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評價一幅攝影作品的優劣?答案一定會有很多。諸如主題是否鮮明,光線、構圖、角度、影調怎樣,如此這般。當然,還有若干我絞盡腦汁也說不上來的專業評價指標。
不過,我知道,無論怎樣評價,一定還有一把尺子——有沒有意思。
其實,豈止是攝影,評價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會用得到這把尺子。有“意思”的就是好的,沒什么“意思”的或者干脆沒“意思”的就是一般的或者不好的。而且,在被評價為“有意思”的作品中,每個人對其中“意思”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最近在河北省博物館展出的賈克先生拍攝的《鄉間名伶》系列,一定算得上是“有意思”的作品。
那么,在賈克的攝影佳作中,有著怎樣的“意思”呢?
對于攝影,我是門外漢,不懂術語,未曾寫過攝影評論,也未讀過幾篇,對此種評論的路數不甚了了。只是,在賈克的作品前,我被難以言說的情緒籠罩著,有寫點什么的沖動。忽然想到了十數年前在課堂上葉朗教授提到過的“若隱若現的朦朧美”——一個遠離故土的游子在懷念家鄉時的那種淡淡的惆悵?;蛟S,這就是賈克要告訴我們的“意思”起作用了吧。
人面對美好事物時常常是“惆悵的”,甚至會感覺“美得令人心痛”。
在賈克的作品里,沒有舞臺表演精彩的瞬間,也不表現伶人們光鮮裝扮背后的令人唏噓的寒酸生活。他不準備讓人擊節叫好,也不準備催人淚下。他只讓人一味地“惆悵”著。
他把穿著古代服裝的“名伶”們,一個個“安排”在真實的農村生活場景中。戲臺前,老屋旁,古樹下,鄉間小道上,旺盛生長的農作物旁?;蛐袢諙|升,或艷陽高照,或日薄西山。藍天白云下,陰云密布時??傊?,沒有什么時段是不能拍攝的,除非演員正在舞臺上表演。那些王侯將相、才子佳人,那些“這位老丈”“列位大人”“婆婆”“媽媽”“相公”“官人”“娘子”“家院”,那些大花臉、小花臉、大青衣、小花旦、老生、小生們,就這樣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進入了農人們的日常生活。
“鄉間名伶”們生計艱辛。他們這類人的好時光,在五十年前就結束了。很無奈地,電視機、網絡、微博、微信入侵了他們的生活,主角不再是他們,變成了“超女”,變成了“芙蓉姐姐”,變成了說東北話的“小品王”和說上海話“波波”們。
可是,“名伶”們無法逃遁,也無處可逃。他們脫下戲裝,也都是農民或者農民工。與常人所不同的是,他們愛這舞臺,他們愛這行頭,他們愛這聲腔,甚至愛到死去活來。這方天地寄托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平淡也罷,熱鬧也罷,這是他們的宿命。他們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去到大劇院的星光燦爛的大舞臺上一試身手,等待他們的十有八九是疾風苦雨,是風餐露宿,是顛沛流離,但是他們無怨無悔。
那些穿著幾十年款式不變顏色不變衣服的上了年紀的農民觀眾,掌聲是有些吝嗇的。他們喝彩的方式是默然,是開心地笑或者無聲地拭去眼淚。
伶人們在這里很難得到這個行業最高的獎賞——鮮花和掌聲。
是的,鄉間伶人不易。可是,沒有誰,沒有哪個行業是容易的,做藝術尤其不易。一名大藝術家的痛苦未必少于普通人。所以,伶人的不易賈克看在眼里,記在心頭,但他的鏡頭不在這里多做停留,他要找的是“意思”。
身著戲裝的伶人和身著汗衫的農民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這本身就是有意思的。斑駁的老墻前,陽光透過樹蔭打在一張張或生動或不生動的臉上,是有意思的。遠景是停放的汽車、近景是光膀子的小伙兒和穿戴整齊的戲中人,賈克要告訴我們什么?
賈克是在用照相機記錄歷史。他說,要“為消失的美好留下記憶的片段,為一個時代的故事涂上色彩,為正在悄然消逝的東西尋求一種精神關愛”。
我曾陪戲劇表演大家裴艷玲先生專程去看《鄉間名伶》系列展覽,裴先生在多幅作品前駐足良久,看得十分專注。對于與作品中的“名伶”們一樣成長于鄉間,從藝六十載,飽嘗人間酸甜苦辣,今天已然功成名就、蜚聲海內外的真正的一代名伶,裴先生讀到的“意思”又會是什么?
是人生況味?是世事滄桑?是童年記憶?是一陣熱烈的掌聲?是一次成功的亮相?是一場精彩的開打?是鄰居大娘親手端上的一碗熱湯?是臺下一句關切的問候?……如此列舉下去是難有盡頭的。我想,無論怎樣,賈克作品里的“意思”,裴先生一定是讀懂了的。
藝術家對哪種創作題材感興趣,除卻機遇的成分一定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賈克多年領銜河北省民俗攝影協會,把鏡頭調焦到民俗,長期浸淫其間,故而有此佳作。我見過他的一本名為《一方水土》的攝影集,只聽書名就約略知道內容了。他的《鄉音古韻》系列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他也曾帶著《鄉間名伶》系列的部分作品亮相大理國際影會。
在數年如一日的拍攝中,賈克和“名伶”們朝夕相處,相濡以沫,其中的很多人成了生活中能夠臉紅耳熱的好朋友。這可能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關系中最好的一種。正是由于這種與被拍攝者的親密關系,使得賈克在表達更多、更深層的“意思”方面,獲得了極大的便利。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攝影家,賈克不僅善于調度場面,也是玩兒色調的高手。在這個系列中,賈克卻是反其意而為之,用色十分節制。鮮艷褪去,幾近黑白,仿佛歲月在向我們揮手作別。
莫非,“若隱若現的朦朧美”即是由此而來?
當然,還有若即若離的距離美。
解讀賈克作品中的“意思”,是一篇小文不能完成的任務。好在,作品在那里,“意思”在里面。我們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品讀。
(責編:劉建蕊)