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妝師狠狠地噴了很多摩絲,還是沒有徹底“征服”手中的這一撮亂發。
魏坤琳腦門前的這一撮依然很有個性地卷翹著,形成一個很有造型感的弧度。
“我也不明白是怎么長的。”他笑了起來,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再配上曬得黝黑的膚色、健美而勻稱的身材,像極了時尚雜志廣告上的精英男士。
他性格開朗,愛笑,愛搞怪,自嘲所謂的“科學男神”,其實就是“男神經”,聊著聊著,也會爆出一兩句臟話。
剛打照面時,記者客氣地寒暄,為占用了他的時間而說抱歉。他立刻正色說道:你真是打攪我工作了,“本來,這會兒我在實驗室做實驗多好啊。”
接著,他非常有耐心地配合攝影師、攝像師各種指令。整整一個下午,攝影棚里一片歡聲笑語。
和他聊天,能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律動。如同穿越到大學時代,和新近留校的學長或者仰慕的學術“大牛”交流、請教,神侃、胡侃各種“有趣、有料”的半學術話題。一提到自己在做的研究項目,他尤其興奮,熱情地解釋個不停,恨不得立刻掏出紙和筆你講清楚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3年7月,在果殼網的引薦下,江蘇衛視科學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的策劃人員見到了魏坤琳。第一次會面,他就讓策劃人員領教了類似本刊記者那樣的“尷尬”。不過,這正是他們想要的效果——一個有個性、有棱角、表達觀點不人云亦云的科學家。
當然,還有大大加分的外形和氣質。陽光、自信、帥氣,這足以顛覆大眾對科學工作者的呆板印象——拜半個世紀來官方樹立典型的宣傳所賜,一提到“科學家”這3字,大眾腦子里出現的是一臉嚴肅、性格古板、頭發花白的學者形象。對新生代而言,科學家則是《生活大爆炸》里那些有人際交往障礙、得不到異性青睞的“古怪宅男”。
魏坤琳說,最初答應參加《最強大腦》的動機,純粹是為了“好玩”。此外,他也想借此機會看看大眾媒體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節目中,他擔任科學評審,為節目提供人腦認知方面的顧問。試錄的前幾期里,他說自己很不適應,看著其他3位評審在那里七嘴八舌,不知道怎么插話。此外,他還得小心10年國外生活留下的后遺癥——一開口就會下意識冒英文單詞,“很麻煩,人家會覺得你很裝。”
伴隨《最強大腦》開播后收視率的一路高走,這個年輕帥氣、充滿權威感的科學家“Dr.Wei”,與那句“科學是我評判的惟一標準”的臺詞一起,迅速地火了起來。
節目里,他有著不容質疑的權威,選手們晉級與否,可能就取決于他的一句話。
我問他:這種在鏡頭前的“權威感”,到底是有意為之的一種姿態,還是為了迎合大眾對科學家的想象呢?
一時露出呆萌表情的博士想了一想,說“權威”來源于節目的設置,自己其實也是受約束的。他背后的“科學家顧問團”對挑戰項目會打出一個基本難度分。在此基礎上,他有那么一點小小的權力,可根據選手的現場表現,決定加分或者減分。“總之,要維持這個評分體系的前后一致性,要經得起考驗。”
至于語言風格,“我是本色出演,平時也是這樣子,有時候可能說話說得太狠了點。”
“在臺上,他還是游刃有余的,把一個年輕科學家的活力和魅力都展現出來了。”科學松鼠會的桔子說。
桔子網名全稱為“桔子幫小幫主”,是把魏坤琳推向科學傳播和大眾媒體的重要“推手”。在《最強大腦》開錄之初,她都會到現場。她說自己還是擔心他在臺上太快人快語了,一邊觀看,一邊發短信給他,建議“還是稍微要和節目的節奏和氣氛相協調一下”。
連續幾個月,每周飛到南京和節目組“摸爬滾打”一天,也讓魏坤琳大致明白了電視節目是如何制作出來、需要運用怎樣的電視語言、大眾心理對科學的預期又是怎樣的。“至少,我的體會要比一般的科學家更深一些。”
第一期選手挑戰“魔方墻”的節目播出后,立刻有心理學界的同行在微博批評:這不是利用3D立體視覺么,為什么你不把原理解釋清楚呢?
“其實,我在節目現場很清楚地做了解釋。等節目播出來,這段話就被剪了。專業人士肯定覺得我解釋不夠,或者他覺得你說錯了,他們還是沒理解這是娛樂的需要——就是不讓深度解密,要說得不明覺厲一點。”
電視臺喜歡講故事,要設置懸念,喜歡跌宕起伏的效果。有時,專家團也會和考慮收視率的節目組較勁。
“我們是求真,電視臺不管。譬如到國際賽階段,他們恨不得中國隊先輸,最好比分先落后了,然后再趕上。我們就覺得不能輸,恨不得一場都不輸。這群選手的能力在伯仲之間,誰贏誰輸都是正常的。”
他也逐漸了明白了大眾對科學的需求與接受度,“不要指望傳播科學是非常簡單的、能夠一步到位的。”“如果我正兒八經講認知科學的原理,連續講10句話,他們肯定把臺都換了。”所以,先用一個精彩節目把人吸引過來,然后再傳播一點點科學知識。“多說了也不行,少說了也不行,說淺了不行,說深了不行,這個東西得有個度。”
“像Discovery這一類的科普節目,永遠是小眾的,大眾還是喜歡嘻嘻哈哈或者獵奇的。”
在演播室里,看著Dr. Wei在臺上的一舉一動,觀眾席上的桔子心情有點激動。
她和魏坤琳相識于2010年。“我是看著他回國,到北大入職,來參加我們的演講,后來參加我們的工作坊,為糖尿病人做公益項目,看他一步步走向大眾媒體,甚至在我們看來,是有一點娛樂化了。”
桔子畢業于北大,擁有細胞生物學的博士學位,如今致力于科學傳播,主要任務是為科學松鼠會旗下的科學家講壇“未來光錐”做“星探”。她接觸過近百位科學家,“有很多研究做得很好,學術報告也做得很精彩,但他沒辦法從公眾能理解的邏輯去解釋他的研究,以及為什么公眾有必要來關注他的研究。”“科學家做科學傳播,還是需要在性格、能力和心理方面具備一些特別的素質。”
在她的觀察中,魏坤琳天性里有一種抒發的強烈欲望,“不是只關注研究里的細節,對公眾想知道什么也抓得非常好,面對不同受眾,能把握核心的信息。”
她說,想說服國內的科學家來做科學傳播,要突破許多障礙。“首先是心理層面的。他們會有很多顧慮:譬如我的本職工作已經很忙了,怎么還抽得出時間來做這些事;去做這些事,萬一媒體錯誤地詮釋了怎么辦;之后引發了負面效應,我是不是能承擔……”
“魏老師個性開朗,對人沒有天生的排斥與警惕,不會有太多的顧慮。”
他會正兒八經地宣稱:做科學傳播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之一。之后又補上一句:覺得經常這么強調也不好,“因為現在已經做得太多了。”
記者問他:成為“男神”后的生活是否有變化,身邊的學生、同事會如何看待他?
他說,“如果你身邊的人突然有了重大變化,你也會對他/她有額外的關注。這點我非常理解。但是,如果認識我的人覺得我突然牛逼了,突然更帥了,那是心理學所說的光環效應。其實,屁也不是,我還是我。”
既然貴為“男神”,魏坤琳覺得自己多少也要注意一點個人形象:譬如穿著不要太邋遢,譬如平日說話要少帶點臟字。
參加《最強大腦》的幾個月前,他已經預料到自己會被“偶像化”,私生活也可能會受侵擾。在他的提醒下,妻子把所有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信息刪得干干凈凈,包括女兒的照片。
“現在,你們什么都搜不到吧。”他咧嘴一笑,流露出一點“瞧,你看我猜到了吧”的小得意。至今,愛八卦的粉絲只能搜到偶像非常有限的信息:已婚,妻子在清華工作,有一個3歲大的女兒。
人紅是非多,隨著走紅而來的,也有質疑和爭議。
方舟子就公開質疑過他的專業性,稱他是“北京體育大學畢業的,在美國學的是運動控制和運動康復,和大腦認知沒有半分錢關系”,是“體育老師”,是“果殼網送了一個偽專家去蒙全國人民”,揚言要“挖挖這個人”。
“如果一定要對我做批評的話,請從專業角度出發,這樣我們可以探討。科學領域到現在已經細分得很厲害,不排除有些人知識面廣一點,但也不代表你能夠跨這么大的領域去評判一些東西,就像我從來不會去說遺傳學或者免疫學的問題。”他看上去心平氣和。
有追捧,有質疑,有紛至沓來的機會,還有同行的妒忌,以及媒體的失實報道,譬如說他自稱IQ是140……上熱門電視節目后發生的一切,基本在他的預想之中。至于那些意外的部分,他說也都在“誤差允許的范圍”。
桔子說,別人只眼紅他出名后風光的一面,“其實,他承受的壓力不小,要面對來自學術圈和公眾的雙重壓力。學術圈也是一個共同體,如果你在電視上說了不夠精準、不夠恰當的話,同行會集體做出反應的。”
“面對這些紛擾,他還是能夠很冷靜,繼續做他的研究,并且堅持把正確的東西告訴公眾。”她將之歸結為“性格然使”。“他還是一個年輕科學家的勁頭兒,不會有太多的顧慮,遇到問題就快速解決,就是在特別著急的情況下,也不會有太情緒化的反應。還是挺了不起的。”
魏坤琳說,自己把上電視、走紅以及之后引發的一系列現象與事件視為一次非常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在這個實驗里,我不僅是觀察者,同時也是實驗的參與者。”
整個“五一”假期,魏坤琳都泡在實驗室里。如果不是發現校園里人突然少了,他根本沒意識到學生們放假了。聽上去,還是有些符合報告文學里的“科學家”形象。
他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著工作,一談起自己在做的研究,就興奮不已。“我覺得我的使命還是在做科研,做我感興趣的東西,這是我的重心。”
魏坤琳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運動控制,感知運動融合,多通道信息整合,人體運動的生物力學分析及建模,運動康復。主要研究手段包括物理心理學實驗、虛擬現實技術、行為實驗、全身運動測量、肌電信號等。
在北京體育大學讀本科時,他學的是生物力學。2000年到美國留學,接連拿了兩個碩士學位,先讀完運動控制的碩士,又去讀了一個電子工程碩士。然后,他又回到老本行,拿下了運動控制的博士。博士畢業后,他在芝加哥的醫院做博士后研究,主要涉及神經科學領域,以及用數學建模。從那時起,他開始接觸一些有關運動康復的東西。如今,他又跑到北大心理系,做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跨學科研究——具體地說,是研究神經系統是怎么控制人的運動以及跟運動相關的感受。
“我是喜歡新鮮的,如果讓我一輩子做一類研究,我覺得太沒意思了,最好經常有點新的東西。”
除了晦澀難懂的基礎科學研究,他的研究所涉及的應用領域也很有前景:譬如殘障人士的智能運動假肢,為失去運動能力的病患者進行運動康復治療,研究在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上如何符合人獲取、傳遞信息的基本原理……“還有好多好多的東西,我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得及去做。”他嘆了一口氣。
最近,他的工作量又增加了。Dr. Wei的走紅,讓北大心理學系獲得一個絕佳的宣傳機會。一位接近北大的人士告訴記者,系里領導專門給“小魏”分配了一些與招生有關的工作。這兩天,他和北大負責招生的老師去天津一所重點中學做了講座。
不過,他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站出來做傳播的事。“社會上對心理學有很多誤解,以為心理學是類似算命先生那一套猜人心思的東西,或者就是弗洛伊德那一套,是做心理咨詢,是和精神病人打交道。不是這樣的,心理學發展到現在,是理科,我們用大量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人的思維和心理。”
“其實,社會上特別需要心理學,你看,現在好多暢銷書廣義上都是心理學的書,但是,有些賣得很好的書是被我們專業人士看不起的。大家對這個東西有需求,同時有誤解,所以我覺得宣傳的機會就非常重要了。”
在熟悉他的朋友、學生眼里,魏坤琳風風火火、精彩張揚地工作著,生活著。
過去幾年里,他每年都會帶實驗室的同學去滑雪。他開玩笑說自己是“體育生”,每年都會去沖浪、滑雪。在美國留學時,他還考了一個專業潛水證。
“他認為,一個研究運動控制的人首先必須熱愛運動,得了解你自己的身體,熱愛你研究的對象,如果連自己關節和四肢的運動都不協調,這怎么行?他就是以身作則。”桔子說。
魏坤琳說,自己有一個影響他人的“野心”。“我試圖去影響年輕人,包括自己的學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我希望讓他們覺得做科學研究是很酷的事,沒那么苦逼,玩著玩著把研究做了最好。而且,應該有自己的生活,開開心心的。”
“好多做科學研究的人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我希望他們有很豐富的個人生活。”
人物周刊:你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
魏坤琳:非常滿意,我在做自己愛做的事情,也有很多自由。總體來說,我的時間都花在最愛干的事情上。這是我對自己最滿意的地方。
人物周刊:對你父母和他們的成長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們嗎?
魏坤琳:我們父輩所處的年代是非常特殊的。站在他們的歷史時代,我非常理解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抉擇。我也試圖換位思考,去了解他們的抉擇,譬如他們是怎樣撫養我們這一代人、他們是怎么把理想寄托在我們身上的。
人物周刊:對自己的(未來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魏坤琳:我對自己的女兒沒什么期望。可能這個答案聽起來不那么科學。如果一定要說有一個期望或者期待的話,就是希望她快樂。我覺得,快樂是第一位的。
人物周刊:對你所從事領域的前景怎么看?
魏坤琳:我研究的是一個跨界的領域,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一個交叉地方,就是研究人是怎么控制運動的。從這方面看,我覺得前途太遠大了,第一是我們在基礎研究上有很多探究,第二個我們在應用研究上可以發明出很多東西來,在社會上有很多應用,包括康復類、人機交互。我覺得,這些東西就是未來。所以,我非常放心能做這一行的研究。
人物周刊:同齡人中,你最欣賞誰?為什么?
魏坤琳:我的同齡人大概三十來歲。說不出最欣賞的是誰,我欣賞很多人,他們在各行各業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應該說,我最欣賞的,是每一個領域中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有理性的思考,不人云亦云。如果你具有這種精神,我就敬佩你。
人物周刊:責任、權利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個?
魏坤琳:這3個在很多層面上是互相排斥的。譬如,你要的權利和責任,在某一些領域里成反比的關系。如果一定要我做出選擇的話,我選擇自由。聽起來自私一些,但這是我的個性使然。我就想做一個自由的人。
人物周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魏坤琳:讀過太多太多的書了,很多書對我的影響都挺大的。如果說電影的話,對我的思想、我的世界觀的形成比較有深遠影響的一部是《黑客帝國》(Matrix)。正好我又是做神經科學的,所以那部電影里反映的世界觀激起了我對未來的一些遐想。
人物周刊:較為珍視的自己的一個品質是?最想改進的一個缺點是?
魏坤琳:可能是好奇心吧,這個好奇心會驅動我去學習新東西。這可能也是我人格特質中的最大一部分東西。如果談要改的缺點的話,我的缺點太多了。(笑)別人都說,想讓你這一生過得好的話,你要有很好的自省能力,對自己的缺點和優點有很多思考。所以,我對這個有很多思考,我知道我有很多缺點,如果一定要我從中排個序的話,我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耐心。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哪些方面?又最愿意將之花在哪方面?
魏坤琳:我最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聊的事情上,不能讓我學到新東西的事,這還是和我人格特質一脈相承的。如果別人和我講無聊的話,譬如開會,大家都可以理解,我可以把耳朵閉上的,我不愿意浪費一分鐘、一秒鐘。
人物周刊:現在的你,還有哪些不安和擔憂?
魏坤琳:我是個非常樂觀的人,無論是對這個社會前進的方向,還是對自己,都非常樂觀。如果一定要說有擔憂的事,就是對我自己的健康,或者我家人的健康問題。這中間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是我不可控的。我對不可控的東西會有擔心。
在公眾普遍缺乏科學素養的中國,需要有更多術業有專攻的科學家來參與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工作。這幾年,魏坤琳在科學傳播方面做了不少貢獻。2014年,一檔地方衛視的真人秀節目,更讓他成為大眾視野里的“科學男神”。
他以陽光、個性、帥氣的形象,顛覆了公眾長久以來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使得科學和智慧也開始成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