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新轉來一名學生本東,第一感覺——臟,斜挎個書包,臉上黑一道,白一道,有許多汗痕。第二感覺——懶散,來班級的第一天就不寫作業,課堂上更是讓人不省心。
按照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分析起他的成長環境:父母在外地打工,他跟隨父母在外地借讀。父母工作忙,沒有精力管他,他行為、學習無拘無束,逐漸形成自卑的性格、懶散的習慣。后來學習實在跟不上,父母便把他送到奶奶身邊,這時他來到我的班級。
人性本善,每一個孩子都是待修剪的小樹。我要用心轉變這個“貌似忠良、實質蔫淘”的小子。
首先,我從改變本東邋遢的形象做起,領他到水房幫他洗脖子、洗臉,并告訴他,保持一個干凈的形象很重要。其次,我在生活的點滴中,給予他母親般的關愛:天熱了,幫他脫去多余的外衣;天涼了,提醒他穿什么衣服。親其師信其道,本東漸漸地信任并喜歡上我。
有了較好的感情基礎,我開始幫本東復習功課。剛入班時,他的數學成績僅28分,語文13分。我利用課間、午休的時間幫他輔導功課,我和他共同設定學習目標:每天聽寫只要對2組即可,以后逐漸增至5組、10組……每一次達到目標,我都會鼓勵他:“今天進步最大的是本東!”
學習在逐漸進步的同時,我開始挖掘他的長處。本東在班級中年齡最大,體力方面占一定的優勢,我讓他加入了班級的取水部(班級喝桶裝水)。每次取水時他一個頂倆,自己抱著一大桶水一口氣上三樓。后來我讓他任取水部的“部長”。這孩子盡職盡責,在我贊美的鼓勵中,在同學們賞識的目光中,他的臉上終于褪去茫然的眼神,涌現出了自信的光芒。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好習慣的形成大致需要21~90天,在這其間一定會出現反復現象。本東在一點點的轉變中,也出現過反復現象。這不,那一天,他又沒完成作業,苦口婆心引勸之余,我打算“開除”他!
我把書包往他肩上一挎,推他往門口走。邊推邊義憤填膺地說:“你這孩子,老師都為你操碎了心,你怎么就克服不了自己懶散的習性呢?這回我也不管你了,回家去,你愿意怎樣懶就怎樣懶!”這孩子從沒見過我這樣生氣,竟撲通一聲給我跪下:“老師,您不要攆我走,這些年只有您對我最好!”他是把我的話當真了,“老師,我喜歡您,您放心,以后我一定管好自己,不再懶了!求求您,千萬別不要我……”
看著他樸實的臉上掛滿淚水,我亦淚光盈盈,一把拽起他,把他攬入懷中:“老師知道,讓你一下子改掉懶散的毛病不容易。但每當你想放縱自己的時候,也要想一下關心你的老師,還有奶奶!”為了鞏固“開除計”的效果,我又嗔斥道:“孩子,老師喜歡你,更愿意幫助你,但你也要自己努力,你要再犯懶,老師可真不要你了!”本東抽噎著,把頭搭在了我的肩膀上……
在本東一天天的變化中,我多次打電話給他奶奶,向她介紹孩子在學校取得的進步。多次的電話溝通,奶奶終于建立起了教育孩子的信心,同時也掌握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我堅持不懈的關愛、鼓勵以及家長的配合下,本東漸漸地變了:現在的他樂觀、向上、善良,作業從不用我擔心,學習成績也穩固在班級中上游。
本東的轉變,讓我更堅定了教育教學的信心。只要用心,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讓其轉變的方法;只要“多心”,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讓其更加茁壯的理由!
(作者單位:綏化市永安中心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