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庫(Baku)不斷讓我想起北京。風很大,天很高,街道又長又闊,宛若通天,“奇奇怪怪的建筑”貿然出現,偶爾一輛蘇式舊公車和落葉一起停在路邊。人們穿著現代的衣著卻沒有完整的現代審美……
倒是初到時所見的巴庫機場有點新鮮。體量不大,連一間吃熱菜的飯館都沒有,但結構和裝飾都以菱形作為基本元素,精致而自成一體,是英國人的手筆。改建后的機場用前總統蓋達爾·阿利耶夫(Heydar Aliyev)命名,阿塞拜疆在他的治下從前蘇聯過渡到獨立建國。離開機場之后,很快可以開進雙向十車道的蓋達爾·阿利耶夫大道,然后路過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這位已故總統一路護送,端莊地在車窗外笑著,把我們送到巴庫的市中心。去世11年后,總統的位子屬于他的兒子,而他的肖像還四處掛在城里。
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er)是明星建筑師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她擅長曲線,因此這座房子的某個側面像一支巨大的喇叭,光潔的白色表面強烈反光,仿佛在沖著旁邊那些平凡的建筑喊話。這個畫面特別符合我對這位建筑師的印象,我常常覺得她長得像一頭母獅,或者巫師,大眼凸出,卷發四散。她建的房子也像在咆哮,總是準時出現在那些充斥著速度與激情的地方,比如中國,比如阿塞拜疆。阿塞拜疆也是一個穆斯林國家,但顯然和她的家鄉伊拉克不同。
巴庫不是那種深藏不露的城市,表情都寫在臉上,街邊建筑幾乎和國家歷史同步。第一層皮膚是19世紀第一次石油大發現的結果,快速造城,人口增長甚至超過倫敦巴黎紐約,但富豪們追求歐洲之美,房子們保持著古典的立面。第二層是21世紀的今天,向更深的地底挖掘石油,在地表進行大刀闊斧的建筑實驗,國有石油公司是主角。參與過盧浮宮擴建的法國人讓·努維爾把一位富豪的舊宅改成阿塞拜疆國家歷史博物館。美國HOK建筑師事務所建了新的地標——火焰塔。火是巴庫的象征,整座建筑就用3棟樓組成火焰的形狀,夜里通體亮著燃燒的動畫,據說這是現任總統送給女兒的禮物。這位幸運的美人也是國家旅游宣傳片的主角,她和她的媽媽都在積極幫助阿塞拜疆宣傳國際形象。
我們對于這種迫切需要自我證明的心情同樣熟悉。所住的酒店,正在舉辦一項國際象棋賽事。2015年夏天,巴庫將主辦第一屆歐洲運動會,城中又挖出許多新的大工地。運動會的彩旗已經飄起來,倒計時牌也豎在一個十字路口。當我們還在疑惑,這里到底屬于亞洲還是歐洲,當地朋友就開始問下一個問題,你們不知道嗎?去年的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也是在這里辦的!
一切向外求。建新的博物館,圍起郊區的遠古巖刻,在拜火教的圣地里擺上供人參觀的人偶。發展旅游業也在這個必然的過程之中。不過,曾經被奉為圣物的火焰也開始依賴天然氣管道輸送燃料。巴庫的兩面依然寫在臉上,出城是灰撲撲的小路,貧瘠的山野,在自家院子里鉆出的油井;進城又是堵塞的車流,燃燒的石油創造的繁榮,住在奢侈品店對面的房間。
有天夜晚,看到一個小男孩站在希爾頓酒店門前。巴庫的希爾頓酒店設計上沒有出奇之處,通體是比里海更藍的藍,在白天比火焰塔還晃眼,晚上就失色一些。他穿一件普通外套,松緊帶縫在衣服的下擺,被風灌成鼓鼓的氣球——這種衣服也是我的兒時記憶,奇怪的是,成年以后似乎不會有這樣夢幻的效果。他就一個人站在風里,在停車場上,仰頭盯著這座巨大的建筑,眼神專注又迷離——仿佛在賈樟柯電影里似的——很快就要起飛了。
TIPS
1.阿塞拜疆是穆斯林國家,且頗為虔誠,但完全依賴石油的國民經濟體系為整個社會奠定了世俗性。因此,在此地旅行除了對伊斯蘭教的基本尊重以外,沒有其他嚴厲的禁忌(與鄰國亞美尼亞的地區沖突也許是個例外)。巴庫的夜生活一度闖進國際都市前十名。
2.阿塞拜疆航空公司已開通北京至巴庫直航,每周三班(周二、周四、周日),并為經停巴庫的游客提供過境電子簽證+酒店預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