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整理復習。
教材簡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整數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適應兒童的認知規律,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在編排上出現的分數的分母都比較小(一般不超過10),先認識幾分之一,再認識幾分之幾,這樣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本單元安排的分數大小的比較和分數的加減法,其目的也是如此。實際上,分數就起源于“分”,“是否平均分”是學生在辨析分數中的關鍵所在,所以幫助學生把二年級學到“平均分”的知識與分數的學習有機地結合是學好分數的基礎。除此之外,如何幫助學生靈活地運用分數的含義,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本單元的重點。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和復習,回顧本單元的知識要點,強調“平均分”對分數的重要性。
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辨析等活動,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及學生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3.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回顧落實有關的分數的意義、結構、大小比較、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等基礎性知識。
教學準備:
課件、折紙作品、學生學具(三角形的卡片若干)。
教學過程:
帶領學生背誦古詩或課文,進行課前調節。
總結:同學們的古詩背誦流利,聲音響亮,情緒飽滿,希望我們就用這樣的情緒完成本課的學習(上課)。
一、導入
二、知識梳理
課前老師布置了整理任務,請同學們把梳理的結果拿出來,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本單元的知識要點。
1.呈現學生整理的內容
(用展臺展示學生整理的本單元知識點。)
…………
師:這位同學特別善于歸納,用這種方式把本單元的知識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
師:這位同學真是個細致的人。看,他用表格更加全面地 歸納了知識點,還列舉了相應的例子呢!
…………
師:同學的想法很有個性,創新意識十足!
師:誰愿意把自己整理的結果匯報給大家?
2.匯報整理結果
師:(強調)要得到這樣的數必須“平均分”,平均分后“它的”1份是幾分之一,2份就是幾分之二,幾份就是幾分之幾……(板書:平均分。)
生補充:分數大小比較有兩種情況:
如果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小。
而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大。
師:很好,還有補充嗎?
生補充:在分數的計算中,同分母分數的加減計算方法是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生補充: 1減幾分之幾,可以把1改寫成分子與分母相同的分數,再進行計算。
師:同學們對于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不僅算法清楚,算理掌握也很明白。
生:分數的簡單應用,我們要根據實際問題進行分析。
師:只要我們真正地掌握了“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就能合理地解決實際問題。
3.修改與完善
師:聽了以上同學的匯報,對照自己的課前整理,你有什么啟發?把需要完善的內容補充到自己的整理結果上。
(學生對課前整理進行修改和完善。)
三、系統練習
1.辨分數
現在我這有幾幅折紙,請同學們看看,這些折紙上的陰影部分都可以用分數表示嗎?(出示作品,請學生辨析。)
作品一
生:這個陰影部分不能用分數表示,折痕是歪的。
生:陰影部分不規整,不能用分數表示。
生:我認為陰影部分可以用分數表示。
師:究竟陰影部分能不能用分數表示呢?我們判斷的關鍵就在于這種折法是不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我們不妨來驗證一下。(教師拿出剪好的陰影部分和其他3份進行比較。)你得到結論了嗎?
(出示其余3幅折紙)
2.擺分數
(1)選取卡片的數量不限。
(2)嘗試不同的擺法。
(3)擺完后和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擺的。
把( )張卡片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就是( )張。
(擺完后學生匯報。)
教師選擇張貼其中的3種擺法。
師:請同學們觀察,雖然這3種擺法不同,為什么都能用表示?
生:雖然卡片數量不同,但是都是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就是三分之一。
師:是呀,只要把整體平均分了3份,每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師:繼續觀察它們的不同之處,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擺的卡片越多,它的三分之一就越多。
師: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你觀察到的結果對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3.猜糖果
同學們這一雙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一個個勤于思考的頭腦真是惹人喜愛。老師想把袋子里的棒棒糖獎勵給大家,我們來猜猜老師究竟準備了多少個棒棒糖吧!大家來看提示:
提示:這些棒棒糖的,正好是7塊。棒棒糖究竟有多少塊?
四、總結
不知不覺這節課就要過去了,老師真心地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用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實踐收獲到更多的甜蜜。
反思:
一、本質內涵的強化
很多學生在處理分數問題時,只注重到整體被分割成幾塊,而沒有注意到每一塊是否相等。因此,在本節整理復習時,我設計了“辨析”分數的環節,通過讓學生判斷:折紙上的陰影部分能否用 分數表示?幫助學生強化“平均分”的意識。課上,同學們對一折紙內容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有的同學認為陰影部分不規整,沒法判斷;有的同學干脆就認為它無法用分數表示。我抓住機會強調“平均分”這一本質內涵,帶領同學一起,剪一剪,然后比一比,確定了這種折法折出的每份同樣多,因此可以用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在辨析活動中培養了在使用分數前首先判斷是否等分的意識,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二、數學思想的滲透
新課程標準由過去關注“雙基”擴展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其中“基本思想”應當是整個數學教學的主線,是最上位的思想。在本節課上,我引導學生在學習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通過轉化對“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不必通分,就進行大小的比較。學生積極動腦,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課堂上“轉化”思想的滲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
良好學習方法的指導,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本節課上,我在學生學有爭議的時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猜測--驗證”的方法去研究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
分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在本節課對這方面的聯系沒有進行涉及。我設想,如果在總結時,用課件展示分數的生活應用,擴展下學生的思維空間,滲透數學的生活化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我將努力為了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提供保障。“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素養,不同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將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