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泰國陸軍司令巴育發表全國電視演說,宣布中止憲法,由軍方最高司令部、海陸空三軍及警方組成的國家維和委員會于下午4時半起接掌政府。
這是泰國自1932年以來的第19次軍事政變。由于無論是英拉政府還是后來以尼瓦探隆為首的看守政府,都是在泰國憲法框架下組成的合法政府,因此政變是對泰國民主進程的中止和破壞是不言而喻的。
巴育聲稱,這樣做是為了阻止泰國淪為又一個“烏克蘭或埃及”,他乞求泰國人脫下所有“有顏色的衣服”,讓國家步向冷靜、和平與秩序。確實,實行宵禁并禁止超過5人以上聚會,會在形式上阻止支持他信和反他信力量的再次聚集,曼谷的市面會平靜很多。但從根本上講,政變解決不了任何深層次問題,反而會讓泰國局勢亂上加亂。
事實上,泰國最近的亂局,其根源正是近8年前的那場推翻他信的軍事政變。軍方此次的干預,表面上緩解了危機,但其實是在為新的危機積聚能量。

生于1949年的他信,早年是警察,后來從商。2001年2月9日,他當選為泰國第23任總理,成為泰國史上第一位任期滿4年的總理,并在2005年獲得連任。他信任內政績彪炳,在促進經濟增長、禁毒和打擊南部穆斯林武裝分離運動方面的進展尤其有口皆碑,被國際社會公認是泰國難得一見的領袖人物。
他信任內推行的影響最深遠的政策,是對農村地區和窮人的扶持:向農村發展項目提供了數十億美元資金,包括設立總額達到23億美元的農村基金,向泰國每個村莊(共80000個)提供25000美元的小額貸款和政府撥款,用于發展小型經濟和幫助農戶擴大農業生產;推行全民醫保計劃,窮人只需要75美分就可以看病。
這樣做的結果是,泰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1年至2006年間提高70%,貧困線以下居民人數從2000年的1270萬人降至4年以后的710萬人。他信推行這些政策的目的也許和其他政客一樣,都是為了得到和維護權力。然而,他獲得權力的方法并不是購買選票,而是通過選舉和制定政策,這仍然是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之內的。
不僅如此,他信的做法徹底改變了泰國政壇的游戲規則:以前,泰國政治是精英之間討價還價的分贓游戲,傳統精英也從來不愿意把精力耗費在選舉政治的游戲上。他們還是依賴傳統的槍桿子、軍事政變和暗箱操作來維持權力和地位。對于底層民眾來說,無論誰上臺都和他們無關,因此投誰的票區別不大;他信讓這些原本自生自滅的人感到被關心,于是這些占泰國人口七成的人成了他信的鐵票。
這樣一來,泰國政壇原有的力量平衡就被打破了,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和精英階層再也無法贏得選舉,自然對他信恨之入骨。2006年9月19日深夜,泰國陸軍總司令頌提突然發動政變,率領軍隊進入曼谷市中心,包圍政府總部及總理辦公室,宣稱推翻當時在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的他信。
他信流亡國外,泰國政治就此陷入了支持他信和反他信的惡性循環,多次發生流血沖突。2011年8月,英拉上臺后,泰國政局似乎漸漸穩定下來。
在政治上,她吸取了他信時代太過強勢導致被軍事政變的教訓,注意和王室與軍方搞好關系;在處理與反對派的關系上,英拉致力于政治和解,不斷向反對派喊話。這樣一來,反對派雖然不喜歡她,但也抓不到什么把柄。
但2013年8月的《赦免法案》和其后對上議院選舉辦法的修改,以及漏洞百出的大米收購計劃,終于讓反對派抓到了把柄,前副總理素貼走上街頭,提出各種無法實現的政治要求,試圖制造政府無法執政的局面,以迫使英拉下臺
在這個過程中,代表泰國傳統精英的民主黨、憲法法院、反貪委員會、選舉委員會、人權委員會等默契配合,毫不猶豫地運用它們所有的權力來打擊政府。但英拉堅持不肯就范,最后只能通過憲法法院的“司法政變”勉強將她廢掉。
但接替她的尼瓦探隆又是他信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軍方的政變在客觀上幫助反對派實現了過去7個月的街頭抗爭所無法實現的目標,那就是推翻民選政府。這正是人們普遍懷疑軍方是在“拉偏架”的原因。種種跡象表明,一直偽裝為“中立調停者”的軍方同樣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是反他信派的急先鋒。
繼2006年之后的第二次軍事政變,使得他信陣營和軍方的關系已經很難調和,支持他信的“紅衫軍”勢必不肯罷休,而他信也已表明會在海外成立流亡政府;政變也產生了國際影響,聯合國秘書長和多國政要對此表達關注,美國國務院宣布,中止350萬美元對泰軍事援助資金,占所有對泰援助1/3,并表明會檢討其他援助。
在這種情況下,軍管不可能長時間維持,必須盡快還政于民。
目前,如果再進行選舉,深受占泰國人口七成的農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階層歡迎的他信派的優勢將不可動搖,這也是反對派一直抗拒再次大選的原因。
然而,他信開啟的平民政治的時代已經到來,過去的好時光再也回不去了。指責他信民粹、民眾愚昧無知是于事無補的,民主政治就是數人頭的游戲,如果這些精英自詡聰明睿智,那他信能做的事,對他們根本就不應該是問題。因此,軍方“一碗水”端平,進行居中調停,促使各派坐下來達成妥協,才是國家的長治久安之道。
5月26日,泰國刑事法院正式以謀殺罪名起訴反對派領袖素貼,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而如果軍方站在反對派一邊,通過新憲法和選舉制度改革等舉措,處心積慮地限制他信派的影響力的話,泰國將再無寧日。
當然,軍方并非泰國政治的最后仲裁者,國王才是。1992年政變的時候,軍隊與學生發生流血沖突,泰王把政變首腦素真拉召入皇宮,長談兩小時之后素真拉宣布下臺。對于普密蓬國王來說,他信的高調和在民眾中的影響力,對王室的權威形成了挑戰,這也是人們普遍認為國王反他信的原因。
此次巴育的政變也得到了國王的認可。但普密蓬國王已經是86歲的風燭殘年。普密蓬患柏金森癥,身體衰弱,王室內部陷入權斗,這將成為未來影響泰國政治穩定的另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