形容庫克的常用詞。但他曠日持久的單身生涯,再加上一點南方背景,也引發不少揣測。當他還在擔任蘋果首席運營官的時候,不少美國博客已經有他是同志的各種傳言,甚至在一份雜志評選的2013年最有權勢的LGBT(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跨性別者)榜單中排在第一名。
作為一名公眾人物,尤其是上市公司CEO,庫克的一舉一動影響重大,用經濟學術語表示就是外部性極大。也正因此,類似明星對于出柜都是非常謹慎的。在過去,庫克對于自己的性取向從不公開承認也從不公開否認,多少有點類似美國軍隊不問不說的同志條款,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前車之鑒不少。
商界出柜不容易,尤其是業界巨子。最典型的案例來自英國石油公司(BP)前首席執行官布朗勛爵(Lord Browne)。雖然他被認為是一位業務出眾視野深遠的CEO,但他正是因為在BP的CEO位置上公開出柜而被迫退休。如今他成為一名為同志權益奔走的人士,撰寫大量文章,甚至新出的一本書籍《玻璃柜》,呼吁商業人士公開出柜,抵制世俗世界的 “恐同癥”。
今年早些時候,布朗勛爵還在感嘆,無論是英國富時100指數(FTSE 100)還是美國標普500指數(SP 500)成分股企業中,仍舊沒有一位高管出柜——事實上,即使勛爵本人,也是在阻止一家媒體曝光自己同志身份失敗之后才公開性向。何況,即使沒有如同布朗勛爵那樣的高調辭職,更多隱性天花板對于同志員工仍存在,就在十年前公司因性取向解雇員工竟然是合法行為。而不少研究顯示,同性戀和雙性戀員工受到不公平對待大于其他員工,例如,比起普通員工,LGBT員工得到辭職暗示的可能性高12倍,遭遇暴力的可能性要高5倍。
7年前,布朗勛爵辭職時表示,商界接受同志是不可能的,但情況也在發生變化。無論生物學還是社會學,都已經證明同性戀團體的天然性,如今公眾人物出柜越來越多,并不是表示同志人數增加,只是出柜的壓力變小而已。比起商界,其實政界人物出柜面臨的壓力更大。大家購買公司股票最大希望是CEO能夠帶來經濟回報,但是當你投票給政治家時,卻是投票給一個人以及他所代表的信念。
即使如此,典型如歐洲政壇,盧森堡首相澤維爾·貝特和副首相埃蒂安·施耐德、冰島女總理西于爾扎多蒂、比利時總理迪呂波及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等等,都是公開同志身份。
這主要是源于歐洲社會的進步。二戰時對同志仍有嚴重歧視,但戰后的反思以及寬松氛圍促進了變化。早在1988年,丹麥就通過 “同性戀婚姻法”,隨后不少歐洲國家也開始承認同性婚姻。這些法律出臺之前都不乏爭議,也少不了政治含義,但等到法律通過,事實往往比人們想的順利。以荷蘭為例,一位國外評論家就說,同性婚姻對荷蘭社會的影響并不顯著,甚至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同時,這一議題迅速退出了荷蘭的政治辯論舞臺,最終促進了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融合。
比起歐洲,新教背景的美國反而更為保守,同性婚姻法案幾經波折,障礙之一就在于1996年《婚姻保護法》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的結合”。直到最近,美國最高法院才做出兩項裁決讓同志婚姻享受更多同等權利,首先要求聯邦政府承認合法結婚同性伴侶權益,其次促進加州同性婚姻再度合法化。這項投票可謂艱難,其結果均為5票對4票,如此微小的差距一方面可見美國社會的理念進步,另一方面可見這類議題的爭議仍舊。
出柜只是一個例子,類似的話題爭端其實每天都在上演,如何應對是對戰略風險管理的重要挑戰。對于爭議性話題,企業家傳統上總是盡量避免沾染。一方面源自公眾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的社會角色定位于服務公司。
盡管如此,在變化時代,明星企業家的沉默或不作為同樣面臨壓力。一方面是你所在社群需要你的聲音,另一方面公眾也總是期待看到名人更真實的自我。出柜還是不出柜,發聲還是不發聲,二者之間需要權衡以及技巧。還是以庫克為例,他雖然注重隱私,同時身負管理蘋果重任,但是在美國爭取同志權益運動火熱的今天,他站出來也是順應不少人的意愿,何況他在蘋果地位已經穩定,而蘋果又是一家自詡處于創新前沿的公司。綜合之下,此時出于公益出柜對于庫克來說風險可控,正如他引用馬丁路德金的一句話,“Life’s most persistent and urgent question is, ‘What are you doing for others?’” (人生最持久和緊迫的問題是:‘你在為他人做些什么?’)
從資本市場反應來看,大家對于庫克出柜反應淡定,蘋果股價變化不大,這也多少說明庫克選對了天時地利。在庫克發表在《彭博商業周刊》的出柜文章中,他認為身為同志,使得他深刻理解作為少數派意味著什么,以及打開一扇窗戶讓他明白其他少數派如何處理每日生活。正如有人評論,現代社會的一大進步之處就是人可以選擇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雖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但同時也是一種信念以及希望,人人都力爭主流的社會是可怕而單調的——換一種角度而言,人人都可以是少數派。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演化,一個人往往屬于不同社群,那么人生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身份標簽也將成為新的潮流,即使這些標簽在過去看起來有些矛盾,比如庫克、蘋果、企業家、公民、同志、健康狂、南方人、IT男等等可以合為一體,這一天也正在臨近中國——畢竟,豐富多彩是幸福的本源,人生因此有可能成為一杯多種調配的雞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