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多種讀文方式,從“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極頂”的行動中,學習挑山工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語境,理解詞義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詞語和句子在文中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感悟課文的語言準確性和藝術感染力,為今后學生的習作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能從具體的感性形象中提煉出相關的道理,激發學生從小樹立奮斗目標,明確做事要一心向著目標,腳踏實地,堅忍不拔,永不停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做事要一心向著目標,努力向著目標奮力攀登的精神。
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義及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師:現在,我們繼續學習《挑山工》這一課。(師板書課題。)
師:通過前面讀課文,你能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什么是挑山工嗎?
生:肩挑重物上山。
師: “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泰山是一座怎樣的山?誰知道?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生1:泰山是五岳之首,很雄偉,我登過泰山。
生2:泰山有“十八盤”,聽說很陡的。
師:在這樣雄偉而陡峭的山路上,行走都很難,更別說肩挑重物往上攀登了。可想而知——
生:很難。
師:那么在泰山上做挑山工,他們要走什么樣的路線?
(課件出示書上描寫折尺形路線的語句。)
(出示句子:他們走的路線是折尺形的,從臺階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到了臺階右側,就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側再轉回來。)
(大屏幕出示挑山工登山的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讀書時往往會遇到閱讀障礙,如本課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線,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閱讀障礙,如何巧妙地幫助學生理解呢?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折尺形路線,明確挑山工路程的特殊性,體會挑山工登山時的艱辛與行走時間的漫長,充分發揮課件中畫面的直觀性,做到一目了然,就很順利地掃除了閱讀障礙。看來,把話變成畫,確實也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
(生練讀。)
師:路程長了,用的時間應該比游人多,是這樣的嗎?
(生表示同意。)
師:這就奇怪了,但挑山工卻走得比游人都快,為什么呢?用作者馮驥才的話說,這真是個不解之謎。
【設計意圖:學生釋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明確折尺形路線,然后設疑,抓住重點,充分給予學生讀書的時間,利用質疑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讀——理解——感悟——讀的指導下領悟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表達、朗讀能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求知的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讀書釋疑
(弄清挑山工速度不慢的原因。)
師:作者的這個疑問是怎么解決的呢?文中作者和挑山工幾次相遇?請大家一邊讀書,一邊用波浪線畫出描寫相遇地點的語句,找到作者對挑山工的描寫。
(生邊讀書,邊畫出相關語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結合語境,理解詞義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學習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進行描寫,突出人物特點的描寫方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師:作者和挑山工第一次相遇是在山下,山下相遇作者是怎樣描寫挑山工的呢?
(生找到描寫挑山工外貌的句子讀出來。)
師:第一次相遇作者對挑山工進行外貌描寫,突出了什么特點?
生:又矮又黑。
師(歸納總結):作者緊緊抓住了做挑山工這個職業的人又矮又黑的鮮明特點,看來描寫人物外貌抓住典型特征很重要。
師:山下相遇,作者和友人很快超過了這個挑山工,不知不覺來到了回馬嶺,讀一讀作者此時對挑山工的描寫。
大屏幕出示句子:
“他把褂子脫掉了,光穿著紅背心,現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生同桌練讀、試讀。)
師:作者和挑山工第三次相遇是在五松亭,作者剛要歇歇腳,猛然發現有個人在那株姿態奇異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此時作者是怎樣的心情?
生:太吃驚了,不可思議。
師:書上有一個詞寫出了作者此時的心情?
生:驚異。
師:你能不能給“驚異”換個詞?
生:驚詫,驚奇,意外。
【設計意圖:通過換詞方法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詞語“驚異”的意思,體會詞語在文中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感悟課文語言的準確性,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使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師:在和挑山工的對話中,作者解開了心中的謎團,讓我們看看作者和挑山工的對話吧!
(出示對話。)
我:“我看你們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在我們前頭了?你們有什么近道嗎?”
挑山工:“我們哪里有近道,還不和你們走的一條道?你們肩膀上沒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得停下來嘛!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不像你們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實也不行,更不能耽誤工夫。要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我們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您看,是不是這個理兒?”
(生多種形式練讀對話。)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方式練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 理解挑山工話語中的真正含義,明確挑山工速度不慢的真正原因:步步踏實,持續前行,一心向著目標奮力攀登。】
師:挑山工這樣肩挑重物,路線曲折地登上高而陡的泰山是一天兩天嗎?你從哪讀到的?
(生讀出相關語句。)
師:有一種能力叫概括,老師考考你的概括能力,剛才你理解到的挑山工與游人的不同,你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你的理解嗎?
生:因為挑山工不東看西看,所以登山時節約了很多時間。
生:因為心中有目標,所以挑山工不停歇地一直往前走。
【設計意圖: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從讀學寫,做到讀寫結合。通過訓練學生運用關聯詞語,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能抓住重點語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為學生寫作打下基礎。】
三、深化明理,感悟人生
師:作家馮驥才從泰山一游,深深地為挑山工的執著所感動,一起來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師:作者僅僅想為我們展現一幅畫嗎?他最想讓我們看到什么?
生:看到挑山工的那種精神。
師:什么精神?
生:朝著一個目標堅持不懈、努力的精神。
生:明確目標,腳踏實地一個勁兒地向前的精神。
師:由事悟理是本文寫法上的特點,課文讀到這兒,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生:我懂得了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踏踏實實,堅持到底,這樣人生才會美好、充實而有意義。
【設計意圖:啟發式的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層層深入, 結合具體語境,抓住事情的關聯點,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和情感,領悟文章中心, 感悟文本藝術的感染力與審美情趣,使學生明確挑山工在登山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哲理性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操并感悟人生哲理。】
四、點明中心,結束全文
師:愿每個人心中都珍藏一幅挑山工的圖畫,愿挑山工的精神珍藏在每個人的心中。
【設計意圖:升華主題,使學生在理解挑山工精神的基礎上,讓挑山工精神激勵自己去取得成功,使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產生共鳴。】
教學反思:
在講過《挑山工》一課后,我對語文課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語文課上既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又要培養其深刻理解課文,領悟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在這兩者之間掌握好度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根據本節課抓住重點,有詳有略的教學理念,我利用質疑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讀中悟,悟中讀、以讀促寫”的方法下領悟課文內容。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成功的地方:
1.談話導入,問題激趣。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調動學生已有的了解,初步解題,然后設疑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讓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進行學習,做到抓住重點,詳略得當。
2.巧用視頻,解決難題。 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挑山工登山時的錄像,學生邊看,教師邊解說原理,同學們對折尺形路線便一目了然,解決了“折尺形路線”的難題。
3.大膽取舍,突出重點。文章篇幅過長,要想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目標,就要嘗試大膽取舍,經過反復分析文章內容,最后,我采用 “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線,可速度卻不比游人慢。這是為什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質疑。在視覺與聽覺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騰出更多時間來研究挑山工的外貌和語言。結合語境,理解詞義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學習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進行描寫,突出人物特點的描寫方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舍棄,保證了時間,也使得文章的重點更為突出。這樣處理既能讓學生學習作者在人物描寫方法上的特點,又領悟了挑山工精神內涵。
4.引導學習,層層深入。在組織學生學習“三遇三見”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相應答案。并指導學生從讀學寫,做到促寫。通過訓練學生運用關聯詞語,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能抓住重點語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為學生寫作打下基礎。接著組織學生邊讀邊感悟理解,品味挑山工話語,體會挑山工精神的內涵,達到深化主題,明確人生哲理的作用。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雖然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
不足之處:1.激情過于泛濫。挑山工應該是比較樸實的,學生泛讀他的話時,聲音過于激昂,不符合人物性格。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多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選擇相應的讀書方式和情感。2.評價不夠客觀。我在處理課堂評價語言時,只顧表揚,沒有達到客觀品評,對學生學習發展沒有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表揚用詞也比較單調。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努力抓住課堂生成,給予學生客觀評價,使評價語言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作用。而且每到緊張時,我總會表情過于激昂,讓人覺得有些夸張,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竭力控制自己的教態,做到落落大方,親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