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井上有一的書法最突出的特點是精神性。講到書法精神,必然要從歷史高度,來檢視井上的文化背景中人格象征的生命精神。人格的象征并不是書法的表現形態所固有的,而是人類自身的精神本質賦予書法的一種觀念形式。在傳統禪宗思想文化下的井上有一融入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表現手法。他不但重視筆墨中建立自己獨有的藝術秩序,而且還在尋求形式突破的同時,又不斷尋求精神的回歸和純粹。
關鍵字:井上有一 現代書法 精神性 書法創新
井上有一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精神性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制約和書法傳統的束縛,呈現了舞動的黑白空間,成就了感知、汲取靈感的書法作品。這就是時代書法藝術中最有價值的——書者以個人充實的精神修養給書法賦予的精神氣象。
井上有一的書法最突出的特點即是精神性。講到書法精神,必然要從歷史高度來檢視井上的文化背景中人格象征的生命精神。
一、文化精神向書法精神的滲透
禪宗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其宗旨是強調修禪者的心靈對外物的決定作用。禪宗提倡的至簡極易的往生之道贏得了眾多信奉者。井上有一即使其中一位。
禪宗倡導拋棄一切煩惱和身外之物,只凝神默思,以求精神上的醒悟。它那種不重形式重精神,不重人工重自然,不重理性重悟性,不重繁雜重簡素形成了日本文化的中核[1]。
同時,日本人的思維特質也表現出重視現實的傾向。這一傾向,既有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一面,也有對現實容忍傾向以及寬容與融合的精神。
井上有一壯年時恰逢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高潮,他們很少采用幾何形的構成而是傾向于隨意性的揮寫,使線條充滿有機性并賦予性格。較之于幾何的構成風格,它更富于生動與奔放的表現力。其實抽象表現主義并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思想。
二、書法精神中的人格象征
存在決定意識,作品本身即是人格的寫照。出自不同書者之手而使作品顯示出不同的精神氣格。這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精神上的物質實踐。
人格的象征并不是書法的表現形態所固有的,而是人類自身的精神本質賦予書法的一種觀念形式。也正是書家觀念的個性化表現出了不同的書法風貌。
井上有一對書法的態度是謹慎又執著,一絲不茍又放蕩不羈。人格有魅力了作品才有魅力,他利用書法漢字這個表現形式呼吁社會和藝術。純粹的技巧缺乏人的最本真的原創就會感覺沒有力量。他全身心投入,大膽運筆,隨心所欲地體驗,所以他的作品是把內心的宣泄徹底地表現出來,彰顯了其本質——書法與抽象繪畫具有相同質的表現而產生的革新性成果。用書法凝固了假死的體驗。
三、井上有一的書法精神
形成世界上各種現象的主要因素就是物質與精神。在我看來,精神是關于價值與意義的思維意識。井上有一以書法作品為物質表現其精神的寄托。
有一的作品有別于日本傳統書法。日本書法本身是嚴格的等級狀態。老師收學生,這樣以金字塔形發展的。這種模式會禁錮藝術家的創造,尤其在精神上。井上有一對這種現象的不滿以及決裂行為,正是他進行藝術創造,表達精神宣泄的潛在動力。
井上書法的誕生,不是一般意義上個性的發揮或者是按照傳統的書寫,也不是某個流派的符號性的解說,他融入了自己強烈的精神性,并賦予了每一張作品偉大的思想。他希望其作品不是平庸、通俗的。對于西方的現代藝術運動所產生情結,他用書法語言,用東方符號來進行對應,在這種對應中,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力量——抽象表現主義的理念跟他對書法的理解形成了強烈的共鳴。
中國書法這一獨特的藝術體系,包含著形象、意象、抽象等復雜因素,卻又體現了概括、洗練的表現形式[2]。書法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應生命的藝術。經歷過生死的有一完全不像以往那種文人很隨意很遣性的任意書寫,而是要寫出生命即將告別的狀態。正因為有這樣崇高的想法,其書法的內在精神更集中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的情感部分,而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純粹。
作品中點線的騰挪按移中可傳達不可言喻的思想、稍縱即逝的情感和記憶猶新的感觸,并對觀者的情緒產生影響。有一的作品非常嚴肅,這種嚴肅是人們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所以看他的作品一定不能以筆墨來論,而是用精神性來討論是比較合適的。
《老子》是有一從東京大空襲中死里逃生的唯一藏書,也是有一在“尸臭彌漫的廢墟聽著防空警報”讀完的。所以他很純粹的感悟到不求物質上的繁榮,但求優游自在是簡樸生活的規箴。只有這樣才能返璞歸真,才能實現職業與藝術融合。這里的“簡樸生活的規箴”就是《老子》中“貧的境界”。所以他做了一系列“貧”的作品來反映人的本質最實在的流露和對社會對藝術的感悟。這大概就是中國人說的“窮而后工”吧。
在傳統禪宗思想文化下的井上有一先生融入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表現手法。他視書法為意象的呈現方式,追求表現人的獨特感覺和心境,并以當代藝術形式拓寬了書法的界限。他不但重視筆墨中建立自己獨有的藝術秩序,而且還在尋求形式突破的同時,又不斷尋求精神的回歸和純粹。
在有一將近花甲之年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對當前書法面臨的危機表現得過于麻木、遲鈍。于是他拼死掙脫容易沉淪的日常性,堅持“日日絕筆”的心境去創作。始終讓自己保持在冷靜,不安于現狀的層面。接踵而來的“肝硬變”讓他的危機感更甚。這個階段便產生了一批動人的關于死亡和人生終極關懷的作品——《東京大空襲》、《啊!橫川國民學校》、《南無地獄極樂大菩薩》、《刎》等。這些絕筆的作品都非常動人。戰爭對有一的遭遇以及他人生即將走到盡頭的危機感,以致他把自己逼入生命極限的絕境,回到書法的原點去創作。他把自己的全部價值都砸在作品里,所以他的作品形成了生命延續的狀況,而且是很不屈服的——大字深刻、筆畫粗壯、墨色濃重、精神強烈……井上的意義就是表現他的內在的精神,反映生命的覺醒。
似乎是全部一生的這口氣要凝結在作品里。因此他的作品帶給我們精神上的震撼,使觀者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為書法而人生的井上有一視書法如歸途的精神,在他的絕筆中,升華了。
書法的意義與它的形式開始出現某種程度上的分裂,精神的觀念也顯得遠比形式重要。井上有一只是在寄托和宣泄時利用了書法的藝術形式,并不是讓書法形式或自己對形式的過度關注來支配書法藝術中的意義。所以井上的作品跟我們今天很多人表現的情感、情緒、精神的虛擬性相比,是真實而崇高的。
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書法技巧去分析有一的創作,因為他會暫時放下一些技法層面的要求,去挖掘內心的感受。對于書家來說,作品是其性情的揭示,即它隱含了創作時的心緒和情感。因此從風格和境界方面而言,書法往往取決于書家的人格、經歷和性情。也正是井上有一是一個純真、正直、倔強的人,更讓見性的作品最直接的呈現。
然而,有一在晚年進行縮短壽命的臨書,是由于顏真卿無論從品格到經歷、書法面貌到書法精神都與他發生了強烈的共鳴,這種力量鞭策有一向他靠攏。有一臨摹顏家廟碑,吸收傳統的精華,進行筆墨與心性的修煉。目的在于每天反復摸索的創作,抓住瞬間稍縱即逝的存在。
如《愚徹》、《無我》這些以語詞為題材的二維平面的作品,對傳統的反叛主要出于視覺效果,而非筆墨廢黜。故此,井上有一書法的反叛可看作對傳統延續的另一種方式,完全符合現代書法的特征。他們這個群體呈現的現代書法,所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姿態、精神,而且是發展動力。
注釋:
[1] 韓天雍.中日禪宗墨跡研究——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202
[2] 吳冠中.我看書法[A].見:邱振中.書法與繪畫的相關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93-295.
參考文獻:
[1] 柴中建.書壇巨匠井上有一[J].十方藝術,2003(01)
[2] 陳方既.中國書法精神[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3] 陳琦.井上有一的書法藝術[J].藝術生活,2010(01)
[4] 崔樹強.氣的思想與中國書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海上雅臣.井上有一“空間書”的誕生[J].東方藝術,2008(24)
[6] 韓天雍.中日禪宗墨跡研究——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7] 劉墨.書法與其他藝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
[8] 上海書畫出版社.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文化精神篇[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9] 石延平.中國書法精神[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2
[10] 一了.獨坐大雄峰——記日本書壇巨匠井上有一[J].東方藝術,2001(05)
[11] 周旭.崩壞與重建[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1
[12] 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孫瑾,廣西藝術學院桂林中國畫學院2011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書法創作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