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中國被很多人稱為“光棍節”,也是中國女人在網上“血拼”、狂歡的一天。托馬斯·皮凱蒂選擇在這樣一個日子來到中國。
他來中國,只有一個目的,宣傳他的新書。他自己的新書中文版中稱,中國“把反腐作為當前要務是完全必要的”,但僅靠反腐單項措施無法建立公平社會,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累進稅收制度。
這位經濟學家因為一本書,迅速在美國和歐洲引發了一場持續的“皮凱蒂熱”,他有著“搖滾明星”一樣的人氣。
今年3月,皮凱蒂在美國出版了一本名為《21世紀資本論》的書。他用詳盡的史料和數據論證,資本收益顯著高于經濟增長率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財富向少數人集中,世界的貧富差距正在嚴重惡化,他開出的處方是,必須加強政府干預,以向富人征收重稅的方式來重新分配社會財富。
這本經濟學專著在美國上市一個月不到就脫銷了,4 月下旬則登上亞馬遜圖書銷量榜榜首,成為最佳暢銷書。到今年7月,它的英文版已經賣出了45萬冊,法文版也賣了15萬冊。
《21世紀資本論》打破了美國出版界的紀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一個月內連寫了4篇評論文章,認為這本書是本年度乃至最近十年來最重要的經濟著作。《商業周刊》高喊“經濟學的風暴要來了”,《紐約時報》則稱這本書可以與“亞當·斯密和馬克思一比高下”。
法國人托馬斯·皮凱蒂毫無征兆地火了,美國各界狂熱地追捧著這位70后經濟學家,無數人在媒體或者博客、論壇中發表觀點,參與對他和他的作品的辯論、評價。他被邀請參加了多個電視節目,甚至如《扣扣熊報告》(The Colbert Report)這樣的綜藝節目。白宮和美國財政部也與他進行了會談。
5月,在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舉行的一場嚴肅的學術報告,因為有皮凱蒂的參與,門票早早銷售一空,主辦方不得不在隔壁的禮堂轉播報告現場。一個月后,他在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演講,黃牛黨把二手門票炒得價格驚人。
美國媒體稱,皮凱蒂是一名“搖滾明星般的經濟學家(Rock-Star Economist)”。在此之前,他只是個幾乎毫無知名度的法國左翼知識分子。2007年,他曾協助法國社會黨羅亞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前妻)競選總統,沒有成功。
這位年輕的經濟學家剛剛43歲,早已是巴黎經濟學院的教授,他有一張典型的法國人的臉,圓而不肥,大多時候面帶微笑,溫文爾雅卻又不失風趣。他在度假時,隨身攜帶的小說是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工作之余,他喜歡和3個女兒聊天。
他出生于法國,18歲進入巴黎高等師范大學,學習數學和經濟學。22歲時,他已經以一篇關于財富分配的畢業論文獲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博士。在麻省理工學院做了兩年助教后,他返回法國,任職法國國家科學院,隨后在巴黎多個高校任教。2006年,皮凱蒂在其博士論文導師格斯奈里等人的協助下,整合巴黎多家高校,創辦巴黎經濟學院。在這所學校,他教授兩門課,一門是公共財政,一門是不平等經濟學。
“皮凱蒂熱”為什么席卷歐美?一些學者認為,他揭示了各國對于收入差距拉大等不平等問題的高度關注,擊中了當前全球經濟政策的“痛點”之一,尤其迫使美國人直面他們存在的問題,所以,人們不一定認同他的觀點,卻會關注它。
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引來廣泛贊譽的同時,也有爭議。歐洲商學院(ESCP)政治社會學教授內莫(Philippe Nemo)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社會,我們研究問題的核心不是社會公平本身,而是窮人的處境。從工業革命開始看,窮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這是社會走向富裕的證據,是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成果。皮凱蒂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是片面的,他提出的巨富稅會破壞資本的核心,那就是‘私人財產不可侵犯’和‘自由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