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的一個清晨,鄭杰接到了一個國際長途電話。
電話那頭是她的老板、時任克萊斯勒亞太區負責人柯安哲。他向她宣布了一個消息:她將被任命為下一任的克萊斯勒中國區總裁。
她有點發懵,待到對方在電話里再重復一遍后,她方才反應過來,然后下意識地反問——“Why”。
回想起3年半前那個歷史關口,鄭杰承認自己內心隨后在好多天里被一種不安情緒所包圍——“因為怕辜負。”她輕聲說。
在公司任命對外宣布后的一次公開亮相中,一位記者捕捉到了她的神情——神色嚴肅。
這位出身于上海知識分子家庭的精英女性,從小就在一種高標準、高期許的環境中長大——身為工程師、大學教師的父母曾教育她:如果拿第二名就是失敗。
對外界而言,這也是一個破天荒的新聞。三十多年來,這是外資汽車巨頭進入中國后首次任命一位大陸籍人士擔任中國區總裁。按慣常做法,在華的外資汽車企業“一把手”都由外籍人士或者臺灣、香港籍人士擔任。
況且,還是一位年輕的美麗女性。
“相中”鄭杰的,是商界傳奇、令菲亞特集團起死回生的“魔術大師”馬爾喬內。2009年,克萊斯勒已獲得法院許可實行“破產保護”,并和另一家汽車巨頭菲亞特集團結成了菲克全球戰略聯盟。
2010年的10月初,身為菲克聯盟CEO的馬爾喬內來華視察工作,并聽取亞太地區的業務匯報。當時,鄭杰是負責傳播和市場的副總裁,僅有資格“與會旁聽”。當高管們討論到引進中國的產品到底是搭載4速還是6速的變速箱時,她坐不住了,當即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她堅決認為中國市場需要的是6速變速箱。
這位意大利人安靜地聽完她的發言,然后問她:你有論據證明你的觀點么?鄭杰點點頭……
時隔3周之后,故事就這樣發生了。
她沒有讓這位全球商業明星、2011年《時代》周刊封面報道的“汽車英雄”失望。3年多來,面對母公司破產保護、資產重組以及品牌在中國日趨邊緣化的現實狀況,這位超級“優等生”帶領自己的團隊交出一張又一張“全A+”的成績單。
據最新提供的官方數據,2013年克萊斯勒在華銷售汽車89158輛,同比增長78%,成為2013年中國市場進口車廠中銷量增長最快的公司。旗下所有產品均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好的銷售紀錄:Jeep品牌2013年實現近30%的同比增長。“指南者”和“自由客”連續50個月保持同比增長,成為2013年所有進口SUV車型中的銷量冠軍。進口全新Jeep大切諾基實現36%的同比增長,成為全尺寸豪華SUV細分市場中增長最快的車型。
喜歡制造概念的媒體人送她一頂桂冠——“Jeep公主”或“Jeep女王”。
提及業績,頭腦清醒的鄭杰說自己并無任何“點石成金”的魔力和法術。“中國人講順勢而為。在大勢之下,接下來才是人的力量、團隊的力量、經銷商網絡的力量。當你把所有這些正的勢能合在一起,就會有化學反應。”
盡管外界為這位年輕的女CEO深捏一把汗,她說自己有底氣,這基于對形勢的兩個基本判斷:過去5年中,中國消費者對SUV品類需求的增長遠遠超過整體市場的發展,平均年增長率達40%左右;而克萊斯勒旗下的Jeep是SUV類的領導性品牌。此外,在經歷破產保護和被菲亞特接手之后,母公司經歷了奇跡般的全球復蘇,旗下產品線快速更新,已在美國迅速恢復了市場份額。
出任CEO之后,無銷售經驗的鄭杰面臨的一個首要難題是——如何讓經銷商恢復信心。經歷了一連串的決策失誤后,自1984年就進入中國的克萊斯勒旗下品牌已日趨邊緣化。和她過往熟悉的廣告公司、媒體等不同,拿出真金白銀來投資的經銷商是一群講究實際的人。
“你得讓他跟著你有肉吃,多賣車,多賺錢,能加價,他們才會甘心樂意跟著你。”一位在汽車業從業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
在2011年經銷商大會上,鄭杰宣布未來一年的銷售目標——要在2010年的2萬輛基礎上實現銷售數量翻一番。盡管沒有一個人當場直接“為難”,但她憑女性直覺已感受到底下一片疑慮。
她告訴團隊要保持一種信心,并且把所有的數據和分析都擺在經銷商的面前,“讓他們看到我們的投入,我們的信心以及非常明確的作戰路線圖,以及這個作戰路線圖最終會達成的結果。”
計劃實施半年后,待到年中經銷商大會時,銷售業績已差不多完成2萬臺,經銷商的信心和精神風貌已全然不同。
有人說:在汽車行業,好的產品和產品的更新替代,永遠是市場競爭制勝的關鍵要素。這也是鄭杰對行業的基本理解。
2013年,克萊斯勒量產的全球首款9速乘用車Jeep“自由光”上市。當時尚在底特律總部工作的顧嘉穎回憶,住處附近的4S店11月在最顯眼的地方擺出了新車,12月,“自由光”的身影已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展廳里。
扣除海運、過關所需要的時間,這款產量緊張的“自由光”在中國市場幾乎和美國同步上市。
“這就是對經銷商實打實的支持。”顧嘉穎說:“除了中國之外,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2014年一季度之前拿到這款新車,而且是我們非常自豪、技術含量很高的一款新產品。”
一位克萊斯勒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自己并不清楚鄭杰在這背后做了多大的努力,如何讓總部認可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你可以想象,她一定拍了胸脯、用相當可觀的業績做出承諾,才可能得到總部這么有力的支持。”
在鄭杰的理解中,公司和經銷商的關系猶如一個生態系統,她這兩年的重心是使得這個系統正向循環。在利益共贏之外,她也用心經營著品牌認同的情感紐帶。
每年,她都會親自策劃和帶隊,組織經銷商一道駕著克萊斯勒的SUV去感受不一樣的體驗。
2013年經銷商大會,他們一路開車深入騰格爾沙漠的腹地。在沙漠里的一個湖邊,他們露營,開篝火晚會,一起PK唱歌,然后分享對于Jeep品牌的理解。夜幕降臨時,滿天都是星斗;第二天早上,大家一睜眼,看到太陽在沙漠中升起,照在金黃色的沙丘上,場景非常震撼。
鄭杰說,自己希望“經銷商賣的不是簡單的一輛汽車,銷售的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品牌,而是他們自己認可的一種生活方式,然后將這種認同與熱愛,自然而然地傳遞給消費者”。
身為“70后”,鄭杰認為自己這一代人最重要的品質是有責任感。
“她是順境和逆境都待過的人。在克萊斯勒,她比任何人都更有韌性。”一位要求隱去姓名的克萊斯勒員工向記者透露。
2008年在通用時的前老板邀約下,鄭杰加盟克萊斯勒,負責中國區的傳播和市場業務。彼時,公司剛剛與戴姆勒分家,一場金融危機把這家老牌汽車企業打到谷底。分拆在即,原公司北京部門的員工幾乎無一人愿意繼續留守克萊斯勒公司,畢竟“背靠大樹更好乘涼”。
等趕到公司在上海虹橋附近租用的臨時辦公室,鄭杰才發現自己的辦公桌窄到大約僅夠放下一臺電腦。這個掛著“亞太業務部”牌子的部門只有不到10個人。來這里之前,她在通用都擁有過屬于自己的獨立辦公室,率領過龐大的團隊。
經費、預算,種種吃緊。2009年,正在著手破產保護的克萊斯勒縮減費用,宣布不參加全球任何車展。多年從事媒體和市場的經驗讓鄭杰確信一件事——“缺席”帶來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她和公司高層反復溝通,認為克萊斯勒應該參與當時的上海車展。
十來回的拉鋸戰般的溝通無果后,她向高層立下了軍令狀:承諾參與車展后克萊斯勒的銷售額將打平甚至盈利。
2009年4月,克萊斯勒終于如期“亮相”上海車展。據一位員工回憶,相比通用、大眾等公司的“豪華”陣容,只有一塊展板的克萊斯勒顯得有幾分“寒酸”。但是,他們還是如計劃展出了克萊斯勒、Jeep?和道奇三大汽車品牌及9款主力車型。
對鄭杰而言,如何讓克萊斯勒的品牌重新煥發光芒是她的首要使命。
在克萊斯勒公司的品牌中,Jeep是占據最大份額的主力軍。但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SUV車型在華被統稱為Jeep。對此,鄭杰以一句“不是所有的吉普都叫Jeep”的電視廣告詞,令Jeep品牌“正本清源”,再次強勢闖入消費者的視野中。
在中國汽車行業,許多人欽佩于她對市場出色的預判和行動力。
2009年牧馬人在中國上市的時候,鄭杰帶領她的傳播和市場團隊攜手《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聯合發起一場名為“尋找中國Rubicon之路”的活動。
Rubicon既是牧馬人一款車型的英文名字,也是美國加州一條匯集了世界上一切高難度越野障礙的極限小路。每年都有許多Jeep愛好者去那里做越野的征服運動。牧馬人是罕有的一款能通過這條小路的量產車型。
在鄭杰團隊的策劃下,他們把線上征集和線下活動結合起來。2009年7月初,由專家、媒體、網絡征集的消費者、攝影師等組成的探路車隊,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進軍墨脫、阿爾金山、天山及黑戈壁。
后來,這被圈子里的人認為是中國國內第一例體驗式營銷。
擁有MBA學位的鄭杰認為:營銷本身并沒有像商學院里講的那么“玄乎”,最重要的是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消費者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譬如,從來沒有人說我喜歡一個女孩,是因為這個女孩身高有165。很多時候,消費者被一個品牌吸引首先是感性層面的,然后當他做出購買決定的時候,他會需要一個理性的判斷來支持他這種感性的吸引。對我們來說,滿足消費者的感性訴求與理性訴求,這兩件事情必須同時都做好。”
“尤其對于Jeep這樣一個品牌來說,在很多人心目中,第一個跳出來的一定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冰冷的理性判斷。”
為了重塑并凸顯Jeep的陽剛氣質,他們舉辦過“Jeep風云人物”的評選,聯合房地產商、“詩人”黃怒波、“中國搖滾教父”崔健、我國第一批越野賽車手李智、萬科董事長王石等知名公眾人物為品牌的形象代言。
女性的身份、出眾的個人形象和氣質,讓鄭杰具備登上任何一本時尚雜志或者商業雜志的資格和分量。如今,她已經成為克萊斯勒在華最重要的“形象代言人”——時尚、優雅、充滿張力。
在接觸過程中,你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十分注意保護自己內心世界的敏感女子,她甚至不希望被人在網絡上Google到。站在今天的位置,她又是如何在公共角色和個人角色之間畫出一條清晰的界限呢?
鄭杰說自己不認為有所謂的“兩個角色”,“在舞臺上呈現的,那也是你自己。你呈現出來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是你自己,你既然做得到,就說明這個東西在你身體里面。所以,我從來不覺得有什么需要調適的。”
“回到剛才的問題。在公眾場合,我對環境會有一個預判,并呈現出來一種狀態,那是因為那種場合需要我用這種狀態去尊重和對待。”
鄭杰個性直率、強勢,作風凌厲,凡事強調“一切以結果說話”。
她說自己是“急性子”,對結果、對速度都會比較著急。“很多時候,我比較著急是因為想要團隊在勢頭起來的時候抓住機會,順勢而為,把這艘船推得更遠一點。等哪一天風停了浪靜了,水也下去,那咱們再歇會兒。”
她說自己內心大部分時候還是很平靜的,因為她始終相信很多事情自有天意。“接受這個世界是永遠在變化的,有好就有壞,有漲就有跌。但是,你若走到大海深處,那里其實是很平靜的。”
在采訪中,多位克萊斯勒的員工承認,自己在鄭總手下做事壓力不小,“但是,能學得很快很多,環境也很單純,你只要專注于事情本身,因為一切以結果說話。”一位員工說。
對于自己,鄭杰的要求則高得多。從小到大,她都是人們眼中的“優等生”。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她養成了凡事力求完美,以及講究方法論的個人風格。
一個被媒體廣為傳播的故事是,她臨近高考時從理科換到文科,結果當年一不留神考了一個“全上海文科總分第一”。這“一不留神”的背后,是她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用心。她需要向母親證明自己當初選擇的正當性。
鄭杰一度的理想是成為世界知名女記者法拉奇那樣的傳奇人物。從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系畢業后,她曾在英文報紙《中國日報》當了四五年記者,跑外貿、金融、經濟。因為不滿足于只做“觀察者”,她于1997年離開媒體行業,進入通用(中國)從事公關和媒體。
2000年,中國加入WTO,加之經濟高速增長,汽車行業隨即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憑著敏銳的頭腦、比別人“多走一里”的勤奮以及對完美的執著,鄭杰逐步脫穎而出。2001年起,她出任通用中國的公關總監——這是外國汽車巨頭首次在中國任命一位本土人士擔任部門總監。
據一位曾在她手下做事的前通用員工回憶:在通用時,鄭杰就為國內汽車行業的公關和市場活動樹立了一套質量標準。“即使是新聞發布會、新車試駕活動,她的創意水平、作業方式都是高標準的,我們才知道連這些最基本的市場公關活動也是有高下的區別。”
進入汽車行業近二十年,鄭杰制造了好多個行業“第一”:第一個在跨國公司做到部門總監的大陸籍人士,第一個進入通用全球總部最高管理層的中國員工,以及如今第一個做到中國區第一把手的中國本土員工。
鄭杰身上洋溢著“優等生”慣有的自信、驕傲,以及一種歷經世事后的謙卑與自省。回顧過往,她認為自己很幸運,趕了中國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一個“大勢”。對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得到的各種機會,她也滿心感激。
盡管一路披星戴月走來,鄭杰說自己不那么喜歡“奮斗”、“強大”這樣色彩強烈的詞。她是一名佛教徒,在她的人生哲學里,“接受”是一個關鍵詞。
這位完美主義者承認,如今最大的功課是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并學習和這些“不完美”和諧相處。
她也不愛回答類似“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問題。在她看來,工作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苦有樂有重任,她非常享受。
臨近采訪結束,本刊記者向這位前同行拋出了最后一個問題——“如果當年的你來采訪現在的你,你會問一些什么樣的問題?”
“我想我只會相視一笑,覺得挺好的。這個人生,我是一路接受下來了。”
人物周刊:你對自己的狀態滿意嗎?
鄭杰:人生是一種不圓滿,我能夠接受這種不圓滿,跟這種不圓滿和平共處,我對這個狀態還是挺滿意的。
人物周刊:對你父母和他們的成長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們嗎?
鄭杰:關于我父母成長的這個年代,我們所有的知識,因為都不是親歷的,都是經過過濾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我們的理解可能對可能不對,我不愿意揣測說這樣的一個年代對我父母真正的影響是什么。但我覺得這不改變親情之間緊密的連接。
人物周刊:對自己的(未來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鄭杰:我相信每一代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他都有使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所以我唯一的期待就是他們能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人物周刊:對你所從事領域的前景怎么看?
鄭杰:出行是人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剛需,對汽車行業來說,我相信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會有更好的前景。
人物周刊:同齡人中,你最欣賞誰?為什么
鄭杰:我很欣賞我這一代同齡人的一個顯著特質——責任感。
人物周刊:責任、權利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個?
鄭杰:責任。
人物周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鄭杰: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一部經文:《金剛經》。
人物周刊:較為珍視的自己的一個品質是什么?最想改進的一個缺點是什么?
鄭杰:優點跟缺點看每個人不同的判斷標準,所以我只能簡單回答說:我接受我自己。簡單小結就是怎么樣更好地接受人生的不圓滿。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哪些方面?又最愿意將之花在哪方面?
鄭杰:我最不愿意把人生的時間浪費在活在過去,而是用在當下
人物周刊:現在的你,還有哪些不安和擔憂?
鄭杰:非常多。我說了人生就是不圓滿,你能不能更好地接受這樣的不圓滿,它始終是一個問題。但你要和它們和諧相處,這就是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