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上頗為流行這樣一個詞,叫作“中國式過馬路”。什么意思呢?有人形象描述為“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還有圖為證:在城市街頭,有好幾位行人并沒有走在斑馬線上,而是走在旁邊的機動車變道路標上,其中有推著嬰兒車的老人,也有騎電動車、三輪車的。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為其司空見慣,甚至為人們所不覺,只有一旦被貼上“中國式過馬路”標簽的時候,才會引起人們廣泛的共鳴和熱議。循著這樣的思路,一些行人縱身一躍橫跨公路隔欄,可稱為“中國式跨欄”;公交車站乘客們蜂擁而上擠進車,可稱為“中國式上車”;正在行駛的車輛突然一個急轉,強行插入另一條車道,可稱為“中國式并線”;“中國式教育”更是如出一轍:家長們對孩子充滿了希望,幼教、中小學教育,絲毫不敢馬虎,制訂明確的培養目標,實施嚴格的培訓計劃,以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學外語、鋼琴、畫畫、奧數等,每一科都要成績優異,每一項都要出類拔萃,更有甚者,有的家長不惜犧牲自己的事業,有的甚至甘心做全職母親,可稱為“中國式教育”。這種在家庭教育中表現出的狂熱和非理性,就像患了精神“強迫癥”一樣。類似現象還有不少,各種“中國式”做法成了一種自然選擇,甚至到了不這么做,反而會不正常。
無獨有偶,“教育強迫癥”現象不僅存在于家庭教育中,一些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也患有這種嚴重的“教育強迫癥”。在小考、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即片面追求教育政績觀的大環境下,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仍然成為評價辦學成效的主要指標,為名校輸送更多學生成為許多學校熱衷追逐的名利,班級之間、校際之間和地區之間,都明里暗里忙著進行升學競賽,有的地方甚至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如某省某縣就曾以政府“紅頭文件”的形式,要求狠抓應試教育:“全縣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任務是,中考優秀率保持全市第一;本科上線人數、重點本科上線人數全市第一……”目標如此明確,要求如此具體,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毋庸諱言,所謂的“中國式教育”,其實已經越來越演化成為“教育強迫癥”的一種“痼疾” ,這一現象折射出人們對教育焦慮的一種社會心理。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致使許多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充滿更高期待,寄予更大希望;即便是在美國,也并非人人都能享受優質教育,而在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依然存在;現行的一考定終身的升學考試制度,難以公平科學地選拔人才……這些,都使得家長們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深感焦慮,“教育強迫癥”也由此產生。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外加群體效應的影響,加速了“教育強迫癥”的不良發展態勢。
為了遠離“霧霾”的“教育強迫癥”,家長、教師、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不妨學一學喂河馬的老飼養員,或許能夠讓我們領悟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故事是這樣的:
美國的一家動物園,新來了一個喂河馬的飼養員。老飼養員告訴他,不要喂河馬過多的食物,不要怕它餓著,以免它長不大。新飼養員十分納悶,他沒有聽老飼養員的話,拼命地喂他的那只河馬。河馬面前到處都是食物,人們無不感到他的仁慈和善意。
兩個月里,他發現他養的河馬沒有長多少,而老飼養員的那一只不怎么喂,卻長得很快。他認為是兩只河馬自身的先天素質有差別,老飼養員也不說什么,與他交換后繼續喂養。不久,老飼養員養的那只河馬又超過了他喂養的河馬,他大惑不解。
老飼養員這才一語道破天機:你喂的那只河馬由于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當回事,不好好吃食,自然長不大。我的這一只,總是在缺乏食物中生活,因此它懂得珍惜。是珍惜使它有所獲得,有了健壯。珍惜是一種正常的生命反應,甚至是一種促進。
其實,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如果違背教育成長規律,讓教育“超限”承載太多本不該承載的東西,其結果不僅僅意味著教育的失敗,而且一定會對教育本身造成巨大的傷害。
總之,只有變革教育評價機制、管理體制,讓教育真正走出應試的怪圈、走出功利的誤區,才能使“中國式”教育更富人文關懷,更加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從而驅散中國式“教育強迫癥”的迷霧。
(作者單位:云南省祿豐縣金山鎮官洼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