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復習課是教師非常關注但又讓教師感覺非常棘手的課型。通過網絡平臺我針對整理復習課進行了一次調查問卷,共888人參與,調研的內容為:你對整理復習課的認識,整理復習課應采用哪些合適的方法選擇等。通過調研得到下面的結果。
1.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的是新授課,第二位是整理復習課,第三位就是練習課。廣大教師認為整理復習課很重要。2.雖然學段有所不同,但77.7%的教師認為復習課應以師生共同梳理為主要方式。3.提出的問題(1)整理什么(2)怎樣整理(3)整理到什么程度(4)誰整理。4.思考:整理復習“你的細化研究”。因此我們對整理復習課進行了一個定位,根據不同領域和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研究。
一、明確“整理和復習”課的目標, 提高整理和復習的實效性
目標定位——復習課應承載什么樣的任務
1.知識梳理——學會梳理 ,掌握方法,具有整理的意識和整理方法的能力。知識梳理應該根據不同年段進行細化,比如低年級應該是教給孩子梳理的方法,到了中年級應該掌握一些方法,到了高年級就應該具備整理的能力。
例如,“小數除法整理”復習課。
師:老師也將本單元的內容進行梳理。其實,我們學習了那么多內容,不外乎關于兩大類——計算和解決問題。你能將這些知識進行歸類,放到這兩大類中嗎?(學生自主思考)誰愿意說說你的想法?(追問、交流完善梳理——隨著學生發言移動板書。)學生將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和循環小數歸到計算一類。進一法和去尾法歸到解決問題一類。
師:那商的近似數應該放到哪兒?(引導學生認識:商的近似數在計算和解決問題中都會出現,但是解決問題中求商的近似數是學習的難點。)還有沒有什么?
補充1:用計算器探索規律這一板塊不屬于任何一類。(將卡片放在兩大類之外。)
補充2:解決問題中除了求商的近似數還有準確計算答案的。(板書:準確計算。)
補充3:計算時商除了有循環小數,還有有限小數。(板書:有限小數。)
師:回憶一下我們學習的內容,商有幾種情況?(板書:無限小數、π。)
師:我們來看看,這種方法是根據什么進行梳理的?(板書:抓內在聯系。)
【設計意圖:復習課的重點之一就是學會梳理知識,學生已經五年級了,掌握了一定的梳理方法,所以要通過復習課在梳理方法上有所提高。本節課學習的就是平時較常用的一種梳理方法——抓知識內在聯系,進行梳理。】
2.突出重難點:單元的整理復習課中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易混點都應該有所突出。
3.理清關系、構建網絡:在這里理清關系和建構網絡實際上是一個結構化的思想,結構化思想指的就是不能只考慮本單元內容的呈現,尤其是高年級還要將知識有聯系的前幾年的內容都要有所展示。
4.查缺補漏、解決疑難:復習課區別于練習課的鞏固應用,承載著回顧與整理,生長與溝通的獨特功能,在復習中要依據學情和復習的內容緊扣重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復習內容,通過梳理這些讓學生能夠對自己之前的錯誤進行再認識,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5.思維訓練: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在整理復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性思維和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整理復習”。
1.辨分數
現在我這有幾幅折紙,請同學們看看,這些折紙上的陰影部分都可以用分數表示嗎?(出示作品,請同學辨析。)
師:怎樣能讓同學們清楚地看出這個結果呢?
生:這個陰影部分不能用分數表示,折痕是歪的。
生:陰影部分不規整,不能用分數表示。
生:我認為陰影部分可以用分數表示。
師:究竟陰影部分能不能用分數表示呢?我們判斷的關鍵就應該在于這種折法是不是對這張紙(平均分)。我們不妨來驗證一下(教師拿出剪好的陰影部分和其他三份進行比較。)你得到結論了嗎?
師:其實,像我們剛剛這樣,猜測——驗證——(進而)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好多的知識和科學的道理就是這樣不斷地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最終得到的。(板貼:猜測——驗證——結論)
6.應用拓展、實踐創新:整理和復習還要突出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數學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關注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整理復習課還要培養學生6種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合作交流意識、問題意識、反思質疑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認真勤奮,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質疑。在整理復習課中把自主學習意識放在首位,學生應該自主進行梳理然后才是合作交流,這種合作交流可以使組內合作交流、同桌交流、然后才是全班的交流。問題意識的培養是說學生在整理復習時能提出問題,會提出問題。我們都知道了“兩能”變“四能”,整理復習課也更應該突出這種意識的培養。反思質疑意識是整理復習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在回顧整理時必須要有這種意識。應用意識不僅僅是用到現實生活還要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意識主要在習題的設計上,給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對于整理復習課,反思質疑意識和問題意識要著重體現。
二、加強“整理和復習”課的細化研究、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整理和復習的能力
1. 細化復習課型,根據課型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
課型大致可分為:偏重整理 、偏重練習、綜合應用實踐活動課、試卷講評課等。就整理和復習課而言對知識重難點的突出突破等,占的比重較大,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和復習的方法,對學生的后續學習產生積極影響,提高不同類型整理和復習課的實效性。
2.細化不同年段,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整理和復習的能力。
學段學年不同策略和方法也不同。低年級教給學生整理的基本方法;中年級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整理復習,初步掌握一些整理和復習的方法;高年級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整理、交流完善、概括提升,具有一定的整理和復習的能力。
3.細化課程內容,把握復習重點凸顯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
根據課程內容凸顯核心概念。數與代數中數的運算中凸顯的核心概念是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等。圖形與幾何的課凸顯的核心概念是空間觀念。統計與概率凸顯的核心概念是數據分析觀念。
4.精心設計練習,找準訓練重點,提高整理復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層次性 、整體性(綜合性)、創新性。
(1)層次性應該有基礎練習、提高練習和拓展練習。
(2)整體性(綜合性)如: “萬位是最大的數,千位是最大的單數,十位是0,其他各位是1,這個數是( ),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是( )。”學生答案:99101 ; 約10萬。
習題設計的目的:學習品質的培養(讀題和審題);知識的整合性包括對奇偶數、數位、計數單位、近似數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
(3) 創新性,例如:
“數學日記”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起來,用了10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吃了300千克的早餐,我背起了2克重的書包,飛快地向300千米外的學校跑去,速度達每小時10千米,路上碰見了體重35噸的小胖子。來到教室,我馬上拿出1米長的鋼筆和2米厚的練習本,做起了作業。
不僅僅這樣做完題,還要歸納總結一下。
常用的時間單位:時 分 秒
常用的長度單位: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常用的質量單位:克 千克 噸
5.注重板書設計,理清教學脈絡,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板書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學生的學習路徑。應該是注意板書與信息技術的互補。課標中提到: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應注意板書的設計。必要的板書設計有利于實現學生的思維與教學過程同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脈絡。不同課型和不同的年段板書的方式也會不同,到了中年級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的方法。如“年月日”的整理復習課。
這里括號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填寫。對于中年級來說這個教學目標過低,導致板書的功能沒能完全體現,板書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提升,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在學生明白如何梳理知識后,還要學會多種整理方法和多樣呈現方式,如:樹形圖、框架圖、表格、思維導圖等。要有重點、有層次、有邏輯,能展示不同孩子的思維和做法。逐漸讓學生形成具有個性的復習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
分析歸類
你認為本單元的知識可以分為幾類?(分類的標準可以不同)
可以使用文字、圖形、數字符號等多種形式。
1.羅列知識點全面具體。
2.合理的歸類。
3.應用的形式直觀、清晰。
4.繪制時注意整潔。
5.語言表達準確完整。
此外,整理復習課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年級學生不同學段、不同年級的認知特點,應體現整理和復習課的趣味性、活動性、開放性、綜合性、應用性等。通過游戲競賽、謎語、故事、調查、統計、尋找相關的學習情境和生活情境,進行復習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二,注重各種課程資源的創新運用,應體現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如:紅花、獎卡、小紅旗、獎品要多次運用,即對課程資源、學具、教具、情境、教科書的主題圖、表格等要用好、用盡、用充分,避免只用一次,最大化地服務于重點知識的教學。
第三,注重復習題的設計和使用,應體現螺旋上升的原則。習題應突出層次性、針對性和發展性,千萬不能見題就做,否則將會事倍功半。首先確定須強化的知識點,然后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并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一個足夠。采取一題多解、一題多聯、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效率的提高,取決于解題的過程、思維的敏銳。對于學生易做錯的題,應帶領學生認真思考錯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精練高效。復習題的選擇應該貼近學生現實,利于學生積累學習數學的素材,從整體上理解數學,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道從簡,總之復習課既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學習活動經驗等方面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梳理的能力,復習的意識,掌握基本復習方法,積累有效的復習經驗,在反思中總結,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復習課的效率。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